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师徒制靠谱吗 相声圈的师徒制

相声师徒制靠谱吗 相声圈的师徒制(1)

如果侯耀华、何云伟是为了给郭德纲添堵,那不得不说,他俩的目的达到了。

01

相声圈的师徒制,有很大作用,但也弄出不少业内不和甚至闹剧。先说几个这方面的例子吧。

郭荣启和马三立都是相声大师,但关系不太好,甚至有些不和。原因之一就和师徒制有关。天津有一位相声演员杨少华。当年,有人介绍郭荣启收杨少华为徒。郭荣启没太看得上杨少华,但碍于面子,没有明确反对。可是杨少华当时家里比较穷,没舍得花钱办拜师宴。而且,后来,“师徒”二人的来往并不多。

按照相声圈的规矩,这事就成了模糊地带。说郭荣启是杨少华的师父,有理由;说不是,也有理由。郭荣启本人从来没有当众承认过这个徒弟——但也没当众否认过。

可是后来马三立写相声家谱时,白纸黑字地确认了郭荣启-杨少华的师徒关系。这就惹得郭荣启不高兴了。再加上其他一些事。两位相声大师因此就多年不和了。

另一件事则更是“洒狗血”。牛群早就拜常宝华为师,是常宝华的大徒弟。常宝华出自相声世家常家。另一个相声世家是侯家——侯宝林家。侯耀文突然去世以后,他的哥哥侯耀文就自封为侯家掌门人。但侯耀华并不是说相声的,此前也没有拜师学艺,其实是个外行。

为了名正言顺当掌门人,侯耀华就找到常宝华拜师。常宝华一看,常家、侯家两大家联合起来,也是好事,就答应了。但侯耀华更进一步,提出不但要拜师,还要当大徒弟。按说,事情不能这么办,没这个规矩。牛群才是大徒弟。就算侯耀华年纪大,后拜师的,也只能是师弟,而不应该后来居上,反而成了大师兄。

02

常宝华老人家也不知道是大糊涂还是大智慧,可能是出于常-侯两大家关系的考虑,居然完全依了侯耀华,不但收他为徒,还让他当了大徒弟。也就是说,侯耀华这个相声外行,反而一下子成了牛群等人的大师兄。

于是,就有了侯耀华拜师宴上的那一幕。牛群当众走上台,破口大骂,然后拂袖而去,算是就此掰了和常宝华的师徒关系。后来,常宝华去世,牛群拒绝出席追悼会。师徒恩断义绝了。

第三个例子也和侯耀华有关。郭德纲是侯耀文的徒弟,因为辈分原因,管侯耀华叫一声“二大爷”。这还算正常。从关系或者年龄上看,侯耀华都是郭德纲的长辈。

后来,因为侯耀文去世后的一些事情,郭德纲和侯耀华反目成仇。再后来,德云社发生变故,何云伟等人出走。这其中的细节,一言难尽,这里就不多说了。

何云伟原来算是郭德纲的徒弟,至少也算是小字辈。可是,不知出于什么考虑,相声外行侯耀华决定收相声内行何云伟为徒弟。这样一来,对郭德纲来说,自己昔日的徒弟小字辈,摇身一变,成了“二大爷”的徒弟,在辈分上和自己平起平坐成兄弟了!如果侯耀华、何云伟是为了给郭德纲添堵,那不得不说,他俩的目的达到了。

类似这种围绕着师徒制的“狗血剧”,相声圈里还发生过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找看。不过实话说,没什么意思,都是一些烂事,挺无聊的。

03

看到这些“狗血剧”,我们一般人的反应多半是:这都是什么乌烟瘴气、乱七八糟的。什么师父、徒弟的,为什么要搞这些东西?

说起来的确有些特殊。相声界是目前少有的靠师徒关系组织业内人员的行业。而且,相声圈的师徒制,很严格,很“煞有介事”。在相声圈里,如果没有师承关系,很有些“不是圈内人,是外人”的感觉。相反,如果师承关系很硬,师父的地位很高,自己在相声圈里的地位也就跟着高。

换句话说,除了马志明等极少数人,对于大多数说相声的人来说,必须拜个师父,只有这样,才算真正进入相声圈,才算真正成了业内人士。有的相声演员,花很大力气千方百计去拜名师,即使那个师父其实教不了他们什么。拜师本身就很重要——比学艺重要得多。

李文华一直想拜马三立为师,马三立本人也愿意。但因为圈内种种错综复杂的辈分关系,一直到马三立去世,这事也没成。最后,到了2008年,终于,由马志明出面代其父马三立收了这个李文华徒弟。据说,李文华是吸着氧气出席拜师仪式的。转过年来2009年,李文华就去世了。总算是生前完成了这个心愿。

可见,拜师这事情是多么重要。

相声师徒制靠谱吗 相声圈的师徒制(2)

李文华和马志明

现在看起来,师徒制已经是越来越“不合时宜”。这种组织行业的办法到了改变甚至废止的时候了。但是,师徒制在历史上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我们应该了解,相声圈为什么实行师徒制?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然后再看看,这些作用和意义在当代是否还存在。

只有这样,才能说清楚现在是否应该继续实行师徒制。

04

其实,按照师徒制的办法组织行业,在过去反而是大多数。文艺界、商业、手工业等很多行业,过去都实行师徒制。即使在工厂里,也有师傅带徒弟的制度。“师傅”一次因此成为工厂里的通用尊称。“张师傅,您吃了么?”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大多数行业后来渐渐都放弃了师徒制,或者名存实亡。工厂里的师傅带徒弟,仅限于师徒二人之间的关系,而不像相声圈那样一辈辈等级森严,仿佛是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师徒关系很少“溢出”到师徒二人以外。因此,工厂里很少有“师爷”“徒孙”这样的说法。

实际上,相声圈关于师徒制,之所以有那么多“狗血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这种延续很多辈的森严关系。某人拜了辈分高的师父,会影响其他人的辈分。这才引起了其他人的阻挠和不满。

高校、研究机构的情况和工厂类似。虽然也有老师-学生的关系,但关系一般表现在师徒之间,不“外溢”。没人认为老师的老师就是我的爷爷,或者学生的学生就是我的孙子。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之类,都是半开玩笑的称呼,而且是按照年龄自然而然地划分,而不是严格按照求学先后那么等级森严。

按照其他行业的惯例,侯耀华的年纪比牛群大得多,虽然他是后拜师,但说他是大师兄,很正常,没什么可生气的。但了解相声圈规矩的人都知道,牛群的当众发飙,很有理由。认为常宝华-侯耀华办事不妥,赞同支持牛群的,是大多数。

相声圈的师承关系,要森严得多,讲究得多。那么,相声圈为何如此重视师承关系呢?

05

相声圈如此重视师承关系,等级森严,主要有两方面的现实原因。

第一,保护知识产权。

相声诞生于清末民初。当时,收音机、录音机、摄像机、智能手机等等,一概没有,连印刷品都很少见。而且,很多说相声的都是文盲半文盲。在这种情况下,某人想要学相声,只能跟着某个说相声的人去学,由那个人手把手一句一句地教给他。相声作品基本都没有脚本,只能这么口口传授。整理相声的脚本,记下台词,那是后来的事情了。

也就是说,那种技术条件下学相声,徒弟对师父的依赖很大。师父要是不教你或不好好教你,你连相声的台词都不知道。

可是,师父要是尽心尽力教学生,把多年“研发”出来的相声台词和技艺倾囊而出,会有培养竞争对手,“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之忧。

另一方面,当时国家没有严格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相声界想要保护自己创作成果的知识产权,只能自己想办法。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建立起严格的、很难脱离的师徒关系。而且,师徒关系要大量外溢,把很多同行都牵扯进来,大家结成一个类似血缘大家庭的的长幼尊卑网。目的就是了互相监督,造成跑不出去的“天罗地网”。或者说,形成封闭的行业圈。

这样一来,即使师父教会了徒弟,甚至徒弟水平超过了师父,也只能帮着师父挣钱,或者拿出收入来“孝敬”师父,而不能单飞。背叛师父的徒弟,全行业共讨之共排斥之,他就吃不成相声这碗饭了。就是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师父才能不再有“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之忧。

换句话说,通过严格的师徒关系组成的相声“大家庭”,实际上是保护相声知识产权的组织。没有进入这个“大家庭”的人,接触不到、更学不到相声。只有真心拜师,并经过严格考验,进入相声“大家庭”,成了“自己人”的人,才有机会学到相声。

而相声“大家庭”之所以等级森严、非常严格,就是要尽量减少“叛徒”的出现,或者说,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尽量建立起不可脱离的类血缘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师父尽心尽力教徒弟,才能确保相声的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保护每一代相声人的生计和利益。

(未完继续)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李子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