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六祖慧能经典语录(印严绘禅诗画意)

菩提本无树

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六祖慧能经典语录(印严绘禅诗画意)(1)

【作者】

慧能(638—713),亦作惠能,唐代广东南海法性寺僧,禅宗第六祖,禅宗“南宗”创始人。俗姓卢,原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省)。少孤贫,及长,闻经悟道。投蕲州东山寺参见弘忍,初服杂役,后被弘忍选为法嗣,密授法衣。为防人争夺法衣,回岭南隐居十数年。此后于韶州宝林寺、大梵寺、广州制旨寺等处弘扬禅宗“顿悟法门”,鼓吹“见性成佛”,影响极大,传承极广。因他主要在南方传法,故其法系称为禅宗“南宗”,该宗不久便成为禅宗正系,后来更成为中国佛教宗派之主流。他的说教由门下弟子汇成《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徒作品中惟一被称为“经”的着作。武则天和唐中宗曾召他进京,均辞。圆寂后,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皆为他撰写碑铭。名弟子有神会、行思、怀让、玄觉等。

【赏析】

唐龙朔初年(公元661年),慧能慕名投禅宗五祖弘忍门下为行者,在碓房舂米。数月后,弘忍命弟子各作偈,以便从中遴选法嗣。十大弟子之首的神秀先作一偈,慧能则针对神秀之偈复作此偈。弘忍对神秀的偈不甚满意,对慧能则倍加赞赏,秘密地把衣钵传授给他。

这是一首内蕴深奥的佛禅哲理诗,也是禅门南北的宣言书,为南北分野最重要、最典型的代表偈。这首偈中,否则了菩萨树与明镜台等的物质的本体存在,表明诸相皆在人的本性中,人心就是诸相的本体,人性中本来具有佛性,只须明白佛性即人的本性是清净无染的,而一切诸相均非实有,本自虚无,又何来的菩提树与明镜台呢!而偈中的无与非二字用得正妙,正是佛性常在,本自清净,本来无物,那来的尘埃?当明白时,便可当下成佛。

这位观空大师,承先启后,为中国的禅宗从理论、方法上找到了一条超凡脱俗的成佛捷径,开僻了一代禅风,是中国文化史、宗教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巨人。

正因为这首偈,使五祖弘忍大师把禅宗衣钵传授给他,也使禅宗能在中国迅速发展,与儒家思想经过冲突后,融在一道上,形成了有别于如来禅的祖师禅。故后人有言;话到南能旨,怡然万虑空。

六祖惠能大师的这首偈虽然直指佛性,但依然有悟后起修的一个过程。它与渐修的区分在于从根本与基础上入手。

它也让我们学会认识本性的光明清净,是没有增或减的,也没有生或灭的,它本来就如此,只是我们执着于相,认贼作父而粘着妄境,才迷失了它。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放下而不执着于得失,活在当下,那就是禅,也是住于自性的一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