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战争最后20年(双方角力的命门)

岳飞在绍兴四年也就是公元1134年,一举收复荆襄六郡(尤其襄阳)。从此坐镇鄂州(湖北武昌)长达七年之久,牢牢控制着这块战略要地。实际上,这块地区,也就是当年关公关二爷大意丢失的荆州地区(东汉十三州里的大荆州)。这块地区的地理位置非同小可(后文还会详细阐述),北上出襄阳,可以走伊阙进入洛阳,也可以出伏牛山威胁中原,西北还可以走武关进关中,或者顺汉水到达汉中;向南隔长江,控制洞庭湖平原上的岳阳,长沙,西面则可以拒险抵御巴蜀,东出长江则可以顺流到达南宋朝廷腹地江南一带。

宋金战争最后20年(双方角力的命门)(1)

荆襄之地,居华夏之中,是西来东往,南下北上的通衢。荆襄地区和北面的南阳盆地摞在一起,恰好就是一个“宝葫芦”形状,而宝葫芦的上半部分南阳盆地,以及下半部分的荆襄地区之间的连接部,就是襄阳。因此“荆”和“襄”之间,荆楚是腹地,而襄阳则是面对北方的锁钥和门户。正因为如此,金庸小说里面郭靖死守襄阳,不是没有道理的。当时的岳飞,如果由鄂州(吴汉)沿长江顺流过鄱阳湖平原边上的九江,安庆,之后第一站就会到达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大片区域,这里就是江淮平原的西部,俗称“淮西”。或许讲淮西太陌生,如果讲“淮右”,则亲切多了。明代的朱元璋同志发迹之后,动不动就自我标榜,当年自己是“淮右布衣”如何如何。所以朱元璋就是淮西人。

此时此刻,韩世忠和张俊的防区主要在江南,刘光世则主要驻扎在淮西一带。

淮西这块区域,从地图上看,几乎恰好处于富庶的江南地区的平行线上。如果没有长江相隔,淮西实际上同江南地区就是同一块地理人口单元。所以,我们都被平面的历史书给骗了。我们在历史书和古代文学中无数次听到的所谓“江东”,或者叫做江南,江左,江表。和“江东”相对应,其实并不是“江西”,而是淮西。从淮西出发一直向东,过了长江就是江东。所以,太平天国时候讲保卫天京(南京),很多时候都是在保卫淮西在长江上的门户安庆。安庆一丢,下游的南京也就岌岌可危了。

宋金战争最后20年(双方角力的命门)(2)

我们再看一下详细一点的地形图,江南地区,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南山北水的封闭区域,是在长江以南较早开发的面积较大的平原地带。南边,是连绵的低矮小山,比如天目山,会稽山,闽浙丘陵等;北边,则是长江以及太湖等形成的北部水网区域。南京是这片区域的北部桥头堡,而杭州,宁波则居于这片开阔地的最南端。从宁波再往南一则又是群山,二则即便跨过群山,当时的福建开发程度也远远落后,不足以支撑偏安一个小朝廷。所以南宋朝廷看起来面积还算可以,但实际上太大的战略纵深无法提供,只有这块几乎半封闭的江南地区可供选择而已。因此,当年我们的“暴走天王”赵构一路狂奔到最后,从宁波往南没法再跑,只能沿着海边走温州或者干脆乘舟出海了。

不过,这还不是事实真相的全部。

还有个因素很重要。

北方的黄河,虽然也号称天险,但是黄河天险和长江天险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所以我们又被平面的教科书给骗了。

首先黄河的径流量远远小于长江,单论河面宽度以及水流的湍急程度,黄河根本和长江不是一个量级。在上游的青海甘肃地区,用羊皮筏子就可以泅渡。即便是在水流量较大的下游黄河地区,比如济南,放上几艘船,连成浮桥也就可以顺利渡河了;其次,长江所流经的地区,很多都是崇山峻岭,从长江两岸布阵和安排渡江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而黄河则不同了,从中游到下游,黄河两岸大多是平坦的平原。选择从哪里集结,从哪里渡河,相对会有非常大的自由度。

最后,还有最最关键的一点。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往往会选择在寒冷的冬春季节。而北方的大河无论在夏秋季节有何种的威武雄壮,到了冬天也会乖乖的冰冻三尺。比如黄河,年年结冰不说,到了冰河解冻的时候,还会发生“凌汛”。在北方的华北尤其是东北地区,冬天的冰封河面,别说是走马匹辎重,就算是过坦克装甲车,也不在话下。正因为这个至关重要的气候因素,游牧民族南下,如果选择在冬季,很多时候黄河不仅成不了天险,反而天险变成最大的通途。所以中国古代总在说长江天险,而很少有人提黄河天险,就是这个道理。也正因如此,游牧民族南下,一路杀到淮河很容易,到了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就会遇到麻烦了。淮河以南,冬天河流是不结冰的。所以,淮西的群山,淮东的水网,就是南方政权克敌制胜的天然法宝。

不过,淮东这块地方,如今很没有存在感。

说淮东大家也比较陌生,因为历史上这块地方被称为“淮左”的时间更长些。这个地段的淮河靠南,长江又靠北,原本就是在地理上战略纵深不大的一块狭窄区域。然而,南宋之前的淮东发展水平还是很高的,当年淮东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扬州,在隋炀帝时代大红大紫。隋炀帝专门为扬州(江都)修建了大运河,并且最后也驾崩在扬州这个地方(见第一章第四节)。大运河的修建,反过来又更加促进了扬州的发展。扬州东西方向有长江漕运,南北方向有隋朝大运河漕运,这就相当于在冷兵器时代有两条高速公路在扬州交汇,是一个江淮版本的“天下之中”的概念。来自于江南地区鱼米之乡的各种生活用品,再加上扬州本地出产的海盐等,源源不断地被从南方转运到北方。催生了扬州无数个盐商巨富,巩固了扬州的黄金城市地位。

宋金战争最后20年(双方角力的命门)(3)

尤其是对于南京来讲,扬州就是南京在北方的命门,如果从西部进攻南京,先夺安庆,马鞍山;如果从北部进攻南京,则先夺扬州,镇江(后文会详细讲)。正因为扬州的重要地理位置,金人在历次南侵过程中(包括后来的蒙古和满清),对于扬州的征服是非常残酷的。比如南宋辛弃疾,在他著名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就曾专门提到:“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而同时期另外一个词人姜夔(kui,音“奎”)对宋金战争的记述则更加直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宋.姜夔(kui,二声).《扬州慢.淮左名都》)

所以,淮东的衰落,恰好始于宋金战争。

当年靖康之变的高潮期,南宋宰相杜充,下令掘开了黄河口,用来抵御金兵南下,于是从大名府往下游几百里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泛区”。而到了公元1194年,也就是南宋宋光宗年间,黄河改道,夺淮入海,淮东地区更是变成黄河泥沙堆填,最理想的滩涂之地了。在此后的很多年中,常年的黄河(淮河)下游水患,动不动就波及此地。水患的增加以及战争的频繁带来了人口的大量减少,同时运河南北淤塞导致了经济活力下降。而到了清代中期以后,富甲天下的扬州盐商连同全国驰名的“淮盐”,也因为各种因素的交错作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在南宋之后,淮东这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受到了很大限制,一直到今天为止,淮东地区都没有响当当的区域大城市存在。

宋金战争最后20年(双方角力的命门)(4)

后来的历史中,无论单独提“淮左”或者“淮东”的名字都比较少见了,反倒是经常有“淮扬”的说法,比如“淮扬剧”,或者“淮扬菜”。尤其淮扬菜,不仅位列中国四大菜系,更是今天外交国宴上的代表菜系。所谓“淮扬”,也就是以长江下游在江苏这段水域的北岸淮东和南岸江南并称。

所以,即便是淮西淮东相提并论的话,淮西这块人口地理单元的战略意义,对于南宋政权来说依然是防守中的重中之重。

-----------------

备注:本文是一本书的其中一个小节,整本书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国史》。欲知上下文,请关注“唐岛渔夫”头条号。更多最新内容,请关注天涯煮酒论史版块的原帖——“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原贴已更新三十五万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