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靠什么反击安史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随着安史之乱的发生,唐廷驻扎在河西走廊以及安西都护府的军队被大量内调。早就对西域垂涎欲滴的吐蕃人瞅准时机,发动了对安西都护府的大规模进攻。

唐朝靠什么反击安史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1)

安史之乱爆发初期的形势

至公元790年,随着北庭陷落,唐朝与安西失去了所有联系。据史家推算,安西的最后据点龟兹大约是在808年左右陷落亦或是840年左右去唐号建龟兹国。

唐朝靠什么反击安史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2)

吐蕃攻占西域后的形势

但无论如何,安史之乱的发生所导致的安西军内调,被普遍认为是唐朝失去西域的主要原因。不过在老驴看来,即便安史之乱的发生确实导致了唐朝的边疆不稳,却也并非是这场内乱的最大影响所在。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有一些铁律是不会改变的。尽管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势力范围大量萎缩,但这样的场景 并非没有在历史上发生过。汉朝建立之初,由于秦末战争的摧残,中原被匈奴压制了数十年之久,但随着中原地区的实力逐渐恢复,汉匈之间的战略态势也随之改变,曾经屡屡受气的汉军反手就是横扫大漠、封狼居胥。

唐朝靠什么反击安史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3)

汉朝初年形势

唐朝靠什么反击安史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4)

汉朝鼎盛时期形势

再比如后来的汉末三国,随着东汉王朝的衰弱,汉朝在西域等地也是出现了战略退却。但随着中原的内乱结束,魏蜀吴三方便不约而同地重新稳住了边疆,无论是曹操破乌桓、还是蜀汉平南中,都是中原军队强大战力的具体体现。

唐朝靠什么反击安史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5)

东汉末年大致形势

唐朝靠什么反击安史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6)

三国时期形势

所以说,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藩镇问题也好,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混战也罢,亦或是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在边疆地区的战略退却,都不过是古代历史局限性下的兴衰轮回。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但让人出乎意料的是,以安史之乱为开端的这场内乱结束后,继起的宋王朝不仅没有重新扭转战略颓势,而且还在辽、金、元的轮番打击下进一步向南退却。

唐朝靠什么反击安史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7)

宋辽西夏对峙形势图

为什么唐朝以前的中原王朝在内乱之后能重新焕发生机,进而扭转战略上的颓势,而唐朝以后的宋朝就不能?这自然与宋朝的重文轻武有关,但从更深层次来看,宋代之所以会走向全面的重文轻武,则正是因为自安史之乱以来武将们的擅权造成的巨大灾难给赵宋王朝留下了沉重的历史阴影。

安史之乱结束后,虽然大多数藩镇没有割据,唐廷对各地节度使也有相当的掌控力,但这种掌控力却并非来自于朝廷的权威,而是因为中央朝廷和地方节度使之间形成了权力平衡。实力强悍的安禄山、史思明冒天下之大不韪起兵反唐,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其他的节度使对此不可能不引以为戒。而被安史之乱搅得鸡飞狗跳的唐朝朝廷,同样也对这场大乱心有余悸,生怕其他节度使效仿安禄山。

唐朝靠什么反击安史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8)

安史之乱结束后的大致形势

公元763年至765年前后,随着安史之乱的结束,唐朝对功高盖世的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大肆猜忌,导致李光弼在徐州拥兵不朝。仆固怀恩则被唐廷直接逼反,引吐蕃、回纥、党项等部数十万人进犯唐朝。面对如此情况,唐廷即便很想剥夺节度使的权力,也只能在现实面前乖乖低头,勉力维持与地方节度使间的权力平衡。

此外,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那期视频中老驴就已经说过,国防形势的变化是唐朝设立藩镇和节度使的直接原因,自高宗以来吐蕃、大食、契丹等大量的周边力量环伺大唐,为了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外部威胁,中央朝廷想要维持边疆局面就必须向地方军事主官下放权力。也就是说,唐朝虽然痛恨节度使得权力膨胀,却又需要节度使来为自己守卫边疆。但历史的事实证明,当地方军镇的权力过于膨胀后,其不仅不能维系边疆,还会进一步反噬内部,使整个帝国无法集中力量一致对外。所以我们就看到,自安史之乱以来,唐朝的对外战略开始内敛,势力范围逐步向长城以内退却。中原王朝的国势在唐廷与地方节度使之间相互制衡、利用的内耗下,再次走向了低谷。

直到公元860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朝廷与节度使间的权力平衡开始被打破。随着农民军转战南北,节度使得实力在围剿农民军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增强。881年,农民军攻入长安,逼得唐僖宗逃亡蜀地,唐廷的权威一落千丈。

唐朝靠什么反击安史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9)

唐僖宗出逃

为了解决农民起义的问题,唐廷再次扩大对节度使的授权,部分实力强悍的节度使甚至获封王爵。至此,唐朝的藩镇问题终于不可避免地演变为军阀混战。

唐朝靠什么反击安史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10)

唐末主要军头形势

公元903年,刚刚消灭农民军没多久的唐廷又被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挟持到洛阳,907年,挟天子的朱温篡唐建梁,五代十国正式开始。此后,中原的梁唐晋汉周轮番登台,各地的节度使纷纷自立。

唐朝靠什么反击安史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11)

五代后梁形势

唐朝靠什么反击安史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12)

五代后唐形势

唐朝靠什么反击安史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13)

五代后晋形势

唐朝靠什么反击安史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14)

五代后汉形势

唐朝靠什么反击安史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15)

五代后周形势

唐朝靠什么反击安史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16)

宋朝初年形势

直到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中原大地才逐渐重归一统。但就在这军阀混战的数十年间,幽云重地陷于契丹之手、党项人在西北逐渐壮大,红河三角洲的安南脱离中原,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被压缩到了极限,甚至小于秦始皇时代。

唐朝靠什么反击安史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17)

秦代大致疆域

同时,在这混乱至极的时代,以下克上、以臣弑君的戏码轮番上演,甚至连赵宋王朝都是以如此方式建立的。

而当一个新的王朝建立,其首先要做的就是吸收前朝教训,解决遗留问题。宋朝建立之初所面对的最大问题无非就是唐朝遗留的藩镇问题和五代时期遗留的武将弄权问题。于是,便有了我们所熟知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不过客观地说,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并没有什么问题,其目的并非是重文轻武,而是纠正中晚唐以来武将权力过重的问题,是一剂针对藩镇割据、武将弄权的良药。只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宋朝对武将的限制变得越来越离谱,将从中御、强干弱枝、内重外轻这些做法使得宋朝对武将的压制从原来的拨乱反正变成了矫枉过正。但反过来说,宋朝为什么要将从中御?又为什么要强干弱枝?无非就是唐朝的外重内轻、放权地方所造成的巨大灾难让赵宋王朝不得不改弦更张。

今天的我们会说宋朝内重外轻是皇帝不开窍,但在当时的人看来,唐朝大肆放权给节度使不仅没能继续开疆拓土,还使得唐朝的势力范围在安史之乱的反噬下极度萎缩,更别说此后还因为藩镇割据而引发了五代乱局。从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中走出来的赵宋,或许根本就不觉得放权给武将能开疆拓土。而且,在赵宋眼中,唐朝前期的东征西讨确实牛掰,但后期为了守住这些土地而不得不放权给武将所导致的地方权力过重却更加可怕。于是,在对武将拓土的不认可以及对军事扩张的微妙反感中,宋朝在经历了两次伐辽失败后便失去了雄心。汉朝在刘邦陷入白登之围后有汉武帝反击匈奴,唐朝在渭水之盟后有灭突厥之战,但宋朝在澶渊之盟后却只有沾沾自喜。

但赵宋王朝如此内敛的历史性格的形成,必然是来自于历史之中。如果安史之乱从未发生,唐王朝能一直维持内部的大致稳定,中晚唐的对外战略态势就不会如此糟糕,新起的宋朝也不会有如此巨大的历史包袱。但老驴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那期视频中已经说过,安史之乱的发生几乎就是必然的,因为安史之乱本身也有着自己的历史渊源。总而言之,安史之乱的爆发摧毁了唐朝勉力维持的安定局面,使中原王朝苦于内耗,最终坏乱成了五代十国,继而对后世中原朝廷战略思维的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

历史皆为过往 现在的已经成为过去 未来的才是现在 我是老驴 下期再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