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36章精解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道德经第36章精解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道德经第36章精解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道德经第36章精解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平静自然运行。所以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吗?天地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相信‘道’的人认同于道,相信‘德’的人就认同于德,不信道德的人就失了道德。认同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不相信道德的人,道德也就会把他遗弃。对待事物信心不足,就会对事物产生不相信。

“道”无声无息,故曰“希言”。“道”无为无作,故曰“自然”。物能恒,事能久,只有顺天而动、率性以行,一任气机的运行。如果事物矫揉造作,不能顺其气机,合乾坤运转、日月升恒,就像飘汤之风,狂暴之雨,虽拨大木,涌平川,但来之速,去亦速,其势断不能能终日终朝。谁主宰这种现象呢?不是天,不是地,而是“道”。虽天地为万物的主宰,但天地取法于“道”;天地如果不顺应“道”的常理而运转,也不能长久,何况人呢?

太上论“道”之源本,以无为为宗,自然为用。人在天地,如太仓一粟,不行常道怎能悠久?学道之士,有志于道,虽东西南北相隔遥远,名称教派不同,然而追求的道源真理没有分别。

既知修道,必然行道,行道有心得,就是德。故既知修道,自然抱德。所有自明其德(不言而喻的德),绝无二样,故曰“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

学者悟道,资禀不同,功力不同,收获不尽相同,但只要下定决心,努力用功,苦恼之场也化为恬淡之境,洋洋乎别饶佳趣,诩诩然自畅天机。苦已尽矣,乐何极乎!故曰:“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自然之道 ,无为为旨。只有对道充满信心,顺天理之常,才能够得到“道”的垂顾。对道德充满信心的人,虽然下手之初,也勉强作为,但假以时日,就能一归无为自然之境,达到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容中道等硕果累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