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诗嫦娥李商隐(每日一诗李商隐北青萝)

北青萝

【唐】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每日一诗嫦娥李商隐(每日一诗李商隐北青萝)(1)

本诗为作者历尽人生坎坷意有归隐佛家之作。诗歌前四句述说去茅屋拜访孤僧,却不曾见到,只见落叶满地,寒云四起,山路掩映。诗歌后四句写与孤僧深夜倾谈的情景。僧人独自击磬焚香,又倚杖与我闲聊。僧曰:大千世界渺若微尘,我们岂以爱憎自扰耶?表现了诗人在苦闷彷徨之时,不满现实而向往佛家的消极情绪。全篇高妙超脱,五、六句尤其古雅,结句亦很自然。

首联“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写诗人去拜访孤僧一事。先点明时间,为夕阳西下之时。景物描写的作用不单单是说明时间,主要是渲染了冷清、幽静的氛围,也写出了景物由明而暗的变化。在这种情境下,作者独身一人去寻访孤僧。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去?又会寻他何事?首联为读者留下了悬念。一个“孤”字,表明僧人生活的境况,也为结尾处所谈的能耐住寂寞孤苦、自由自在的禅理埋下了伏笔。

颔联“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写寻僧不遇。颔联续用首联的笔法,在叙述之中,以景物点染之。本联写寻访孤僧的过程,只见风吹落叶不知人在何处;已经是傍晚时分,天气渐凉,诗人冒着寒云寻找,却一直找不到,只见白云掩映之下,细路悠长,若隐若现。落叶既点明季节特征,又接续前联渲染萧瑟气氛。之所以说这首诗满含禅意,不仅在于最后一句,此句中“路几层”仿佛让人觉得人生之路实在渺茫,不知道要往哪里去,暗示出作者人生的迷惘。

颈联“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写终于找到僧人,写僧人的几件寻常举动,不过是独自敲打钟磬,然后又怡然自得地拄着枯藤做成的拐杖。“独”字写僧人敲磬的孤寂的身影,“夜”字是背景,二字合在一处,则愈见长夜冷寂、磬声清晰,此之谓以动衬静法。“闲”字状僧人神态,仿若仙人幽栖,飘逸洒脱。作者虽未谈及二人之间所言何事,但从僧人仪态姿容来看,谈兴正浓,随性自然。这是侧面描写的手法,未着一字,僧人超尘的风范、作者静听的痴迷、二人相谈的云淡风轻跃然纸上,可谓高绝笔法。

尾联“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抒发从僧人那里得到的禅机:想这世界万物俱在微尘之中,既然一切皆空我又有什么好去谈说个人的爱与憎呢?这是全诗的落笔之处,之前一切皆为此而设。至此,我们方才领悟到,诗人之所以时间如此之晚还急急寻来,是因为心中对人生的迷惑和彷徨,所有凡尘的爱憎情感,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粒微尘,皆可忘之。

全诗通过暮色中寻访孤僧,通过渲染山中凄清冷寂的景色,却反笔描摹孤僧恬静闲适的生活,领悟“大千世界,全在微尘”的佛家境界。这首诗采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处处设伏笔照应,处处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心理。而在一系列的景物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景物描写之中蕴含禅意,这一点与唐代的王维写景之法异曲同工。李商隐一生挣扎于宦海,人生多坎坷沉迷,正需要僧人这样的禅理驱散心头的犹疑,排遣生活的抑郁苦闷。这不是消极,而是面对喧扰世界的淡定和寂静。

本首诗在用词上也有很多讲究,尤其是在“孤”字与“僧”字上下功夫:“独敲”“一枝”“人何在”,岂不孤乎?“夜磬”“微尘”“残阳”“落叶”“寒云”“世界”“爱憎”等词语都与佛有缘,为结尾处的禅理抒发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人们还可以从诗中深味那超然物外的清幽恬静的生活——虽孤寂却有情趣,虽为孤僧却并不惨苦。诗人领悟到“大千世界,全在微尘”(《法华经》),更衬出孤僧高洁的心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