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游戏玩不了了(和孩子玩不起来到成为游戏高手的秘密全在这里)

孩子游戏玩不了了(和孩子玩不起来到成为游戏高手的秘密全在这里)(1)

游戏是小龄孩子的主要学习形式,家长能读懂自己的孩子,用适合孩子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游戏互动,几乎没有孩子会拒绝。

我们都知道游戏对促进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于是热情地邀请孩子加入游戏世界,但现实往往像一盆凉水,将热情瞬间扑灭。

看见孩子在那儿鼓捣各种瓶瓶罐罐,你一加入,孩子立马就走开了;

孩子在那里转圈,你也跟着转,孩子看见立刻不转了;

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来你觉得很好玩的游戏,兴致勃勃地想和孩子玩起来,结果孩子连眼皮都不抬一下;

更多时候,你面对着一个沉迷在自己热衷的世界里,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的孩子,不知所措,一筹莫展……

孩子游戏玩不了了(和孩子玩不起来到成为游戏高手的秘密全在这里)(2)

你通过各种机构的网课学习如何玩游戏,泡各种群,和有经验的老家长取经,学习各种游戏的玩法,但是明明人家玩得很嗨的游戏,到自己孩子这里,就是玩不起来。

为什么孩子明明喜欢游戏,却不愿意和我们一起玩?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只关注游戏的玩法,却忽略了孩子的需求。

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游戏可以做到使所有人都喜欢。即便是王者荣耀,也没能让所有人都成为玩家。

何况我们的孩子兴趣狭窄,会的很少,对很多常见玩法都是无欲无求,所以和孩子游戏更加依赖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和对游戏的呈现方式。

如果你没有读懂孩子,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喜欢这样玩,不喜欢那样玩的原因是什么,或者你知道,但是由于游戏中你表现得无趣无聊,甚至让人讨厌,又或者因为游戏中穿插了各种教学目标,让孩子感觉游戏变成了教学和考试。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游戏意愿。

01 什么是游戏?

真正的游戏是什么?

是联结,联结孩子的内心,联结孩子的兴趣,联结孩子接收信息的最佳方式。(关于联结的概念和方法,大家可以阅读劳伦斯·科恩的《游戏力》1、2、3以及《游戏力养育》这几本书)

只有投其所好,建立联结,你才可以自由拓展N个回合,孩子才能百玩不厌,并从你引导游戏变成他控制整个互动过程。这样就达到游戏的目的了。

孩子喜欢玩这个游戏,不单纯是因为游戏本身,而是因为喜欢和某个人玩,比如爸爸或者妈妈,换个人就对游戏失去兴趣,这就是联结的体现。

因此,和孩子建立联结的关键因素在人,而不是某些固定形式的游戏。所以,大家要对游戏有一种泛游戏的认知,不要觉得只有那些有规则的、大家都会玩的才是游戏。

一个肢体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以是游戏,长是游戏,短也是游戏,有规则的是游戏,没规则的也是游戏,吃饭是游戏,睡觉是游戏,洗漱是游戏,穿衣服同样也可以是游戏。

对于一些基础认知比较差,话都很少的孩子,应该尽量少玩儿各种相对复杂的规则性游戏。等到他的理解能力达到相应的水平,可以慢慢在游戏中增加规则,尽量一次少加一点,循序渐进。

我家孩子从小就喜欢音乐。播放器是我的哄娃神器,半岁前听坏了两个风铃,后来干脆买了播放器。

他哭闹时,只要给他播放音乐,不管什么曲风,他都能立刻停止哭闹,是典型的听觉型孩子。(这也许和我怀孕时常常给他听音乐有关[偷笑])

按理说这么爱听音乐的孩子,我只要和他玩与音乐有关的他都应该很愿意互动才对。但实际不是,他更喜欢和他爸爸一起玩。

以前他爸不和他玩这种音乐游戏时,他好歹还和我一起唱、跳、玩手指谣等,自从他爸介入后,我就逐渐被边沿化成旁观者。后来,孩子直接喊,妈妈你不许唱[捂脸]

我比较了一下我和他爸爸的互动方式。爸爸表面上闷,但一互动起来自带喜感,语言幽默,肢体、表情、声调各种出其不意,互动中的鼓励和对孩子的回应恰到好处。音乐中增加了许多人的元素,超越了孩子的期望,所以孩子觉得和爸爸一起唱有意思多了。

他们经常搞各种花式唱法,如躺被窝里唱,骑在脖子上唱,背在背上唱,在地上边演边唱。

有一次他们搞怪地唱《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爸爸学着东北人说话的腔调,走路的姿势,假装长得很高,还穿个“貂皮大衣”。唱到“撞了”,立马就做一个“撞”的搞笑动作,唱到最后“翠花上酸菜”,用相当滑稽的腔调和搞笑的上菜动作,音调拉得又高又长又搞笑……

老实说,我不刻意长时间练习,做不到爸爸这么“出神入化”“惟妙惟肖”。

如果我是孩子,那肯定我也更喜欢和爸爸一起玩,多有意思啊。

如果你是我这样的“朴实无华”型家长,没有自带喜感,缺乏幽默细胞,是不是就没法吸引孩子,和孩子互动了?

当然不是,先天不足,后天来补[呲牙]

02 了解孩子接收信息的方式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就是你得清楚自己孩子最喜欢的信息接收方式是什么,是听觉型、视觉型还是触觉型?

如果你回答不上来,那就观察一段时间,怎么观察呢?

可以看看日常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他通常喜欢怎么学习和玩耍。是通过看,听,摸,闻,还是不停溜达着,晃悠着进行学习。

比如,孩子一出门总是看各种广告灯,喜欢读路上的各种文字,喜欢看各种图画……

那大概率他的学习方式可能是视觉型的。你可以参照ABC行为记录法的形式(如下图所示)去记录孩子投入专注的各种行为,慢慢找出一些规律,得出结论。

孩子游戏玩不了了(和孩子玩不起来到成为游戏高手的秘密全在这里)(3)

有了这个结论,你就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玩法是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的。

拿视觉型来举例,关于视觉型的游戏网上一搜一大把——皮影、手电追光、视觉迷宫、连线、手影、拼图、配对、找不同等,都属于这个方向的游戏。

大家在网上搜来多进行尝试,一个不喜欢就换下一个,总能找到孩子喜欢的。

逛美术馆和博物馆等也很适合这类孩子。

除了游戏,视觉型的孩子在认知活动中也可以利用视觉优势,多以图画的形式进行输入。

如果是听觉型的,那你平常就多用听觉的互动方式,其它类型的孩子以此类推。

一句话,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游戏方式。这其实就是“因材施教”。

03 游戏中要不要加入教学任务?

我们最大的希望是孩子能达到同龄人的认知和社交水平,所以很多家长会担心——

如果天天这么傻乐、傻玩儿,啥也不教,孩子怎么成长,他已经全面落后很多了呀,不教怎么能行?

要不要在游戏中加入教学任务,如果要加,加多少?

这些个灵魂拷问,我个人的看法是没有标准答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做目前自己能做到的适合孩子的即可。

前面说了游戏的目的是联结,如果你加了各种教学任务,达不成联结孩子的目的,玩成了套路孩子,那就别加了。如果你加了教学任务,孩子的体验还是一如从前,还是觉得有意思,喜欢,感兴趣,那加一些教学任务也没关系。

每个家长的操作能力不同,如果你加了教学任务后就玩变味了,那你还是回到前一个目标去,慢慢练,练得越来越有感觉后再少量的加,一下子不要加太多教学任务。

如果你能力很强,即便加了教学任务孩子也感觉不到,那你就按照你的教学计划在游戏中逐步加入教学任务,帮助孩子综合全面的发展。

对于本身还处在沉迷中的孩子,我建议最好不要加任何教学任务,玩高兴了,愿意和人玩了即可。

如果你内心急躁,玩什么都想着我要教点啥,那对沉迷中的孩子不仅可能没有帮助,还可能使沉迷更加严重,这也是很多自闭症孩子在机构干预好几年后没有大的起色的原因。

某米最近写了个案例,一个孩子从两岁多开始干预,干预了几年还是典型的自闭症表现。后来找到了多管齐下的好办法,孩子的情况明显好转。这个案例成为了一个宝贵的经验介绍给其他家长。

实际孩子前面几年在机构接受的各种回合式桌面训练根本没切中要害,浪费了许多时间。或许头一两年“什么都不教”,努力激发孩子和人互动的意愿,几年下来主动性跟上来了,成长的速度可能会快很多。

所以对于沉迷的孩子短期什么都不教,主要精力花在拉孩子状态上,辅助孩子多实践、思考,陪孩子开心的玩耍,都是增加孩子主动性的一些常见的做法。

当孩子与人的相处的觉知彻底打开,不再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中,只要孩子不排斥,你想怎么教,教多少都没多大影响。

所以什么都不教的游戏可以调整孩子的状态,开心玩耍还可以让镜像神经(这是负责对人的关注的一个生理功能)产生更多连接,可以解决孩子当前最突出的问题。

这需要我们家长多观察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在和孩子的互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和孩子建立联结。

04 如何拉长与孩子游戏的回合?

大部分游戏都是告诉大家游戏的玩法,需要的道具,对如何拉长游戏回合却很少提及。所以,我们常常和孩子玩三两个回合后,不仅自己觉得无趣,孩子的配合度也大大降低了。

一个游戏如果没有变化,总是一直在重复重复,家长的情绪很难保持饱满,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体验。

比如,一个喜欢乱窜乱跳的孩子,经常停不下来,你说孩子是为什么喜欢这样玩呢?

专家说这是前庭发育不好所致,自身需要这样的活动来刺激前庭。所以,那些爱转圈的,爱跑的都是寻求前庭刺激。

假如真是这样,那刺激前庭的各种游戏,理论上孩子都会很喜欢。那我们就让孩子荡秋千,反复地荡,这中间没有任何变化和拓展。想想,作为家长我们会不会感觉厌烦,那孩子呢?

这种催眠式的玩法很容易让人感觉乏味、无聊,自然游戏的回合不可能拉得太长。但是如果我们能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拓展,情况就不同了。

孩子喜欢前庭刺激,除了荡秋千,我们还可以有很多种玩法如,飞机抱,举高高,抱着跳舞,各种转、悠……

也就是说,我们要找到孩子喜欢这样玩的原因,然后根据这个原因去拓展,基本一拓展一个准儿,孩子就会一直跟着你走,回合无限拉长。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要求和提示你这样玩,那样玩,乐此不彼,主动性也大大提高了。

不管你从哪个点切入,都可以拓展出很多玩法,变化无穷,而且只要中间这个基本点找准,怎么变孩子都会喜欢。

我们家经常这样毫无章法地玩,直到累瘫就休息一下。如果爸爸参加,氛围会更激烈,孩子经常会笑得岔气,直不起腰。

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肢体感观游戏拓展到唱歌、猜谜语再到有规则的比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游戏做到了无缝衔接。

一般来说我们在互动过程中,自己都觉得被感染了(肢体、情感、语气、语调都非常饱满、激情、投入),大概率也容易对别人产生吸引,言不由衷地刷着手机敷衍着孩子那肯定谁都感觉乏味。

之前,我也有许多磕磕绊绊,我经历过学习了一堆游戏玩法却干瞪眼无法落地的无奈,也经历过本想和娃大干三百个回合结果娃玩了一两个回合就不再鸟我的惆怅,更经历过和娃玩连自己都觉得无趣的窘境。但是,在摸爬滚打了一年半后,情况慢慢改善了,所以大家不要灰心丧气,刻意慢慢练习,每天多拉一两个回合,就是一种进步。别小看每天坚持多拉这一两个回合,一个月,一年之后那也是不得了的改变。


想获取更多关于自闭症家庭干预的第一手经验和资源,请关注自然共养社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