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禅让背后的残酷真相(中华通史之远古传说)

尧舜“禅让”

传说黄帝以后,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出现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领袖。关于他们“禅让”的故事,古书有不少的记载。

尧,号陶唐氏,是帝喾(ku库)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居住的西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尧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作场,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老百姓拥护他,如爱“父母日月”一般。

尧舜禅让背后的残酷真相(中华通史之远古传说)(1)

尧在位七十年后,年纪老了。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有人推荐丹朱继位,尧不同意。后来尧又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很能干的人物。尧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考验了三年才将帝位禅让给舜。

尧舜禅让背后的残酷真相(中华通史之远古传说)(2)

舜,号有虞氏,是颛顼的七世孙,距黄帝九世,生于诸冯(在今山东省境内)。舜接位后,亲自耕田、打渔、制陶,深受大家爱戴。他通过部落联盟会议,让八元管土地,八恺(kai凯)管教化,契管民事,伯益管山林川泽,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会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尧的样子召开继位人选会议。大家推举禹来做继承人。舜到晚年身体不好,依旧到南方各地去巡视,病死在去苍梧(今湖南境内)的途中。禹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尧舜“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

尧舜生活在四干多年以前,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虽然集体农耕、打猎,但淅渐的被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生产所代替。随着私有财产日益增多 ,部落的首领占有大量财富成了贵族。阶级分化出现了,在战争中抓到的俘虏不再杀掉,而被留在氏族里从事劳动,奴隶制度开始萌芽。

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和阶级分化,氏族部落的贵族经常通过对外战争掠夺大量财富和奴隶,从而扩展他们所控制的地盘。据史书记载,尧率领各氏族部落对三苗进行了长时期的战争。三苗活动在长江、汉水之间,可能是三个部落。舜也对三苗进行过战争, 到禹的时候,举师动众,大举进攻三姓苗。在一次交战中,禹射中了对方的一个首领,三苗吃了败仗,退到江南去了。

由于战争的需要,一些近亲的氏族部落结成了部落联盟。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决定重大事件和准备进行战争的时候,首先要召集部落联盟会议,由各部落的首领参加,共同议事。军事民主制虽然保留着氏族公社的民主,但是已经同原来意义上的全氏族成员的民主产生区别,只是供少数贵族享受的“民主”了。

历史有没有过尧舜禅让

尧舜禅让背后的残酷真相(中华通史之远古传说)(3)

说起我国古代历史,总离不开三皇五帝,这个时代所谓的“垂拱而治、天下清明”,尤其是唐尧、虞舜相继禅让,历来为儒家学者所称颂。

最早记有“禅让”其事的是被儒家列为十三经之一的《尚书》。除《尚书》之外,提到“尧舜禅让”的还有《论语》和《孟子》等。但对《论语》中关于尧禅帝位于舜的一段文字,多数学者认为并非孔子所说,而是后人附的。最早提出疑问的是荀子:“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陋者之说也”( (荀子.正论》).战国末的韩非,不但不承认有“禅让”这回事,反而说舜和禹之所以能继承帝位,是“臣弑君”的结果;这并非韩非一个人的惊人之笔,唐代的刘知几在他所著的《史通》说:“舜放尧于平阳”,又说舜是给禹赶到苍梧而死的。真是这样的话,那《尚书》中关于尧舜禅让的记载从根本上就靠不住了。

近代有些学者认为:尧舜禅让说是战国初墨家的创造。墨子是最早有“禅让”记载的书了。儒家在一定限度内也赞成“举贤”,于是,孟子接过墨家的“尧舜禅让”说,添加出“舜禹神让”的故事,同时,也把原是百里诸候的大禹说成是匹夫出身、战国以后,墨家没落,“禅让”说才被儒家所专有。“禅让” 一制,众说纷纭。要解开这个谜,还得有更充分的论证才行。

大禹治水

尧舜禅让背后的残酷真相(中华通史之远古传说)(4)

大禹治水

传说尧舜时,黄河泛滥,洪水冲毁了房屋,淹没了田地,真是可怕的灾难。

鲧是部落首领,居住在黄河流域一带,经常同洪水作斗争。鯀采取古老的传统的治水方法,屯土筑堤,以堤防水,保护氏族的聚落和土地。但洪水太大了,鲧筑的堤防一次次被冲垮了。鲧奋斗九年,勤勉不息,结果还是失败了。

在舜主持的议事会上,人们一致举荐禹领导治水。禹是鲧的儿子,从小跟先人治水,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也深知鲧失败的教训。禹遂毅然奉命,不敢稍有懈息。他背着干粮袋,拿着工具,勘察山川地势,足迹遍及九州。禹在亲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改变了各氏族部落分散治水的办法,统一划分治水区域,并把边界上的大树剥掉皮,刻上表记,以作标志。禹鉴于鲧采用“堵塞”的办法,九年无功,就改用“疏导”的方针,先导大河之水入于湖海,再导沟壑之水入于大河。禹用了十三年的时间,终于把洪水驯服,。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据书中记载,十几年来的艰辛生活,大禹人消瘦了,小腿上的汗毛磨光了,头上束发的簪子、帽子掉了,都顾不上去抬起来。禹的家住在嵩山之下、颖水岸边。从他开始领导治水离开家门,在外面一共十三年, 曾经三次经过自已家门,却没有进去看一看,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尤其是在第一年,妻子女娇生了儿子还不到十天,他说,现在治水刚开始,没有工夫去看。乡邻们又要他给儿子起个名字,他说就叫“启”吧,意思是治水启行。过了五年,启已经五岁了,听见乡邻们说父亲禹又经过家门,但又没有回家,不禁放声大哭起来。

尧舜禅让背后的残酷真相(中华通史之远古传说)(5)

三过家门不入

禹在治水过程中,不但亲身参加劳动,还善于团结各氏族、部落的酋长们,根据治水、平士的计划,在各自的族居地配合治理河川。参加治水领导的契、后稷、皋陶和益都把各种事务管理得有条不紊。禹治水是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一方面是疏导流水,一方面则是开沟渠,发展农业种植,变水患为水利。在发展农业种植的同时,也充分开发山林资源,鼓励人民进行狩猎和畜牧。所以治水工程刚进行几年,就见成效,中原地区人民的生活很快就安定下来。

随着治水取得成功,参加治水的氏族、部落也愈来愈多,不仅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的人民参加了治水大军,就连长江、淮水流域的氏族、部落的人民也开始学习禹的治水方法,治理各自地区的水患。禹的影响在数年之间就遍及大河南北、江淮两岸。许多氏族、部落都自称是奉禹之命而治水。其实远在四千年前的中国,交通不发达,虽有舟车等交通工具,要走遍后来所划的九州是办不到的。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上,由于禹在中原地区领导人民治水的行动,影响了黄河南北江淮流域的人民,因而在中国掀起了一个和水患作斗争的高潮,使无数氏族、部落的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免受水患之苦。

禹就是这样一个以身作则、吃苦耐劳、中心为公的人,他领导着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的人民,经过十三年的奋斗,终于把滔滔洪水制服了。于是舜召集了华夏部落联盟的酋长们,开了一次庆功大会,会上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并给禹颁赐玄圭。玄圭是用黑色的玉石琢磨而成的上尖下方的礼器,受赐的人将它捧在手中,象征着立了丰功伟绩,应受人们的敬意。

大禹治水的功绩为后世人们世代所传颂。孔子说:“禹,我简直找不到一点可以对他非议的啊!他自己虽然吃得非常的差,但能够以很丰富的食物来祭祀鬼神。他平常穿得很朴素,但祭祀时又能够庄重地穿上祭服。他住的宫室虽然很简陋,但没有先想到要改善自己的居室,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开沟洫,发展农耕,鼓励人民从事耕作”。因大禹治水,为炎黄子孙造子福,人民世世代代歌颂他的丰功伟绩,所以后来人们常常称颂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作过较大贡献的人为“功不在禹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