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一首诗(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毛泽东的代表作,是毛泽东诗作无论流传的广度和影响的深度而言,都是旷古绝伦的。这首气吞山河的绝世精品,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光辉典范,全诗境界高远,构思宏伟,音调铿锵激昂,气势雄健豪迈,实乃古今罕见。

这首诗作于1935年10月,首次发表在1937年3月由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秘密印刷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之后的1937年10月出现在由英国伦敦维克多·克兰茨公司出版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表在1955年5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这首诗作正式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

这首伟大的史诗就是《七律·长征》。这首作品有手迹达七件不止,其运笔刚劲有力,布局跌宕起伏,笔法矫健通灵,有着伟人的神韵,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一首诗(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一首诗)(1)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1934年10月宣告长征开始,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红军,经历无数我们今天想都想不出来的困难,他们突破敌人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最终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首《七律·长征》就写在了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的途中。

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一首诗(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一首诗)(2)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篇即是红军不怕长征所遇到的一切艰难困苦,这是全诗的主旨,也是诗人要表达的一种精神。第二句紧扣前句,因为不怕任何困难,才会有跨越万水千山,被红军看得极为平常,不算个事儿。这两句的十四个字,充满诗人豪迈的气魄,因为藐视困难,才能战胜困难,也才有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英雄壮举,被诗人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边界,由西向东包括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 红军就是由这里向西挺进的,这连绵的山岭蜿蜒起伏,巍峨壮观,但红军战士觉得这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云贵高原是诗中所讲的乌蒙山形成的,因而其磅礴的气势定是极其壮观的,但在红军战士眼里,不过是如同脚下踩到的泥丸而已。这两句充分展示了红军战士乐观豪迈,勇往直前的革命气概。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颈联的“金沙”写的是水,大渡河写的也是水,为何前者为“暖”,而后者为“寒”呢?在金沙江的战斗中,正值天气酷热,这场战斗也因用巧计奇袭敌人获得大胜,诗人用“暖”来表达这种心境。诗中的“大渡桥”就是著名的飞夺泸定桥战役中的 “泸定桥”,这场战役打得极其惨烈,桥是由碗口粗的铁索架起的,桥下水流湍急,两岸崖壁奇险,桥上没有木板,只有十三根发着寒森森冷光的铁链子悬在空中。尽管无比的惊心动魄,但红军战士还是在枪林弹雨中凭借智慧与勇敢获得胜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尾联的两句,显示了胜利令诗人喜悦的心情和红军战士的欢快场面。诗中的岷山高五千多米,长年积雪,但这是长征的最后一道难关,翻越这座山,就是长征最后的胜利。因此诗人在这里说,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尽管是皑皑白雪,天寒地冻,红军闯过去,人人都会开怀欢畅,笑逐颜开。这两句,诗人写情也写景,两者交互,生动而形象地表现出红军战士们的乐观开朗和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的这首《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诗词中流传度最高和最受人们欢迎的经典之作,也是他自己非常满意的作品。诗人举重若轻,展示了一幅雄浑壮阔和乐观豪迈的画卷,高度赞扬了红军历经千难万险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抒发了共产党人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一首诗(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一首诗)(3)

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评论,敬请关注“诗词与文学”,一起品读诗文,欣赏经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