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小木屋第一章读书札记(杨建民汉水悠悠)

《油菜花开的夜晚》阅读札记

杨建民

王蓬先生的“小说精选”《油菜花开的夜晚》出版,是一件可庆可贺之事。这些作品的写作时间,最迟也在二十多年前,再次汇聚,也表现了作者的某种自信。忘了哪位先哲说了:作品无新旧,有好坏。有道理。于是,我再来捧起,看看还能否找到当初阅读的感觉。

床头边,总搁着几本古人笔记,喜欢。——简洁,要言不烦,有话则长,无语则短,跌宕,一花一世界……这些词都可以形容笔记的好处。笔记中,当然也有评论,由于不是为什么评职称写八股论文,这些文字,夹叙夹议,大都斩截,一语中的;只要说清,手段不计,看去真个嘹亮。这形式在今天能否用用,或许可以;是否成功,不知道。那就试试。

“尝试成功自古无”,这是陆放翁先生的话。他早早给此文定了性。那么,名称,就不去打扰古人了,用“札记”吧,近代些。

那我们也不按顺序。随意翻。到哪里有感受,就说说。有的有感受,可人都说了,譬如作者名篇《油菜花开的夜晚》等,弹不出新意,那就不说了。有些不大为人留意的,喜欢,也多给些篇幅也未可知。闲话少说,开始吧。(原文略长。限于篇幅,仅择于二。)

《淡紫的毛苕花》:写这篇小说时,作者已经在多家报刊发表多篇作品了,显见的,运笔、构思,沉着精到了许多。这是一个思念、怀恋的故事。可几乎通篇,只是女子青儿一人表现。光那春三月那风呀柳呀草呀水呀,作者就用了很多篇幅。接着是青儿着急起早,梳洗,“开门启窗,扫院落,开鸡笼……”急着上工。到了地里,急急四下看着。不是“那被晨风收净了夜色的天空上遍布朝霞映红的云块”,“油绿的麦苗叶尖儿上挂着的晶莹莹的露珠”,“油菜枝上淡黄色的花蕾与远处桃林艳丽的粉红”(忍不住抄一节,看看作者对景物的感知和描摹),而是那淡紫的、浅红的、粉白的“毛苕花”。再继续,才从去年的回顾中出现了毛苕花开时引来的蜜蜂和年轻养蜂人。

在封闭的生存状态,那种对外来者的莫名好感,是人性中求新因子的表现形态。于是,因为偶尔的一瞥,因为来她家买了鲜菜,青儿就朦胧地对养蜂人林儿产生了好感。在这里,作者用了现实和过往交替出现,现在的作为与去年碰触联系方式,避免了交代和叙述的单调,是一种更显示掌控力的巧思。对于青儿这样一种不能说,不易表达的感受,作者用了抱怨外物(还未开放的毛苕花),做事失神(洗衣棒槌落空),失言(铲回黄废菜,母亲询问,张口“鲜嫩的不给人留下么”)……来传递。在两位青年极有限的表达时间,作者却只给了他们近乎苛刻的字数:“终于,他大胆地问了:‘你,有么?’脸刷地烧了:‘看你……’却转了话题:‘你还来吗?’‘来,要到明年毛苕花开的时候。’‘一定?’‘骗你,是,是小狗。’他竟然发誓了。‘那我——等你!’”因为极少的字数,表现凝聚青春浓郁的理不清的情感,便形成很大张力,紧紧抓人,用一句俗语:扣人心弦。

喜欢该作品结尾。青儿一直在这种情态下等,终于,等到了:毛苕花开,养蜂人来。远远看见,青儿回转身,一溜儿进了屋里,“简直慌得不行扑在床上,用手捂住了脸庞,可心里呢?却恰似蜜蜂儿酿蜜一般,涌出了一股清凉凉、甜丝丝的味儿……”好结尾是留有余地,有空间给读者,使他们参与,去思考,去念念不忘,甚至自己试着进去,看该如何。

《竹林寨的喜日》:虽然名为“喜”,作品中,作者也用了许多文字,对当年农村结婚热闹场面进行描述,对了解当地风俗,有许多开人眼目的地方……可随着作者笔触,我内心却一阵紧过一阵,万般不能释怀。虽然生存于城市,可毕竟地盘小,抬脚出门不远便是乡村,当时又常常下乡,还插队一段时间,自信对农村不算陌生。可当年直接生存于农村的身心境况,却是通过如王蓬先生等人作品了解的。作品描述的故事,似乎也听说过,可都是第三方叙述的笑谈。《喜日》却将笔墨集中放在新郎母亲“六婶”身上。为避免平铺直叙的单调,作者将叙述选在了一场婚庆的当天。其间加以回叙,介绍背景。新郎父母,是当时农村典型的形象,老实巴交。可为了孩子能找到媳妇,是早早(十年前)开始,忙里忙外,紧吃紧穿,好不容易攒得一千元。(就算在城市,这笔钱也绝非小数)可前后数年,为给孩子说亲,吃喝送礼,费去不少(用作者的话:“哪次不铺摆一河滩!”)好不容易下来,到了儿子结婚。可当时农村(甚至城市),知道这一天摊子铺开了,客人都来了,女方抓住这一点,常常出各种点子,大开其口。《喜日》中描绘的,先是要二十斤“离娘肉”(当时城市中一家,一月只有一斤多二斤配额肉),接下是一件六七十元的好衣料服饰,还有经过“减免”的三十元“进门礼”,加起一百元。(这笔钱,请没有经过那个时期的读者用劳作一日,农村工值一毛多两毛去换算。)还没到底。女方客人原说好的五桌,现在要来十桌……一切折腾够了,新娘子还是不进新房:洞房是偏房不是正房,往后分家……“‘扑嗵’一声,六婶还没听完便晕倒了。”故事结束了。我心里也随着六婶崩溃了。

在这部小说集中,从题目看,我几乎认定《竹林寨的喜日》是个松快一点的故事。但它成了我阅读过程最为难受的一篇。因为有那段生活经验,亲眼看着长辈为了一分两分、一毛两毛钱作难的样子。这位农村母亲,为孩子娶亲紧衣缩食(当时平常日子都是紧日子,更何况再俭省)十年,花光花尽,当日还欠下债,结果是:“分家”。想来,作者不是有意让我们不痛快,生活如此,他没有遮蔽和掩饰的必要。他是要我们知道,中国曾经有过这样的日子。你说这样的日子能不能,应不应该延续下去?

由此我知道了,因何中国的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

草原上的小木屋第一章读书札记(杨建民汉水悠悠)(1)

作者简介:杨建民,中共汉中市委党校教授、文史研究专家。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赤土岭文协微信公众号(CCEA2016)

传播三线文化 增强国际交流

赤土岭文协微信平台投稿邮箱276384844@qq.com

【期刊 533】

本期责编:田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