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

这里是登山的开始处!初次登山的朋友刚开始时,内心应该是小激动的,既信心满满,觉得很快登顶不在话下;动力十足,恨不得马上登顶成功;又觉得还得一步一个台阶,一个一个景点慢慢欣赏,内心是忐忑的!下面让我们一块重温一下登高望远、山登绝顶我为峰的乐趣吧!

红门线路游览图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1)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2)

位于王母庙北的虎山公园,原来是小蓬莱,涧深幽景秀美,1956年建虎山水库,形成了一个山麓平湖。1960年在湖西畔建成了双束碑亭。湖东有因清乾隆皇帝曾在此射虎而得名的虎山。清人赵国麟《云月砚轩日记》载:“乾隆十三年三月初一,皇上下岱至东眼光殿前行围杀虎。”山巅原有眼光殿,祀眼光奶奶,民国年间毁。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3)

1988年始建,1989年竣工开放,建成了以湖为中心创建虎山公园。园内有虎山、虎山阁、虎山水库等景观,相传“苛政猛于虎”的典故出于此。南侧是王母池、虬在湾,西侧有儿童乐园,有石雕十二属相;北侧有游泳池,望岳亭、牡丹亭、鸳鸯亭散布其间,东为动物园,山巅建高阁与西北侧的梳洗亭相对,东北角望岳亭与西南隅鸳鸯亭相望。水面上可划船,轻舟徐徐,波光潋潋,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湖光山色与亭台楼阁相映生辉,使游人不觉沉醉其中。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4)

2、王母池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5)

王母池位于环山路东首,古称“群玉庵”,又名“瑶池”。三国魏曹植有“东过王母庐,俯观五岳间”的诗句,唐李白则有“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的吟咏,足见建庙历史之久远。王母池临溪而建,殿庑亭阁,参差坐落在三层台基之上,红墙黑瓦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 山门上嵌清道光年间徐宗干题匾。门内为池,周环石栏,中架拱桥。池东立《泰山凿泉记碑》,叙述冯玉祥于1932年在此凿朝阳泉的经过。池西洞内有王母泉,泉水清澈甘冽。池北洞内有宋代立《重修王母殿碑》。 沿阶而上至正殿,内祀明代铜铸王母坐像。殿两侧为耳房,前有配殿。东殿匾书 “观澜亭”、“咽石山房”;西殿是药王殿,原祀孙思邈,今为泰山文物展室。 后院台基上有七真殿,又名吕祖殿。殿内原供明代彩塑吕洞宾、李铁拐、何仙姑及吕祖弟子柳树精、苗庆、焦成广、济霄堂等七真像,栩栩如生,素称名塑。1946年,陈毅登泰山时指示拨款加护玻璃罩,1966年像毁,1986年重塑。殿东有蓬莱阁与殿相连。殿前有悦仙亭。 庙前原有飞鸾泉,1956年改建为喷水池。池南有朝阳泉,系冯玉祥为解泰城居民饮水之难而凿。 庙东临中溪绝涧,《山海经》称“环水”。旧时跨涧为王母筑梳洗楼,故俗称梳洗河,今柱础尚存。溪中有虬在湾。《水经注》称:“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上。 ”湾南有八仙桥。桥南有“将军石”、“源清流洁”、“水不在深”诸刻。明代李养正诗:“携磕踏秋遍,瑶池景更幽。水澄清似玉,松老曲如虬。乍冷依山足,高眠枕石头。忽闻青鸟唳,仿佛到昆丘。”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6)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7)

3、一天门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8)

位于泰山中路盘路起始处,是一座跨道而建的双柱单门式石坊。创建于明代,参政龙光题额,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山东巡抚李树德重建。坊两侧分立明隆庆年间钦差监兑户部员外郎杨可大题“天下奇观”碑、嘉靖年间登州府通判孙价书“盘路起工处”碑。

4、红门宫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9)

位于“孔子登临处”石坊北。其地东临中溪,西依大藏岭,因岭上有丹壁如门而得名。红门宫创建无考,明天启六年(1626年)重修。它以盘路为界,分为东西两院,并以飞云阁跨路相连,拱形门洞上题“红门”两大字。西院为道观,宫门额题“红门宫”,祀泰山女神,为碧霞元君中庙。东院为“弥勒院”,供奉弥勒佛。

5、万仙楼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10)

位于红门宫北,为跨道阁楼式建筑,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始建,旧称“望仙楼”。原祀王母,配以列仙,后改祀碧霞元君。北向门洞额题“谢恩处”,相传旧时帝王登泰山,地方官员送驾于此,帝令回府,群官谢恩。又传朝山香客返回至此,叩谢泰山老母保佑平安。楼四周镶有明清善男信女朝山的题名碑63块,楼东南侧有“隐真洞”。

6、革命烈士纪念碑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11)

位于万仙楼北部的盘路东侧,为纪念1946年夏季第一次解放泰安时被敌机轰炸牺牲的新四军烈士而建。方锥体碑首,南面贴金题额“革命烈士纪念碑”,绕碑环刻新四军一纵三旅转战祖国各地的壮烈事迹和708名烈士名单。石栏环绕,古柏掩映,庄严肃穆。

7、斗母宫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12)

位于万仙楼北,古名“龙泉观”。创建时间无考,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建后更今名。原为道教宫观,至清康熙初年改为尼姑住持。宫内殿阁亭廊几十间,分别座落在三进院落之中,布局疏密得宜,建筑深秀庄严。东有“听泉山房”三间,可观赏中溪的“三潭叠瀑”。这里,重峦深涧,风景如画红墙碧瓦,古朴典雅,山能醉人,泉以涤心,古刹钟声,幽雅动人,自古便是听泉、观瀑、品茗、赏景的胜地。

8、柏洞

歇马崖北的盘道两旁,古柏夹道,浓荫蔽日,人行其间,好象进入了荫凉的洞中,故名“柏洞”。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张玢立石,上题“柏洞”二字,遂成地名。酷暑炎夏,游人至此,顿觉清风拂面,凉爽宜人。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13)

9、回马岭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14)

位于壶天阁西北侧,是一座跨盘道而建的双柱单门式石坊。坊始建时代无考,1937年重修。回马岭之名,初见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双束碑》中。坊后盘路陡绝,梯云御风,行使险要。“回马岭”三字,意即骑马上山,至此岭路陡绝,马不能再上,只好回马,足见这里重峦叠嶂,峰回路转,陡峭难行之状。

10、醉心石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15)

北出红门宫门洞后,山色为之豁然,山路右侧中溪内水声叮咚,泰山“小洞天”就隐在溪谷中。由盘道右转,沿小径去东北方向不远即是小洞天,这里幽草如茵,翠柏如盖,流水潺潺。下到谷底,有一方巨大的石坪,片石如几,广12平方米,厚1.5米,南侧有明代知;泰安州事甘应甲题、范广书“小洞天”左侧是一石涧,涧内奇石嶙峋,形态各异,谷底断崖层叠,横瀑飞流,每值雨季,清澈的中溪水便会从石缝中流出,年深日久,冲出了三个水湾:柳条湾、饮马湾、石峡湾。每当水盈月圆之夜,月亮映在湾中,留下三个倒影,很有些诗情画意。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16)

在这里还有一种举世罕见的泰山地学景观-“醉心石”。醉心石学名称作“辉绿玢岩涡柱构造”,是许多呈东西向,大小不一横卧在谷底的圆术体。这些圆柱体的横剖面中心有石核,围着石核向外圈张裂。这种奇特的岩石形态,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与兴趣,汉代学者枚乘称它为“泰山之溜穿石”,俗称黑石埠,为环状节理辉绿玢岩,国内外罕见。更有人在一石柱断截面上刻下了“醉心”二字,这正是古人对泰山奇石鬼斧神工令人心醉而发的感慨。醉心石的成因至今尚无明确定论,它每年都引着众多的游人与学者前来观览与考察。此处一壑曲绕,清溪碧潭,山林涧草,森森蔓蔓,别有洞天。

11、关帝庙

泰山盘道起点处的关帝庙,坐北朝南,创建年代无考,里面供奉着关公,现在庙里的建筑是明清时期山西商人捐资修建的。明清时泰城的盐商和当铺大部分人是山西人,与关公是同乡,便把关羽奉为福气之神,并常在这里聚会祭祀,所以这里又叫做“山西会馆”。庙门前影壁上的“神威巨镇”四个大字,是清乾隆登泰山时题书的。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17)

关帝庙是依山就势而建的,整体布局错落有致,建筑是分别坐落在三进院落之中,主要建筑有山门、戏楼、拜棚、正殿、配殿等建筑组成。进入山门,山门之上的建筑是戏楼,戏楼是当时商人举办庆典活动的地方。

在关帝庙第一层平台石阶两侧有两株古槐,枝叶连理,好似一龙一凤,亲密无间,相依相偎,被称之为“龙凤槐”,相传为唐代所植。

沿着石级而上就是拜棚,拜棚设计十分精妙,可谓一堂多用:北向可拜神,南向可观戏,而平时置以几凳更是品茗小憩的好地方。在拜棚的正方就是正殿,殿内供奉的是关公坐像。关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一六0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关公在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的大业。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被尊之为“武圣”,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在东山门内北侧,有一露井,又名“灵井”,早先井水供庙内道人及香客饮用,因水质甜美,犹如甘露而得名。在露井旁,有株百年凌霄,藤本植物,实测树龄已近200年,如今它老干已枯,新枝茁壮,每年夏季,凌霄花盛开,花冠呈钟形,外面橙黄色,里面鲜红,光艳照人。此树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关帝庙内古树繁茂,从正殿右侧进入后院,有一株古柏,其形态奇特,树体的主干、枝干都是扭曲生长的,在树体的主干处又分出三大枝干。树干高仅0.8米,而直径达1.1米,三股枝杈扭曲盘旋而上,盘曲叠密,就像是蟠卧的虬龙,给人以古拔挺秀的感觉。这株“汉柏第一”已被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

此庙是泰山盘道起始第一庙,就关帝庙整体布局而言,建筑的设计和选址构思,可以说是独具匠心。

12、壶天阁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18)

位于斗母宫北,是一座跨路阁楼式建筑,始建于明代,原名升仙阁,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拓建后更今名,盖因道家称仙境为“壶天”而得名。清嘉庆间泰安知府廷璐于阁上题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门洞上双柏横生,盘结向上,奇伟壮观。

13、经石峪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19)

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有岔路盘道相通,过漱玉桥、高山流水亭、神聆桥即至。峪中有缓坡石坪,上刻隶书《金刚经》,俗称晒经石,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20)

经石峪金刚经刻位于斗母宫东北经石峪,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

经文刻于面积2064平方米的缓坡石坪上,自东而西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采用后秦鸠摩罗什译本,原本全1卷、32分目、5172字,经刻只刻到15分目“特经功德兮”,计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凡2799字,字径50厘米。经刻历千余年风雨剥蚀、山洪冲击、游人践踏、捶拓无度,已残泐磨灭过半,现仅存经文41行、 1069字(包括可认读的残字和双勾字)。

刻石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明王世贞认为,“传王右军书,非也,然笔力古劲,非唐人不能作”。明孙克宏《古今石刻碑贴目》则称:“今考其笔法,与邹县北齐韦子琛刻经同出一手,其亦为韦氏无疑。”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记载:“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刻石经二,并勒诸佛名,字迹瑰异,与其如出一手。是经当亦子椿所作也。”1989年《书法》第二期载王恩礼、赖非撰 《铁山(石颂)的初步考察与研究》认为,此刻与邹县铁山摩崖经刻如出一人之手, 字径、书体、风格极为一致,由此断定为东岭僧安道壹所书。以上诸说皆无定论, 察其笔势风格疑为北齐人书。据史书记载: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迅速得以蔓延,历经东汉和西晋300多年的发展,至东晋时传入泰山。南北朝时,佛道盛行,周武帝深知沙门祸国,便于建德三年即公元574年下令灭佛;建德六年,北周灭北齐,武帝仍然下令毁灭齐国境内的佛教。这就是被佛家所说的“四大法难”之一,因此经石峪的经刻被迫中断。在这里我们还可看到最后第15行的十几个描红双勾字,只勾勒出了主体轮廓。因此,整个刻石没有落款,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疑案。

14、风月无边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21)

风月二字的繁体风月去掉外廓后剩下虫字加一撇和二,意为风月无边,用来形容风光美好宜人或一种由外部环境引起的无边无际的舒适感觉。

泰山一摩崖石刻,这块刻石在泰山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历下才子刘廷桂题镌的,是泰山七十二景之一。刘廷桂,外号“刘十二”,因十二岁考中秀才而得此号。相传,当年刘廷桂邀杭州友人登泰山至此,谈及杭州西湖的无边风月亭,刘廷桂受到启发,当即挥毫写下了“虫二”二字,并对朋友说:这里虽无无边风月之亭,但却有风月无边之意。据说当时刘廷桂想直接题“风月无边”,怎奈之前乾隆下江南时题过,因避讳,所以才灵机一动,题下“虫二”。

“虫二”两字本无意,且被文人雅士演绎得如此意蕴丰厚,从中,华夏文字文化之博大精深可见一斑。

15、岱宗坊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22)

位于岱宗大街北侧的红门路南首,为登泰山的起点。明隆庆年间始建,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为四柱三门式石坊,造型粗犷、简洁,额题篆书“岱宗坊”三个金色大字,有标志导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记》和《重修泰山记》碑。

16、孔子登临处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23)

位于一天门北,为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文雅端庄,额题“孔子登临处”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始建。柱联曰:“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坊两侧分立两碑,东为明嘉靖年间济南府同治翟涛题“登高必自”碑;西为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第一山”碑。北侧为两柱单门的“天阶”坊。

17、三潭叠瀑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24)

在泰山地区,由于地形高峻,河流短小流急,侵蚀力强,河道受断层控制,因而多跌水、瀑布。在斗母宫东涧内,由三个小跌水组成的三潭叠瀑,每级落差3米,潭瀑相连,颇具特色,因瀑流如龙飞舞,人们又称它为“飞龙涧”。

三叠瀑布的形成与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抬升、河流的侵蚀作用、岩石中发育的垂直节理有关。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明月高悬,便出现了三潭映月的奇观,有“小三潭印月”的美称。潭的北侧有巨石,上书袁世凯少子袁克文的题刻“流水音”。游人至此,听泉观瀑,品茗赏月,醉心涤虑,流连忘返。清代泰安知府宋思仁曾在《斗母宫诗》中颂道:“满涧松荫尘不到,夜深风雨有龙归。”

18、中天门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25)

中天门是泰山登山东、西两路的交汇点。此处为登顶半程,上下必经之地。 中天门建于清,为两柱单门式石坊。泰山古时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庙祀黑虎神,现庙内塑财神赵公元帅执鞭跨虎,东为仿古茶楼,西南为中溪宾馆,西北为中天门索道站。中天门位于黄岘岭脊背之上,海拔847米。黄岘岭因其土色黄赤而名,黄岘岭东面为中溪山,1989年台胞陈英杰捐资在山巅建慈恩亭,亭内放置澎湖同胞捐赠的澎湖石,上书碑文,表达希冀海峡两岸早日一统之愿。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26)

中溪山北侧为东溪,俗称大直沟,古为登岱东路,后废弃。中天门峻岭阔谷,楼阁簇拥。东有中溪山突兀俏丽,可观日出,望晚霞;西有凤凰岭蜿蜓伸展,可远眺傲徕雄姿,俯视城廓新貌。伫立坊下,北瞻巍巍岱峰,众山拱立,林茂泉飞,缆车凌空,天然成画。

泰山除了红门以外还有几处登山门(泰山我来了之岱宗坊)(2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