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最后结局是什么(be的身世之谜)

am/is/are/was/were统称为be,传统语法(严格地说是语法教程被汉化之后)称为“be动词”几十年来,“be动词”这个称谓一直被顽强地沿用,但是,对于be却不表示任何行为动作的疑问也从未消停,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be最后结局是什么?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be最后结局是什么(be的身世之谜)

be最后结局是什么

am/is/are/was/were统称为be,传统语法(严格地说是语法教程被汉化之后)称为“be动词”。几十年来,“be动词”这个称谓一直被顽强地沿用,但是,对于be却不表示任何行为动作的疑问也从未消停。

我教了20年英语,经常被学习者问及:be为什么是个动词?事实上,我也不认同be是个动词;但我只能告诉一部分理解力较低的学习者:be当作“是”的意思,所以是个动词。

但是每每有刨根问底的学习者深究:“是”到底是个什么动作?能不能给我表演一下? 以上这种强行规定be为动词的说法,就不攻自破了。其实,我是反对把be归为动词类型的,只不过市面上所有你能找到的用汉语书写的英语语法书,都无耻地相互抄袭着以至于“学术”口径出奇的一致,我如果不人云亦云一下,我的学生必然没有参考书可读。

在传统语法里,be就是个抱错了的婴儿,根本就不属于这个家庭

我的研究表明,be不能归于动词类,有以下几个原因:

1英汉思维不同,不能用部分个案以偏概全

我仍以简单的句子举例说明:I am a teacher. 这句话里am(be的一种形态)的确可以翻译成我“是”一名老师。但这绝对不能说明:am=是! 因为这个“是”字在汉语里成立,并不能证明am在英语里具有等同的作用。汉语和英语的思维逻辑结构是不同的。这一点,可以通过很简单的反例证明:

I am happy. 没有人会说:我“是”开心的。真正的中国人都讲:我(很)开心。/或者干脆说:我开心。/我高兴。 这时你很容易发现am根本没有显露自己的机会。更复杂一些的句子更如此:I am doing my homework. 你不能说成:我“是”正在做作业。

be解释为“是”,也仅仅适用于小学初级阶段

一句话:用汉语思维考虑英语问题,出发点就错了。

2 be和do/can/will/have是一家人

说它们是一家人,绝不等于它们用法完全一致,但它们具有相同的性质和功能。篇幅所限,我不展开讲解我的句子模型,我仅从最表层给你一些直观提示:凡是在国内受过义务教育的学习者应该都深受一个题型的折磨,它叫做“句型变换”。这个题型要求你把一个句子由 肯定陈述句,向 否定陈述句、以及 疑问句 来回来去地改写。

我不想勾起你那痛苦的回忆,所以仅谈一点:变句型的时候,是不是总有一个词被移位到句首,或者与否定词not形成isn't/doesn't这种复合体?请你想一想,am/is/are/do/does/can/will/have...这些词是不是操作手法都是一样的?反而,am/is/are从未在任何时候像一个实意动词learn/run/sleep...被操作过。

所以,你说be更像助词呢?还是更像动词?显然是前者。

3 “be动词”和“助动词”就是伪学者偷懒的称呼

am/is/are/do/does/can/will/have...这些词既然不表示行为动作,称它们为“动词”显然不合适。它们究竟是如何使用的呢?这本应该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却被糊里糊涂地叫做“be动词”和“助动词”,难道就因为它们往往和一个动词距离很近吗(如:I am working. am确实离work很近)?非常荒谬,这种逻辑就如同:爸爸和妈妈关系很近,所以爸爸就等于妈妈。

我在我的文章英语为什么要有助词?里谈到过,be和它的一众助词兄弟姐妹们,并不承担任何字面上的意义,但它们承担句式的功能性。所以说,其实be就是助词,既不当“是”字讲,也不是什么动词。这一点,我会在后续讲解杨氏语法构型时再次谈及。

4港澳台的汉语反而存在许多英语思维

多年前,我结识了一位香港朋友。在他们使用汉语的时候,经常出现这样的结构:

吾係......(某某/或什么样子)。 或者 吾有......(做某事情)。

在我们大陆基本上不会有人如此讲话,这毕竟不是汉语的习惯。

但是稍加留意不难发现:“係”其实就是英语里的be,“係”字后面往往加上一个形容词或者名词,作为对“吾”的身份或者样貌的说明,是不是像极了英语里的表语! 而当“有”字出现的时候,往往表示一件事是已经做过的,这个用法简直和英语里have done表示完成时态如出一辙!

也不难想象,港澳台历史上被更深入地同化,语言上难免带有外语的影子(英语我很确定,葡语和日语我不敢说,有待朋友们去研究),所以那里的汉语虽然还是汉语,也的的确确在思维底层向英语偏移了。

总结:学习外语最大的障碍就是受到母语的干扰,所以要首先明确意识,不能用母语的思维去生搬硬套外语。我们中国人学习英语,在没有足够强大语言环境的条件下,还是需要了解英语的语言模型,我将在后续的发文中进行介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