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图录的数据(雅昌专稿孙冬冬)

导言:自2013年由UCCA馆长田霏宇发起,鲍栋、孙冬冬共同策划了展览“ON | 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之后,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不断有人与策展人孙冬冬谈起当时的展览。作为一个现象级的展览,孙冬冬认为,2013年的“ON | OFF”展览,还有许多的内容值得再讨论。当时的展览更多的是与“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有关,而展览的主题“ON | OFF”所关注的时代特征,却并没有在展览中呈现并讨论。

雅昌图录的数据(雅昌专稿孙冬冬)(1)

“ON | OFF 2021:回到未来”展览现场,和美术馆,2022年

2022年,由和美术馆主办的“ON | OFF 2021:回到未来”展览,正是基于对2013年展览的回溯,并在这一主题上进行的更为深入的讨论。

在孙冬冬看来: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失去秩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曾经被许诺的未来与我们的现实境遇存在着巨大的落差。这为我们重新回看过去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虽然在线性的时间发展维度里,人要回到过去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孙冬冬认为,我们不能因此失去在意识上的穿越,或许通过意识上对过去的回溯,会照进未知的未来。

雅昌图录的数据(雅昌专稿孙冬冬)(2)

“ON | OFF 2021:回到未来”展览现场,和美术馆,2022年

2月4日,这场由27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展,全新的“ON | OFF”展览将亮相广东顺德和美术馆,作为美术馆开年首展,展览将继续深入探讨中国当代艺术在后全球化时代的未竟叙事。

雅昌艺术网及艺术头条也在展览开幕之前对话展览策展人孙冬冬,就展览展开了一次深入的交流。

雅昌图录的数据(雅昌专稿孙冬冬)(3)

《软弱性》 李燎 肥皂,海绵,铝板,单频 录像(彩色,无声)

整体尺寸可变

2019 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ON | OFF 回到未来” 探索未竟叙事

雅昌艺术网:首先,请您谈一下展览的缘起,为什么会受和美术馆之邀再次策划以“ON | OFF”为主题的大型当代艺术群展?

孙冬冬:大概在2017年、2018年的时候,我已经打算重新再做这个展览。一方面是因为不断遇到有人重新跟我提及这个展览。另一方面是我开始思考我们在2013年那次展览还有哪些没有讨论完的话题。

然后紧接着就遇到一系列时代大的变化,一股逆全球化的思想和行动开始出现,比如英国脱欧,欧洲的难民、移民问题,中美的贸易竞争关系等等,大家都会把这些问题和近几十年的全球化进程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大的背景。

雅昌图录的数据(雅昌专稿孙冬冬)(4)

《人造月2》 王郁洋 偏光镜片,电机,液晶显 示器,电脑 直径400 cm 2020

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ON | OFF”这个主题从2013年开始的,就暗含了这种地缘政治的张力,只不过那个时候我们把它限定于一个具体的框架当中,这个框架就是来自于我们的互联网经验,我们认为那时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国情造成的。

但再回头再看,一系列的事件让我们看到2013年的展览还有许多没有讨论完的事情,再结合当下的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包括疫情所造成的影响,发现它不只包括了中国的在地性经验,还包括了这个时刻下所折射的全球化的某种经验,我觉得这是一个还没有被触及的话题。

2013年的展览更倾向于呈现中国当代年轻艺术家的实践,它是一个群体性的形象。虽然它有一个主题,但那个主题只是标示了一个时代特征,它并不包括我们后续的一系列变化。这是我重新策划“ON | OFF”展览的原因。

雅昌图录的数据(雅昌专稿孙冬冬)(5)

《李商隐诗意二》 郝量 绢本重彩 37.1 × 51.9 cm 2021

雅昌艺术网:2013年的展览之所以引起轰动,有一个重要原因与它举办的城市和美术馆有关,这次为什么会在广东顺德和美术馆举办?

孙冬冬:最开始我也没想到展览会在顺德做,我原来的想法可能还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做这个展览。2019年,我遇到了和美术馆的执行馆长邵舒,他听说我想再做这个展览,因为他以前就知道“ON | OFF”展览,于是他希望这个展览能作为他们开馆展之后的第二个展览。

之后我们开始筹备这次的展览,从展览最初的构思到最终的呈现,前后经历了4、5年的时间。

我认为展览能在和美术馆举办,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能再以一种很固化的、刻板的眼光来去看待当代艺术或城市文化这种区域的界限,不是只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城市,才有好的文化艺术,我觉得恰恰相反,当一个地区它的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这个城市必然从内部释放出对于文化的要求,反而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业者该思考的。我们是不是只是把眼光盯在所谓的一线城市,以及我们这些展览到底做给谁看。

雅昌图录的数据(雅昌专稿孙冬冬)(6)

《辋川复》 梁硕 纸上水墨设色 24 × 1231 cm 2019

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从发现50位年轻艺术家到探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全新进程

雅昌艺术网:从两场展览的参展艺术家来看,上一次展览呈现了1976年至1989年之间的50位年轻艺术家,呈现了一个时代年轻艺术家的整体面貌。此次展览的艺术家有部分是与之前展览重合的,在参展艺术家方面是如何选择的?

孙冬冬:在展览酝酿期的时候,我就格外关注那些曾经参加过“ON | OFF”展览的艺术家。

很多人都以为如果重新做 “ON | OFF”展览的话,它就会变成一个属于年轻的新面孔的展览。因为2013年的展览我们参展的艺术家就是年轻的艺术家,很多都是新的面孔。

雅昌图录的数据(雅昌专稿孙冬冬)(7)

《舞蹈——愚公移山 No.2》 龚剑 布面丙烯 200 × 250 cm 2021 《鸟儿歌唱》 龚剑 布面丙烯

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我知道大家如何去认知那个展览,而大家所认知的展览的特征也恰恰是当时做展览的初衷,也不得不承认它具有某种时代性,但是这种时代性是和当时的整个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意愿相关的,即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走向一个低落期,画廊系统开始从内部推出一些新的艺术家,去接替上一代艺术家,所以它是一种系统内在的要求与召唤,所以2013年的“ON | OFF”是一个顺势而为的展览。作为策展人,我们的工作更多的是在全国去考察,有一种调研式的方式,去拜访艺术家工作室跟艺术家交流,然后从中选出这些参展艺术家。

雅昌图录的数据(雅昌专稿孙冬冬)(8)

《我的五官》 高露迪 布面丙烯,水彩,油彩, 油漆,蜡笔 270 × 200 cm 2020 – 2021

过了9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场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包括几点,第一点是由于像华宇青年奖这种专门针对中国甚至全球华人年轻艺术家的评选机制确立之后,年轻艺术家已经不再是需要被格外关注的一个群体了,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再通过一个展览去推年轻艺术家了。

第二点是在9年的时间里,随着时间的变化,原来参与“ON | OFF”展览的艺术家们也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跟他们的职业生涯是相关的,也和他们的人生境遇相关。在这9年发生的很多事情会折射在他们的艺术实践上。

雅昌图录的数据(雅昌专稿孙冬冬)(9)

《摘柠檬的人》 何翔宇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油 画,丙烯,不锈钢,聚乙 烯 50件,尺寸可变 2017 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第三点和这次展览的主题:“回到未来”有关。“回到未来”它有带有回溯性,又是和当下联系在一起的。我之所以挑选这次参展的艺术家,是因为我发现他们的实践当中都带有这种特征,从当下出发,主动开始回忆过去,过去变成一种可以改造和建构的艺术世界,这是他们的一种方法,或是他们的艺术观念之一。

这个展览当中,会看到一些曾经参加过“ON | OFF”的艺术家,也会看到一些新的面孔,其实他们入选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他们的作品当中有对历史、回忆的重新思考,也是他们工作方式的方式。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出的艺术家中,有哪些重要的作品?这些作品形成了怎样的一个整体面貌。这与9年前年轻艺术家们的创作有何差异?尤其是同一位艺术家的参展作品。

雅昌图录的数据(雅昌专稿孙冬冬)(10)

《Darryl》 何翔宇 不锈钢 165 × 50 × 100 cm 2021

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孙冬冬:这次的参展艺术家何翔宇,他同时参加了两次的“ON | OFF”展览。

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一直生活在德国的柏林,他的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在他的创作中,讨论的问题也开始改变了。

他一开始搬到柏林的时候,柏林是一个极其开放的城市,我们都知道柏林汇聚了全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但是这几年他明显感觉到,在当地已经开始出现一些排亚的现象,尤其是疫情之后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比如对黄色面孔的人在街上恶意的辱骂、殴打,他和他的朋友都经历过。这便是来自于日常生活当中所感受的具体的时代张力,这让他开始去思考自己到底代表了什么样的文化,代表了什么样的身份,有了这种在日常生活中所遭受的一切,他才开始在作品当中去进行一系列的变化。

此次展出的作品是他一个朋友的雕像,他的直接图像来源是东方波斯人一个传统的问候礼仪姿态。之前的柠檬计划也涉及到了19世纪美国的排华法案,那些烂的柠檬就代表着被用完丢弃的华工的形象,艺术作品中的这些思考不是一种单纯的方法论,而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所遭受的境遇,这些记忆都会触发艺术家在实践上的改变。

雅昌图录的数据(雅昌专稿孙冬冬)(11)

左:《绿色星球:人类全景》 蒲英玮 布面油画,丙烯,纸本拼 贴,喷漆,油漆笔,马克 笔,透明水色,水彩,邮 票,石墨,木刻版画,色 粉,油画棒,丝网印刷 600 × 300 cm(总尺寸) 200 × 150 cm(每张,共 六张) 2021 – 2022

还有一些新进入到这个展览中的艺术家,比如蒲英玮,往往我们认为这类海归的艺术家,是比较适应全球新的艺术观念,被认为是可以超越身份的一个新的群体,但我认为蒲英玮不是这样的,他恰恰是返回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叙事当中重新挖掘和思考,同时探索与既有的艺术观念在当下如何产生共鸣,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有建设性的思考方式。

为什么我们常说西方的艺术史似乎比中国当代艺术史要显得更加有脉络性?恰恰是因为后面的实践者总是在前人的实践当中看到一些可能性。我一直在思考是不是我们当代艺术前辈的实践,没有给后辈更多的启发?但我发现在蒲英玮身上,还是有很多可能性的,这是他为什么能参加这次展览的一个原因。

雅昌图录的数据(雅昌专稿孙冬冬)(12)

《砾石谅解了大海第14 号》 蒋鹏奕 摄影 120 × 264 cm 2020

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回到过去是一种意识上的穿越

雅昌艺术网:2013年,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推出的:“ON | 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反映了后奥运时代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2021年,和美术馆再次推出“ON | OFF”回到未来”展览,与9年前的展览相比,今天的时代所处的背景有何不同?

孙冬冬:我在分析这种时代特征的时候,认为全球可能正在经历一个失去秩序的一个时代。

过去,我们对于未来的很多想象都是别人告知的。当这种曾经被许诺的未来的目标与我们现实境遇比较的时候,会发现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很多学者,无论是社会学家,还是哲学家都在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时代,如果从这种角度来讲,未来可能就要从过去当中重新去寻找,需要重新去确立一个未来的目标,这是我做展览的直接的原因。

雅昌图录的数据(雅昌专稿孙冬冬)(13)

《南方戏剧史作家冷水花 访谈》 陶辉 单通道录像,彩色有声 10 分 46 秒 2018

雅昌图录的数据(雅昌专稿孙冬冬)(14)

《南方戏剧史 A 幕》 《写字机械臂(装置)》 陶辉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18

雅昌图录的数据(雅昌专稿孙冬冬)(15)

《南方戏剧史作家冷水花 青年时代 No.1 / No.2 / No.3》 陶辉 数码输出 2018

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雅昌艺术网:在此次的策展文中,你有提到:“回到过去”展现了⼀种⼈类暂时或着永远也⽆法获得的能⼒,如果假设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你认为又会对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产生好的影响吗?

孙冬冬:我们都知道时间是不可分的,当下、过去或者未来,都是包含在同一个线性的时刻当中的。我所说的“回到过去”,它其实是一种意识,或者是精神世界回到过去的一种方式。时空界限是很难跨越的,但是人类恰恰是有意识的,意识世界是可以穿越的。而我更强调的是那种意识上的穿越。中国人常常讲要以史为鉴,历史的很多经验以及过去发生的很多事情,确实能变成我们当下做选择的一个重要参照。当然这不光是一种行动上的,可能还是一种情感上的。比如为什么我们能为古人的作品所感动?这个里面的情感是那种精神层面上的穿越,它是可以超越时空,使古今之间能产生对话的,这其实并不矛盾。

雅昌图录的数据(雅昌专稿孙冬冬)(16)

《痴迷录》 王拓 单频 4k 影像(彩色,有 声) 20 分 31 秒 2019

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我认为“ON | OFF”概括了一个时代的总体特征,这次展览只是把2013年没有完成的叙事继续。来讨论我们在过去近10年所发生的很多事情。但是这种讨论不是和现实世界一对一的,他可能更多的是化作艺术家实践的内在动力,以及在展览中艺术家作品之间彼此形成的一种情绪氛围。他跟观众的交流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交流,而是一种平等的情感之间的交流。展览更突出的就是这种情感和回忆之间的关联性。

此次展览主题取材自一部科幻电影,我们之所以想返回过去,是因为现在的问题太复杂了。从现在出发去解决问题的话,是一件非常难办的事情,是没有办法去到一个所谓的未来的,恰恰要回到一个更远的距离,更远的时空状态当中去讨论,才能发现我们是从何而来的。

它真正的意义不是要改变过去,创造一个新的未来,而是认识到自己从何而来,然后敢于面对任何不确定的未来,这可能是这个展览希望带给大家的一种感受。

雅昌图录的数据(雅昌专稿孙冬冬)(17)

《Kikachick正向着那在深 蓝暮色中照应着灯光微微 发粉的落雪冰面的舞台迈 出第一步》 关小

黄铜,丙烯烤色,榻榻 米,漆,干稻草,油箱盖 180 × 470 × 380 cm 2021

打破当代艺术边界,看到艺术超越的可能性

雅昌艺术网:回看9年前UCCA大型群展“ON | OFF”,在之后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且具有先锋性的意义与价值,此次在和美术馆举办的以回到未来为主题的“ON | OFF”群展,您怎么看待它可能产生的影响?

孙冬冬:相比2013年的展览,这个展览有一个严格的主题。2013年的“ON | OFF”更强调年轻艺术家这个群体的实践与观念,更像是一个展览的初衷,而这次展览则是去思考“ON | OFF”这个主题。我认为这样的讨论对今天的时代以及中国当代艺术是有意义的,而且我非常欣慰的是,原本以为这个展览会在上海或北京来展出,但在顺德去做这样的一个展览,反而是对未来有启发性的。

雅昌图录的数据(雅昌专稿孙冬冬)(18)

《重庆杂草》 童文敏 陶泥上绘画 整体尺寸可变 2021年至今 长期持续项目

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我想让艺术有更多的可能性,超越我们对于当代艺术一些既定的框架,我们的艺术不仅仅只是做给艺术内部系统的人看,更应该具有普遍性,尽可能让更多的人都进到美术馆来。

在我们今天的这个大的时代,艺术似乎在不断地示弱,当我们觉得艺术越来越无力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我们对于艺术投注的东西太多了,是我们的某种偏见造成的。我觉得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跟艺术相比,艺术具有某种内在的永恒性,这是我从事艺术工作的一个出发点,亦是我做展览的出发点,并希望通过展览和更广大的观众进行交流。

“ON | OFF 2021: 回到未来”

展览信息

展期:2022 年 2 月 4 日 – 4 月 17 日 地址:广东顺德北滘新城怡兴路 6 号 主办:和美术馆

策展人:孙冬冬

主题展艺术家:陈飞、陈维、陈哲、高露迪、龚剑、关小、郝量、何翔宇、胡晓

媛、蒋鹏奕、李燎、李然、梁硕、刘雨佳、马秋莎、苗颖、蒲英玮、仇晓飞、沈 莘、陶辉、童文敏、王拓、王郁洋、徐渠、于吉、张如怡、周轶伦

项目艺术家:李明、刘辛夷、周滔、朱昶全

空间设计:梁琛

特别鸣谢

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田霏宇、鲍栋、瞿哲

关于策展人

孙冬冬(1977-),出生于南京,硕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外国美术史专业,中国当代艺术策展人与艺术撰稿人,现居住与工作在北京。他的工作主要聚焦于“后奥运时代”中国当代艺术情态与演变,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系统形象的构建。

关于和美术馆

和美术馆(HEM)位于广东顺德,是由家族发起、安藤忠雄设计的非营利民营美术馆。HEM 关注从近代文化艺术思潮到国际视野下的当代艺术进程,通过为公

众呈现独具魅力的展览和多元开放的文化活动,希望凭借自身的独特性,建立起传播的枢纽,挖掘跨文化的多元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