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京剧演员的艺术价值(青年编剧高明京剧也可以这么酷)

浅谈现代京剧演员的艺术价值(青年编剧高明京剧也可以这么酷)(1)

△ 国家京剧院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剧目《生死契约》剧照。

河南文华优秀剧目奖,黄河戏剧节剧目奖金奖、编剧奖《刘伯温》剧照。

青年编剧高明。

(资料图片)

《生死契约》,是国家京剧院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新创排的一出现代京剧,讲述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立下“生死契约”、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故事。

这部剧的分量无需多言,作为编剧,高明很在意观众的反响。上演第一天,当主人公杨东昌念出“我信的是共产党”时,台下立即响起热烈掌声,伴奏乐队没有料到观众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锣鼓都没有停下来就接着往下演了。

看到这一幕,高明放心了,“证明观众入戏了,动情了!”

勇担重任21天拿出初稿

《生死契约》排练的时候,高明安安静静地坐在台下,如果不是特意介绍,外人很难把这位刚刚30岁出头,面容清秀的姑娘同这部重头剧的编剧身份联系起来。据说,这是国家京剧院7年来唯一一部交给年轻编剧独立创作的重点剧目。

“我们院领导‘胆儿大’吧,我特想知道他们为什么那么相信我能行,你下次帮我问问?”此刻,高明脸上的笑容俏皮而自信。

不过,最初接到任务的时候,她是压力山大,“一种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感觉”。为了创排这部剧,剧组主创、主演六赴安徽采风,最长的一次,高明住了1个月。“我必须要同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找到更准确的人物感觉。”高明说。

对于中国而言,小岗村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一段生动的往事,更是一种改革精神的代表和象征,也因此成为了众多艺术作品的素材来源。如何用京剧的艺术形式,讲好改革的故事?

在采风过程中,小岗村的一位老人对高明说:“当年我们是改革带头人,现在我们年纪大了,但还要做新时代改革的追随者。”那一刻,她在小岗村的所见所闻被激活了,决定将“站在新时代高度回望小岗的改革精神”作为这部剧的切入点。回到北京后,高明一个春节没休息,仅用21天就拿出了剧本初稿。

高明希望《生死契约》好看,能让观众“坐得住”。她有意加快了戏剧节奏。“时代审美变了,过去很多经典的戏剧在今天看来仍有值得品味之处,不过我们常常感到结构的保守和节奏的滞缓。”在《生死契约》的创作中,她尊重京剧的表现规律,又在戏剧节奏方面寻求整合与突破。“部分场次中借用影视蒙太奇的表现方式,运用不同空间同时对话让故事更加流畅紧凑。”高明说。

情感共鸣是另外一个突破口。当18位村民签下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时,没有豪言壮语,只是相约如果有事子女由乡亲一起抚养;当主人公杨东昌的妻子明知丈夫即将“犯险”,还故作镇定,为他披上衣服,没有过多的交流,夫妻间的感情朴素却喜欢得真实动人。高明相信,这些细节能让现场观众受到感染,与亲身经历改革的主人公心意相通。

和京剧“先结婚后恋爱”

别看现在高明谈起京剧情深意切,可刚刚入行的时候,她却痛苦不堪。“我不懂什么是京剧,完整看过的京剧几乎没有。”和京剧八竿子打不着的高明,在高考时意想不到地被戏曲导演系录取。“大一第一学期,听着校园广播里播放的京剧,我快崩溃了,心想这些‘破铜烂铁’怎么老响。”她甚至动过退学的念头,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想通了,“既来之,则安之,为什么不试着了解它”。在内心与京剧“和解”的高明,开始跟着老师李文才台前台后地跑,“老师一点点给我讲,我慢慢发现了京剧的乐趣,不烦了,入门了”。高明说,她和京剧是典型的“先结婚,后恋爱”。

读研究生时,导师冉常建鼓励高明开阔眼界,到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学府听课交流。用在《生死契约》中的蒙太奇等影视表现方式,正是得益于这段求学所得。

2011年,高明毕业后顺利进入国家京剧院工作。不过,当时等待她的不是导演,也不是编剧的工作。“我干了3年字幕校对工作。”这是一份没人愿意干的活儿,工作量大,出了差错要负责,没有额外劳务费用。开始她是硬着头皮干,现在回头看,高明却格外感谢那3年的沉淀。

“很多剧本是靠口传心授而来的,原本没有确切的文字。”为了让呈现的文字尽量准确,高明一头扎进资料室,翻看各种版本的老剧本、查找字典……枯燥的过程,却让沉下心的高明对京剧剧本的文字越来越熟悉,越来越有感觉。

“我记得《锁麟囊》里有一句唱词,‘愧我当初赠木桃’,这里的‘木桃’是什么意思?”高明开始查资料,后来发现这两个字取自《诗经》中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高明对《锁麟囊》编剧翁偶虹先生敬佩有加,“‘木桃’二字用得太精妙了,有文化底蕴的人能发现其中的典故,普通观众也不妨碍理解故事情节,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在校对过程中,高明查阅了大量类似“木桃”的典故,雅俗共赏的“木桃”风格成了她日后努力追求的境界。

在名利面前保持清醒

高明第一次尝试编剧工作,是国家京剧院要复排经典剧目《大破铜网阵》,需要将内容从4小时压缩到2小时,已经80多岁高龄的张春华先生需要一位年轻人做改编助手。“老先生提想法,我来逐一落实。”高明陪着他从“三伏”改到“三九”,又从“三九”改到“三伏”。一年后,高明不仅向老先生学习了专业知识,还被老先生对戏剧的热爱,以及严谨的作风感动和感染着。

高明在实践中完成了从导演专业向编剧的转型。完成《大破铜网阵》改编工作不久后,与河南省京剧院的一次合作,给高明带来了第一次独立编剧的机会。“我为他们写了一出《刘伯温》,15天拿出初稿,基本没怎么改动就下地排练了。”多年沉下心的积累,加上导演、影视等不同领域的学习,让高明一出手就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河南省京剧院凭借《刘伯温》拿下了第十三届“河南文华优秀剧目奖”、第七届黄河戏剧节“剧目奖金奖”,在河南这个“豫剧大本营”,一出京剧要取得这样的成绩,难度可想而知。

高明个人也凭借《刘伯温》获得了编剧奖,也慢慢在圈内有了名气。在名利面前,高明保持着难得的清醒,她从不参加工作以外的“站台”“走穴”,不想盲目尝试导演等其他工作。“我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这么喜欢京剧。因为热爱,所以在乎,不想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被自己弄砸了,所以在没准备好之前,我不会轻易开始导演工作,毕竟创作不是玩闹,是要负责的!”她相信只要专注于自己该做的事,名利不过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高明感谢国家京剧院对年轻编剧的培养。“不光是我,其他年轻人也都在尝试‘挑大梁’,一开始做不好也没关系,院里会给大家安排有经验的编剧合作或是导演辅助。”年轻人的成长孕育着未来的希望。高明清楚,年轻一代对京剧等戏曲常常有“偏见”,就像曾经的自己,觉得没意思,听不懂、不愿听。她认为,这里面有编剧的问题,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京剧更适应现代观众的口味,让年轻人走进剧院。她的梦想是排演一出京剧版《新龙门客栈》。“剧本写出来了,但还不够完美,我希望有一天观众见到它时,能惊呼原来京剧还能这么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