辛弃疾是什么词人(5.28词人辛弃疾出生)

辛弃疾(1140.5.28-1207.10.3)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一起井称“济南二安”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辛弃疾是什么词人?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辛弃疾是什么词人(5.28词人辛弃疾出生)

辛弃疾是什么词人

辛弃疾(1140.5.28-1207.10.3)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一起井称“济南二安”。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颤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ー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义军并相任学书2全为部第福쇼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ニ十五,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应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也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使他的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辛弃疾一向很羡慕笑做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井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傀胄起用主战派人土,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宋宁宗开植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当年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浙"굴样総于仕开禧三年秋天流然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学看像轩长短司号人结有《至稼芽文钞存》。历史点评: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后世人云: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推荐阅读:毛泽东:最喜爱辛弃疾的爱国主义"壮词。近日,党史频道连载了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读诗﹣记录和解读毛泽东的读诗批注》ー书。本书由曾在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小组工作的张贻玖,搜集毛泽东读古典诗词的亲笔记录,整理而成。作者梳理了毛泽东一生重点品读、批注、圈点的中国古典诗、词、歌、赋,以及诗话、楹联等,从中探索毛泽东在阅读圈点评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体会和感情。以下为本书节选。(孙琳)毛泽东:最喜爱辛弃疾的爱国主义“壮词”毛泽东圈画过岳飞、张元幹、张孝祥、苏轼、秦少游、李清照、萨都刺、纳兰性德等许多著名词人的作品。从故居藏书中看到的,他圈画得最多的是辛弃疾的词,约98首。一部1959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稼轩长短句》,共有四册,每册的封面上,他都用粗重的红铅笔画着读过的圈记。书中有60多首词的标题上,也画了圈记,书中用黑、红两色铅笔画着圈、点、曲线。从圈画用的不同笔迹估计,这部书可能是他在不同时期内断续读完的。在他经常翻阅的几部《词综》里,对辛弃疾的词也是反复圈画。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军事家、政治家。北宋末期,金人入侵中原,北宋王朝仓南迁,史称南宋。辛弃疾出生之前,中原已经沦落,他的家乡济南也被占领,广大人民在金人统治下,过着屈辱的生活。辛弃疾的祖父是一个降金的小官,却没有忘怀祖国,时常对辛弃疾进行爱国教育,教导他寻找机会,报“君父不共戴天之愤”。这种家庭环境对辛弃疾有着深刻影响,他21岁时组织过抗金的义军,后被南宋王朝任命为江阴签判这样一个职位低微的小官。辛弃疾“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断上书朝廷,陈述自己抗金收复失地的建议,其中以《御戎十论》(即《美芹十论》)最为详尽。但朝廷昏庸,他的建议均未被采纳。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効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由于长期落职闲居,致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统一祖国的理想不能实现,郁郁终生。他的词,有相当数量是抒发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怀念和壮志难酬的苦闷。毛泽东对这类词圈画了不少。如《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 》

酔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磨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陈同父即陈亮,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也是辛弃疾志同道合的密友。他多次上书,カ主抗金,收复中原,因此触怒朝廷,三次被诬入狱。辛弃疾在词里,追忆自己往昔率领义军抗击金人的战斗场面,形象鲜明生动,气势豪迈激越。这是诗人在梦中无限向往和深情缅怀的青年时代,而如今却是功未成,志未竟,白发满头了。梁启超评论此词说:“无限感慨,哀同父,亦自哀也。”辛弃疾对这首词标题“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壮词”,是这两位爱国词人身处逆境中的相互鼓励吧!毛泽东对这首词,至少圈画两遍以上。在一本《词综》中,他在这首词的天头上画着一个大圈,还在中间加了一点。辛弃疾的另一首《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平侯。对这首词,毛泽东至少圈画过两遍。标题的天头上,画着大的圈记。他还细心地在一本《词综》里把“列舰耸层楼”中印错的“槛”字改为“舰”字。扬州是南宋时扼守长江的军事要地,曾一度被金人占领,作为进一步吞灭南宋的基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