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建设流程(MOOC建设的关键问题)

摘 要

近两年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的热潮不断升温,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产业、教师个人,都在积极关注、大力投入、主动应对。MOOC是网络远程教育的一种新形式,也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一个教师的视角,分析和阐述MOOC建设中的一些关键问题:MOOC的需求和定位、MOOC建设的主要环节、不同形式的在线课程使用效果。

mooc建设流程(MOOC建设的关键问题)(1)

1、MOOC之由来

追溯MOOC由来,不能忽略在此之前的开放课程、网络课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2001年提出MITOpenCourseWare项目,进而引出全球的开放课程运动(Open CourseWare Movement)。OpenCourseWare项目将MIT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全部上线,并且提供一定数量的免费开放课程供任何人从任何地点学习。

几乎在同一时期,中国的在线教育也已经起步。2000年,清华大学的Java课主讲教师印旻就通过网络授课同时向800多名学生授课。2003年非典期间,清华大学的史元春老师就通过网络智能教室远程授课。2004年笔者的C 课程全程教学录像就已经用于教学中,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习惯,C 课程分为了面授班和网络班,网络班的学生不用去课堂上课,可以随时上网观看录像;实验由助教当面辅导。后来因为评价体系的缘故取消了网络授课班,但是教学录像一直挂在课程网站,供学生使用。

  • 将大学课堂教学过程尽量保持原样予以公开、分享,使不同学校的教师、学生可以观摩、学习、分享优秀课程,共享借鉴课程资源。

  • 为校内教学服务,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 以在线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为目的,充分考虑业余学习者的特点和水平,采用不完全等同于校内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 从其他不同的角度,还可以将课程分为不同的类型。建设一门课程的时候,总是需要根据多种不同维度的分类确定课程目标,然后在这一目标下,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等不同方面对课程进行设计。

    2.2 MOOC的目标

    MOOC,其字面意思只是说明了课程的形式,而对目标没有丝毫限定,很有一种大而化之、一统在线教育天下之气势。盛气之下,满是是热情追随,也满是徘徊迷茫,不过这也是件好事。在中国长期不受重视的在线教育,终因美国的MOOC浪潮而在中国受到青睐,这终归是莘莘学子的福音。

    MOOC只是一种在线课程的形式,而且概念表述得并不确切。在线课程是很明确的概念,而大规模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多大的规模算大规模?重要的是参与者规模还是完成者规模?开放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这些都不明确。

    作为MOOC课程的主讲教师和开发单位、运营单位,不能仅仅是以大规模、开放、在线为目标,必须对自己的课程进行明确定位。明确定位的前提就是首先进行需求分析。

    • 谁需要MOOC及期望效果

    在学习型社会,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学习。在线课程在时间空间和费用方面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全日制的在校学生会将其他学校教师的在线课程作为本校培养方案内课程体系的补充,实现跨校选课(当然如果需要承认学分还需要配套的管理体制)。针对校内课程,教师也会设计大量的在线学习资源,作为面授的补充。翻转课堂只是众多补充形式之一,并非适用于所有课程的最好形式。这些学生有相对完整的学习时间和专注的学习态度。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可以完全按照正规教学模式设计讲课内容和形式、实验、作业、考核环节。

    边工作边学习的业余学习者由于工作、考证需要等因素,在原本就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要挤出时间学习。他们的学习时间零散,学习过程很难坚持完成。为他们设计课程就要考虑到这些特点,将学习内容片段化,适度设置作业难度和考核要求,尽量帮助他们坚持完成学习过程。

    • 课程定位问题

    不同的学习者群体对课程的需求不同,那么如何定位一门课程呢?如果追求准确定位,虽然课程目标明确,能够完全切合目标人群的需要,但是适用面比较窄。如果试图全面满足所有群体的需求,反而对哪一类学习者都缺乏针对性。因此,比较好的方案是明确主要目标、兼顾其他。

    例如,可以以服务在校学生作为课堂补充为主,兼顾开放共享。这样的在线课程首先要满足校内教学的需要,最基本的线上资源应该按照这样的目标设计;其次,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考虑非在校学生的需求,将在线资源补充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满足业余学习者的基本学习需求,或者也可以主要面向业余自学者,兼顾在校学生。这样的课程要内容形式片段化(结构和学习流程必须完整),针对不同基础的学习者制订不同的学习路径,针对不同学习目标组装不同级别的课程、颁发不同证书,开发完备的在线练习、测试,提供便于协作学习的平台环境,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慕课浪潮”。

    3、MOOC建设的主要环节

    明确课程的定位之后,就是建设课程。这中间有课程设计、录制、辅助教学资源开发、后期制作等关键环节,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慕课浪潮”。

    3.1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包括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设计、表现形式设计等。

    教学内容设计就是根据明确的需求设计知识体系结构、选择课程内容。无论针对哪种学习者类型,教学内容的设计都应该尽量详尽,同时教师应给出多种学习路径建议。

    教学环节设计要根据目标对象的不同进行区分。针对本校学生要根据培养计划中课程的要求,按需设计在线环节,一定是以面授为主。针对自学者的最基本要求是要尽量在线重复学校的教学环节,然后充分利用网络特点争取在某些环节超越面授效果(笔者认为要让在线课程的效果全面超越同一主讲教师的面授效果,对于大多数课程来说难以做到)。

    对于设计课程的表现形式,要明确形式为内容服务,因此真实感是第一位的,要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是一位真的老师(不是软件工具)在讲课、与他交流。这包括讲课语气及目光交流的真实感、真实的操作演示等。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都要使用方便,符合认知规律和多数人的学习习惯。界面要能够适当地个性化定制,美观、久看不厌。

    3.2 录制

    课程录制的场所多样,在不同的场所录像具有不同的特点。课堂实录反映了真实的大学课堂,给期望但没有机会进入名校的学生半个圆梦感觉,但是学习课程内容的效果不是很好,课堂教学过程实录看起来使学习者感觉自己只是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专业录影棚的录像效果好,但工作量和成本大,如果主讲教师镜头感不够的话,就会使得课程教学很死板,缺乏真实上课感觉,因此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师的风格综合选择录像场所。

    录制形式也是多样化的,这些不同录制形式要达到的最低目标是尽量接近实际课堂效果。例如,理论内容讲解要给出足够的文字信息,实验内容最好录制真实操作。只有难以得到真实操作录像或者真实操作不能清晰呈现时,才用动画模拟。如果能使用多机位,将便于后期制作。

    由于MOOC课程要适应学习者的碎片时间,课程内容应该是片段化的,因此讲课内容和讲稿要预先按照知识点片段组织好。教师即使在摄影棚录制,也要尽量还原自己在课堂上的真实风格,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风格与节奏。

    3.3 辅助教学资源开发

    MOOC除了教学录像外,还需要大量辅助学习资源。整套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也是MOOC建设中工作量最繁重的部分,往往延迟课程的发布。实际上,最有用的资源都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要逐渐开发积累,一蹴而就建齐所有资源很难达到。因此,开始只要具备基本资源,就可以发布课程。以C 语言程序设计为例,基本资源包括电子讲稿、简单自测题及答案、综合作业题及参考答案、实验指导、例题源代码等。有了这些,学生就可以完成课程基本内容的学习。更多学习参考资料可以逐步积累增加,永无止境。

    3.4后期制作

    具备了原始录像和基本资源以后,后期制作是很关键的步骤。好的制作会按照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内容的特点,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恰当使用多媒体效果,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如果后期制作没有有效地体现教学规律以及学习内容本身的特点,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增加很多困难。毕竟教师面授随时有师生交流,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进度和内容。在线课程是预先做好,在演播过程中不会有大的变化。这样在后期制作时就要充分理解课程内容和学习者的体验。

    整个录制与制作过程应该由主讲教师负责。虽然可以有很好的制作团队,但是只有教师自身才懂得自己的课程内容,清楚自己的教学意图,因此要由主讲教师写出详细的制作脚本,同时提供更多文字和图片。制作完成以后,还需要教师审查确认,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慕课浪潮”。

    4、课程实施效果与体会

    课程实施效果与体会

    我们的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从2004年开始就开发了网络教学课件。早期的三分屏课件对学习很有用,基本上如实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原貌,并且精确地显示了同步的文字、图片信息,曾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后来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录制和制作的课件主要是全程教学录像,虽然如实反映了课堂教学过程,但是缺乏同步的文字信息,录像拍摄的投影内容清晰度不够,尽管可以有字幕,效果还远不如看板书和投影。这两个版本的在线课程都用于校内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供学生预习复习,而主要教学过程仍是课堂面授。

    目前这门课被重新制作成MOOC课程,重新录制了讲课录像、例题演示操作并通过后期制作恰当地同步呈现出类似板书效果的文字。这一版专门为校外业余学习者制作,讲解尽可能详尽,文字信息尽可能丰富,节奏也比较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慕课浪潮”。

    5、结语

    在中国,大学MOOC课程最主要的受益者是那些没有机会或时间进入大学进行全时学习的学习者。作为学校和教师,为社会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本就是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建设一门好的MOOC课程,需要明确课程的定位和针对的人群,真正从学习者需求的角度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设计、精心的讲授和拍摄制作,同时根据学习者的反馈不断改进。这是一个需要投入时间和凝聚心血的过程,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慕课浪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