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初期的四大诗人(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号“诗俊”,为洛中地区著名的“八俊”之一。他虽是洛阳人,却和黄庭坚、陈师道一起被称为江西诗派"三宗",足见他在南宋诗坛的地位。

南宋初期的四大诗人(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1)

陈与义崇尚杜甫,学习杜甫,他的七言律诗风格非常接近杜甫,代表作是《登岳阳楼·其一》:“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诗人在傍晚时分登上岳阳楼,看到眼前的壮丽山河,联系到家国的多灾多难和个人的颠沛流离,发出了无限的悲愁和感慨,诗歌的风格感慨多端、雄浑悲壮。而他的绝句则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欲问桃花借颜色,未甘著笑向春风”都是佳句。

南宋初期的四大诗人(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2)

陈与义的诗歌共有600多首,虽然不乏佳作,然而他所有的诗歌加起来,却不如他一首词出名。这首词就是《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是陈与义四十六、七岁时的作品,当时已经是南宋高宗五年(或者六年)了。北方故国早已被金兵占去,历经国破家亡和悲欢离合,饱尝沦落漂泊的艰辛,作者在某个夜晚,登上阁楼,回忆起当年在洛阳时的青春年华,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南宋初期的四大诗人(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3)

词的上阕是回忆洛中旧游。洛阳是陈与义的故乡,北宋之前曾有九个朝代在此定都,北宋徽宗时期,洛阳的地位虽然不如都城开封,但依然是北方重镇,也是人口众多的繁华之地。陈与义年轻时就已经出类拔萃,《宋史》里说他“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他因成名作《墨梅》得到喜爱艺术的宋徽宗赏识,仕途颇为平顺。“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回忆当年在洛阳的时候,经常和朋友在午桥上尽情豪饮,那时候,坐席上多数都是和作者一样的青年才俊。曹操有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群贤毕至、觥筹交错,是多么令人难以忘怀的快事!

南宋初期的四大诗人(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4)

美丽杏花绿色背景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午桥旁边的河水在月亮的照耀下悄悄流淌,午桥旁边,还有杏花投下的美丽倩影,在这初春的夜晚,悠扬的笛声吹奏到天明,年轻的英杰们尽情欢乐,让人感觉不到岁月的流逝。月光、流水、杏花、疏影,构成一幅动静结合、明暗交织的绝美图画,而这画面,朦朦胧胧,恍若梦境。而的确,这是诗人不能再回去的梦境。

词的下阕是感怀。“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承接前面美好的回忆,二十多年过去了,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肉体虽然苟且活着,但一想起往事总是胆战心惊。金兵南下,北宋灭亡,故乡被占,诗人逃离到南方,惊魂哪能安定?这两句将二十多年的艰难困厄,二十多年的世事沧桑,家国之痛和个人之悲结合起来,表达出无尽的沧桑和慨叹!

南宋初期的四大诗人(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5)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后面三句,诗人从回忆和感叹中回到现实,现在我登上小阁欣赏雨后初晴月下的景色,想到古往今来多少纷繁芜杂的事情,都体现在三更歌唱的渔歌当中去了。表面看诗人是回到了现实,然而他对古今兴亡的思考根本没有停止,而是以渔歌这一意象表达自己寂寞凄凉的心境。因为,当时的南宋,尚未脱离金兵南侵的险境,而朝廷又消极苟合,更没可能收复北方故土的可能,诗人的回忆、愿望,始终都只能是“如一梦”。

南宋初期的四大诗人(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6)

这首《临江仙》,通过追忆旧游,感怀身世,字里行间凝聚着作者的亡国之恨和身世之痛,情感真挚、韵味深远、意蕴绵长,使人读后夜不成眠。全词字字珠玑,如“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二十余年如一梦”等都是后世流传的名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