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八级工是什么级别(新八级工来了)

80年代八级工是什么级别(新八级工来了)(1)

国新办1月7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有关情况。

记者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获悉,我国正在为技能人才探索建立“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即由低到高,在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的基础上,再增设首席技师。

技术工人的职业发展评价目前是五级,即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发展存在“天花板”和“隐形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汤涛:目前我们正在总结。除了我刚才说到的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然后往上升是技师、高级技师,现在有一个特级技师,这就是七级了。目前我们也在关注基层有一个创新,叫做首席技师,目前正在总结基层经验,如果可能的话,会构建一个技能人才更为畅通的发展通道。

此外,在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方面,《规划》提出要从“三年行动”转化为“五年规划”,大力开展以企业职工为重点的就业群体职业培训;在提升培训的供给能力方面,《规划》鼓励更多的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包括企业,能够参与其中。

此外,在技能人才的评价体系、待遇水平、表彰激励等方面,《规划》都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提高了标准。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刘康:我们现在还在推动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这种新型学徒制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方式,同时对开展学徒培训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职业培训补贴,推动后备技能人才的成长。

八级工,这一曾经有着明星效应的工人群体,对于今天“跳槽忙”的小年轻们来说,已然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然而,对于建国初期国家工业化大潮中涌现出一大批产业工人们来说,这就是他们被打上机器和燃油烙印的整段青春年华。

六级工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侠,八级工基本上就是扫地僧的存在。

听说第一代潜艇,第一颗原子弹的铀填装部,还有航天卫星都是靠这些技工手工做的?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厉害?小编上次为大家分享了八级钳工的事迹,看 八级钳工曾是怎样一种存在?手挫航母,堪比机床 !今天,让我们走进整个八级工,看看他们是怎样炼成的?

在很多人印象中,那个时代没有白领蓝领的说法,很多技术工人以成为“八级工”作为人生目标,不少人通过努力赢得了尊重。

八级工”的历史

说起“八级工”,这里不得不说先一个人——李立三,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工运”领导人,也是社会主义工资制度的倡导者。“按劳分配”的“八级工资制”正是在他的关怀和支持下开始实行的。

80年代八级工是什么级别(新八级工来了)(2)

日本投降后,在苏联工作、学习的李立三被选为当时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上任后,他曾几次到大连访问,了解到当时由于旅大封锁,工人生活十分困难。而在中苏合营企业里,苏联员工执行苏联的工资制度,生活水平较高;中方职工实行 七级工资加配给粮制度,仍能积极生产。

1949年秋,在充分深入了解七级工资后,东北总工会开会协商拟定了新的工资制度方案。

1950年4月,公布实行了八级工资制。李立三所倡导的“按劳取酬”的新工资制终于实现了。随后,在八级工资制的基础上,又推出新的 计件工资和 奖励制度。

一年后,在劳动部、“全总”的推动下, 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等行政区,也先后实行了各自适宜的八级工资制。

“八级工制”是在我国工业建设为基本任务的大背景下, 全国为消除工分制的弊端,将工人的技术等级和工资挂钩推制定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八级工资制,先后经历了60个春秋。

前30年是推广实行时期,对完成国家生产计划,改善职工生活起了积极作用。后30年,由于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一工资制度已不完全适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80年代八级工是什么级别(新八级工来了)(3)

这一制度在全国实行,可以说载誉60年。“ 八级工”是技艺精湛、精工细作的顶尖工匠的代名词,虽然“八级工”已经成为过去时,但其精神对于新时代重谱技术工人的新辉煌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八级工”到底有多牛?

有人说:六级工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侠,八级工基本上就是扫地僧的存在。在八九十年代,一说谁谁谁八级工,那是很牛的事了。

那个年代里,“八级工”不仅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身份,更代表着高技术和高收入。1959年的杭州,当时一级工每月32元,八级工108元。那时候的108元绝对算高工资了,而且备受推崇与尊敬。

许多经历过八级技术等级制度的人,至今都承认那个技术分层非常成功。当时一个人, 先不说是不是“八级工”,即使评上“五级工”“六级工”,在企业和社会都有很高的地位,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技术水平确实是高。

80年代八级工是什么级别(新八级工来了)(4)

有人说, 人生有两个证书,看似平凡无奇,其实要想拿到并不容易。一个是大学毕业证书,从小学顺利地读到大学毕业需要19年;第二个便是八级证书了,没有几十年努力是拿不下来的。

那个时代的“八级工”,一群不平凡的劳动者,他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匠心筑梦、默默坚守,为了国家的建设刻苦上进,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对新时代的工匠们起一些引路的作用。

关注本头条号,学习更多工业互联网相关知识,结实更多工业互联网相关人士,了解、学习中国制造2025指导精神,为中国制造2025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

“ 八级工 ”是怎样炼成的

01 我用榔头敲出了八级锻工

“我3岁没了爸爸,5岁没了妈妈,从小跟着姐姐住在贯桥一带。我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上面还有两个哥哥。那时候吃不饱饭,两个哥哥就跑到嘉兴去给地主家看牛。12岁那年,姐姐托人把我送到一个资本家开的铁工厂里去做帮工。白天拉拉风箱、打打下手,晚上还不能休息,忙到半夜清理炉子。每天吃不饱、穿不暖。”1935年出生的梁毛毛是八级锻工,他在书中回忆,1953年,18岁的他看到浙江铁工厂(后来的杭州制氧机厂)招工,第一时间就跑去报了名。

梁毛毛回忆,招考那天考的是实际操作,老师傅从锅炉里取出烧得通红的铁块,用钳子夹住放在我们面前。车间主任给我们一人发了一个榔头。我那时候个子瘦小,拿的是14磅的榔头,挥舞起两个手臂,在空中绕一个大圈,把榔头砸下去。“不要小看这个拿榔头打铁,光这个动作,就能看出来,你打铁究竟稳不稳。榔头是万万不能打空的,打空没有敲在铁块上就是不及格。”梁毛毛说,他的榔头无一落空。车间主任和技术员、工程师讨论了下,一致同意招录,当场就通知我进工厂,做的是锻工,也就是人们口中的“打铁工人”。

“那时的工人都会把八级锻工作为奋斗目标,有人觉得八级工神奇,我觉得没什么,当然那也是一级一级榔头敲出来、慢慢升上去的。你需要的是把每一个产品用心做好、做标准。加上勤学苦练,逐步掌握操作技能。”梁毛毛介绍,从1953年进厂到1990年6月退休,我始终在锻造工作岗位上,一干便是整整37年。37年来,我从一个普通工人,一级、二级、三级……最终成长为一个八级工老师傅。1979年,梁毛毛还被评为杭州市先进生产工作者。同年,又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1977年和1982年,他分别到北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02 矿上的“活字典”

“我们那时候,参加工作第一天就跟着师傅学习,从怎么使用扳手、怎么抡大锤、怎么接电线开始,手把手给我们传授技术。好多师傅都是七级工、八级工,平时看起来没什么出众的地方,干起活来,一出手就知道不同凡响、身怀绝技。”阳泉市白羊墅煤矿职工余建法说。

余建法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山西省阳泉市白羊墅煤矿的职工,祖孙三代皆为矿工,堪称矿工世家。余建法的父亲余芝,1950年在白羊墅煤矿连庄分矿参加工作,是实行八级工资制后的第一批“八级工”。余芝没念过几天书,文化不高,但他的悟性好,能吃苦,肯钻研。在机电队参加工作后,每遇到技术难题,就虚心向别人请教。对技术参数这些其他人看来很枯燥的东西,余芝却很喜欢。

每次矿上有新的、难的机电设备安装维修任务,余芝从没有“躲”的想法,总是主动接下来。不懂就学,就琢磨,边学边做,晚上睡觉都在想问题。余芝说:“做技术工作,一定不能推三阻四,不能怕困难,否则是提高不了的。每个难啃的骨头,都是动脑筋的机会,都是开窍的机会。开窍了,提高就快了。”

就这样,久而久子,余芝成了矿上的“活字典”,全矿成百上千的机电设备零配件,他不看图纸、不看账册,随口就能说出这个零配件的安装位置、规格尺寸、安装要求、库存数量、库存位置、生产厂家等。

80年代八级工是什么级别(新八级工来了)(5)

“当时,不要说成为八级工,就是评上五级工、六级工,在企业和社会都有很高地位,而且他们的技术水平确实不简单。”白羊墅煤矿退休职工梁云娥说。

1960年前后,白羊墅煤矿有职工1300多人,但是能评上八级工的,也不过寥寥可数的几个人:余芝、马银来、韩同发、赵来科、马来、王庆云……但就是这么几个人,却支撑起了整个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的一片天。在井下巷道,遇到落山悬顶、煤尘聚集、瓦斯突出等安全问题时,这些八级工总会及时出现在工作面,检查隐患、排除风险,安排工作,部署调度。甚至在紧急关头,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这些八级工都是不畏艰险,逆向而行,刀山敢上,火海勇闯。

03 工厂的标杆人物

88岁的“杭钢”八级钳工郭裕泉29岁被评为八级工,那是1959年。“当时一级工每月32元,八级工108元。那时候的108元绝对算高工资了。”郭裕泉说,那个年代里,八级工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身份,算是工厂的标杆人物,代表着高技术和高收入,政治上和作风上也都是走在最前面,备受推崇与尊敬。

新时代呼唤八级工

“按劳分配”的八级工资制,从1956年正式建立和实行,至今已有60余春秋。八级工资制,对完成国家生产计划、改善职工生活,以及在工人技术等级分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八级分层制度的技术标准,明确、清晰、可考核、可操作,社会效果也较好,体现出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差异,有利于引导工人追求高层次、高水平的劳动技能,在当时受到了企业工人和全社会的普遍认可。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八级工资制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1985年,《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公布,这项被称为“结构工资制”的改革开启了第二次全国性工资改革的进程。

虽然“八级工”已经成为过去时,但其折射出的对文化技术的追求、对劳动者的尊重、对个人自身价值的肯定,一直让人们念兹在兹。

“现在国家都在提倡工匠精神,我觉得工匠精神不仅是要有精湛的技艺,还要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无私精神。”杭州汽轮集团六级车工84岁的赵大隆说:“我们那个时代的‘工匠’,为了国家的建设刻苦上进勇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希望这段历史能够对新时代的工匠们起一些引路的作用。”

“八级工”有多少?仅6%

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日益壮大、结构日益优化、素质逐步提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但无论总量还是比例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要求有相当差距,高技术人才还存在 结构问题突出、 人才断档等现象。

目前,高级技工月薪已普遍超过万元,一些技术过硬的“八级工(这里指的是高技能人才)”岗位年薪甚至突破20万,并有多重福利保障。例如,足额社保、单人公寓等。

然而,市场上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仍旧十分突出。 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岗位数与求职人数之比)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

据人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1.65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 但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791万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2%。

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但却面临 “设备易得、技工难求”的尴尬局面。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也需要一流的技能人才。

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八级工”,“八级工”代表的高技术、高收入和不低的社会地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培养高技能人才,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提醒我们别把“八级工”遗留在历史河流里。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至今日,建设制造大国、提倡“工匠精神”,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今天我国制造业体量巨大,却缺乏核心技术,长期处于产业链条的末端。我国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却面临“设备易得、技工难求”的尴尬局面。

80年代八级工是什么级别(新八级工来了)(6)

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八级工”,这并不是要恢复“八级工”制度,而是让“八级工”代表的高技术、高收入和崇高的社会地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继承和发扬。

高尔基说:“我知道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们勤劳的手创造出来的。”

“八级工”,是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建设者和劳动者,是一个城市、那个时代和社会的缩影,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时代不能忘记他们。

我相信,不论时代巨轮如何地风驰电掣,对技术的追求和对技术工人的尊重,是一个社会永恒的主旋律。在今天呼唤大国工匠的时代背景下,“八级工”身上那种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精神更应该历久弥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