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六大特征和四大规律(主观妄为的谋略手段)

道德经六大特征和四大规律(主观妄为的谋略手段)(1)

《道德经》有这样一句话: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形成合二为一能不分离吗?聚集精气达到柔和,能像婴儿一样纯真吗?清除私心杂念,能心明如镜没有一点瑕疵吗?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让自己的精神跟随世间万象而存在,无论外在事物出现了什么样的状态,都能顺应而为之,而不以自己的主观意识改变和妄为。

佛家中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其实“苦海”并非是外界降临在生命中的状态,而是自己对于某一些事情的执念,比如说欲望和那些不如意的纠葛,因此产生了痛苦和烦扰。

道德经六大特征和四大规律(主观妄为的谋略手段)(2)

我们人生所有的痛苦都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自己内心的纠葛,所以,我们常用“庸人自扰”来形容人的痛苦和烦恼。

如果能放下自己的执着和妄念,达到“专气致柔,如婴孩”的状态,便是将精神和元气聚集,让肉体与精神统一的状态,这也是道家思想顺应无为的智慧。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番对话:

颜渊问孔子:“我曾经听老师说‘不要送,不要迎’,请问应该处于何处?”

孔子说:“古时候的人顺应外物变化而内心持守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动摇而不能顺应万物而变化,安于变化也安于不变化,安然与外物相适应,必定与外物一道变化而不助长变化。”

道德经六大特征和四大规律(主观妄为的谋略手段)(3)

这一番对话是庄子虚构出来的故事,目的是借助孔子和颜渊的对话,表述人能顺应外物而没有妄自作为的智慧,传授的也是处世之道。

一个人若能持守无为之道,虚怀若谷,随物应变,便可以避免和外界发生冲突,在避免内心痛苦纠缠的同时,也给自己的人生避免了祸害。

人生,有的时候没有必要刻意避免什么,更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什么,因为该来的自然会来,该走的自然会走,呈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一切状态和事件,都存在着各种我们看不见的机缘和因素,在这一切现象出现之时,我们除了能够主导自己的心情之外,干预不了任何客观的存在。

所以,所有的刻意追求、逃避,都起不了任何作用,只会给自己带来了“苦海”。

道德经六大特征和四大规律(主观妄为的谋略手段)(4)

在魏晋时期,有一个人叫袁悦,他非常有口才,擅长纵横家的游说之术,道理也非常深刻,刚开始担任谢玄的参军,受到非常优厚的待遇。

后来回家守丧,待他又回京都之后,只带了一本《战国策》。

别人问起来的时候,他就说:“年轻时读《论语》《老子》后来又读《庄子》与《周易》,觉得都是一些不痛不痒的道理,读了没什么收获。天下最重要的书就是《战国策》。”

到了京都之后,他去游说孝文王司马道子很受到宠幸,差点搞乱了朝廷的正常朝纲,谁知不久之后便惹来杀身之祸。

对于袁悦来说,他觉得《老子》《庄子》《周易》这些书讲的都是天道智慧,其中智慧过于繁琐,对人生没什么作用,便无心再读,只钟爱《战国策》之中的人道策略,目的无非是希望靠策略来获得自己期望的利益,但是在他深得司马孝文王的赏识时,却也落得了一个杀身之祸的结局。

道德经六大特征和四大规律(主观妄为的谋略手段)(5)

人生就是这样,你可以用自己的智商去谋取利益,在自己的圈层之间“叱咤风云”,但是永远逃脱不了天道的制裁,因为天道需要用智慧与德行去奉行。

人有千算不如天有一算,一个人的策略再高,也抵不过世间变迁的天道轮回,最终将被碾压成尘埃。

所以对于我们每一个世俗之人来说,一定要明白两个重点。

其一:顺应而为之,以道家思想的清静无为,作为自己应对人生和世界世事变迁的态度,这是避免内心陷入苦海的根源。

其二:放下自己刻意追求的手段和谋略,因为人的智商在天道面前只是幼稚的可笑的少儿游戏,唯有顺应天道而为之,才是真正的智慧,这是避免人生出现“横祸”智慧。

道德经六大特征和四大规律(主观妄为的谋略手段)(6)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