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廉耻与人际关系(十义道义不分年代)

【十义简说】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如果有人出卖了朋友,或者是抛弃了家庭,都是为人所不齿的,都要受到谴责不论在哪个朝代,中国人都讲求做人的原则,而且除了小部分的观点因历史条件而改变之外,绝大部分的道德礼仪思想是一样的道义,始终是伦理中的核心一个明道义的人,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而且他在任何时代都会得到尊重,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礼义廉耻与人际关系?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礼义廉耻与人际关系(十义道义不分年代)

礼义廉耻与人际关系

十义:道义不分年代

【十义简说】

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如果有人出卖了朋友,或者是抛弃了家庭,都是为人所不齿的,都要受到谴责。不论在哪个朝代,中国人都讲求做人的原则,而且除了小部分的观点因历史条件而改变之外,绝大部分的道德礼仪思想是一样的。道义,始终是伦理中的核心。一个明道义的人,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而且他在任何时代都会得到尊重。

古人非常注重道义,并且将它总结成十条,以教育孩子。《三字经》中就有“此十义,人所同”。那么,什么是十义呢?概括起来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这十种美德。

当父亲的要慈爱,做儿子的要孝顺,做丈夫的要以和为贵,做妻子的要遵从妇道,做兄长的要友善,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长,做朋友要重情义,做伙伴要讲信用,做君王的要礼贤下士,做臣子的要忠贞不罚

“义”是象形文字,繁体的“義”是羊上我下,羊是善弱的代表,我是人的代表,把弱小的放在上面,就是要以己为武器捍卫他人,这才是正义之士。义是高尚的道德,而十义是古代社会认为最需要遵守的十种道德。

【古今变化】

按照今天的观点来说,中国没有君臣了,所以“君敬”、“臣忠”这两义不存在了,但是在工作中还存在上下级,上级自重,下级忠诚,依然是被认可的道德观。在古代的“十义”当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妇从”这一点。

古代妇女要遵守“三从四德”,也就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和四种要求:

第一是品德,能正身立本;

第二是相貌,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

第三是言语,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

第四是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三从”完全让妇女屈从于男性,这是不平的,到现代已经不再提倡,而四德对女性来说,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所以今天看来,这十义的大部分还是应该为人们所共同遵守的。

【十义故事】

兄则友,弟则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这是苏轼的名作,描写了人生的无常,但是这首诗的名字叫做《和子由澠池怀旧》,是他写给弟弟子由的诗。

中国历史上描写爱情的作品很多,描写父爱母爱的也不计其数,但是描写两兄弟感情的很少,曹氏兄弟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样令人感伤的句子,似乎兄弟之间的感情很难歌颂,但是苏轼和苏辙是一个例外。

苏轼只有一个弟弟,就是苏辙。他们两人相差不多,一起读书,一起考试,自从做官之后就聚少离多,于是他们经常互通书信,留下了很多文坛佳作。

苏辙曾说:“辙幼从子瞻(苏轼)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手脚之爱,平生一人。幼而无师,受业先君。兄敏我愚,赖以有闻。寒暑相从,逮壮而分。”苏轼的性格开朗活泼,有什么话也经常直接说出来,从不怕得罪人;而苏辙个人沉稳,不喜欢多言,他常常担心哥哥会因为说错话而遭殃,因此恭恭敬敬地请哥哥苏东坡要小心,而苏东坡也很愿意接受弟弟的劝导,虽然他自己做不到,但也很欣慰弟弟一心为自己担忧。

因为官场上很难见面,苏轼有一次一连六年没有见到弟弟,在中秋之夜,他因为思念弟弟而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乌台诗案”中,哥哥苏东坡身处险境,苏辙愿意以自己的官爵为长兄苏轼赎罪,结果被贬为筠州监酒。后来苏轼第三次被贬,居于儋州,位于海南,而苏辙也因为受哥哥牵连而被贬雷州。东坡居海南,子由居雷州,正是一南一北隔海相望,但是苏辙对哥哥的敬重和关爱没有改变。

中国历史上能有苏东坡这样一个全面、伟大的文人,弟弟苏辙的关爱和感情上的支持功不可没。他们这一对文坛兄弟,真正做到了十义中的“兄友弟恭”。

书信:看不见的礼仪

【书信的功能】

古人见面的时候要相互问候,不能见面的时候,要通过书信来相互问候。所以说书信,也是一种看不见的礼仪。今天我们很少手写书信,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市场还是要一些沟通和交流,比如短信、邮件等,这其中也同样需要书信中的那种礼仪。

古代的“书”指的是圣贤的言辞,书就是舒展的意思。把言辞舒展散布开,写在简板之上,就成了书。春秋时期,诸侯之间持书往来的使者很多,秦国大夫绕朝赠策书给晋国大夫士会,郑国大夫子家派使臣送信给晋国大夫赵盾,楚国的屈巫从晋国送信给楚公予侧,郑国大夫子产寄信劝告晋国的士匄。这些外交书信中的语言,就像是两方在相对面谈。

汉朝的司马迁在《史记》中附有《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信。他的那个朋友要被秋后处斩了,希望司马迁能帮助他说几句好话,这时司马迁解释说,自己人微言轻,恐怕不能帮忙。司马迁在信中还讲了自己获罪的经过,又说了身为Yan人的痛苦和无奈,让人读完,忍不住替他鸣不平,也原谅了他的无能为力。

书信有时候比见面聊天还要有效,因为它更能抒发感情,讲事情也更加周详。除了文从字顺这种逻辑上的合格之外,中国书信讲究的是心意上的诚恳,也因此,常有固定的称谓来贬低自己、抬高对方,以表达谦卑之情。

【古代书信的用词】

足下:古代最初用于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尊鉴、台鉴:鉴是古代的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的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垂鉴、赐鉴,多用于下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朋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专用于给居丧者的信,爱国之士李公朴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结尾句: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恕不一一。不宣。不悉。不具。不备。不赘。

请对方回信:盼即赐复。翘企示复。伫候明教。时候教言。盼祷拔冗见告。万望不吝赐教。敬祈不时指政正。敢请便示一二。如何之处,恭候卓裁。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谨此奉闻,勿烦惠答。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表示感谢之情:诸荷优通,再表谢忱。多劳费心,至纫公谊。高谊厚爱,铭感不已。

答复对方询问: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表示关切:伏惟珍摄。不胜祷企。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善自保重,至所盼祷。节劳为盼。节哀顺变(用于唁函)。

秦始皇:剑扫六和,一统天下

【秦始皇其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不是一个大统一的国家,分为不同的小国,各自为政,有齐、楚、燕、赵、韩、魏、秦七雄,还有其他很多小政权。大家互通书信往来,有时候因为利益而打仗,语言也不一样,风俗习惯各异。但是到了秦始皇时,中国成了大统一的国家,从此再也没有改变统一的观念。有人佩服拿破仑,但是拿破仑没能统一欧洲,而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秦始皇的全称是秦王朝的始皇帝,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就是因为他结束了战国四分五裂的局面。

秦始皇本姓嬴氏,名政,是秦庄襄王之子,故乡在赵国的首都邯郸,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所以他又称为赵氏。

十三岁时,秦王政即位,但因年幼,当时的朝政由太后和大臣吕不韦掌管。等他二十二岁时,才行成人加冕礼,这已经算是很晚的成人礼了。不过二十多岁的秦王正式登基之后,“亲理朝政”,重用李斯、尉缭,广泛地招纳人才,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中国。秦朝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定都咸陽。秦王政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于是称为“皇帝”。

【秦始皇功绩】

书同文春秋战国时期,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学存在着差异。这种状况导致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困难,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也难以有效推行。

秦朝一统之后,秦始皇下令命李斯等人着手文字统一的工作。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的优点,创造出一种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这种字的形体匀圆齐整、比划简略,其他异体字这时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后期还产生了隶书。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我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的一次总结,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度同制战国时各国的度量衡制度和货币制度很不一致。秦统一后,也对货币、度量的标准作了统一的规定,这样,经济上的交换和土地的丈量就更加方便了,也促进了各区域之间的物品贸易和交流。

车同轨战国时各国车辆形制不一,有的两轮的距离宽,有的又很窄。这样不便于车马的任意往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车宽以六尺为制,这样一车可通行全国任何一条“国道”了。同时,秦始皇开始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陽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这样也加强了他对地区的了解和全国的往来。

行同伦行同伦就是让全国的人民在风俗上相接近,建立起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秦始皇二十八年,他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号称“礼仪之邦”的齐国故地,始皇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意思是说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从而给后代树立好的榜样,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在会稽刻石上留的铭文,则对当地盛行的奢靡之风,大加鞭笞,以此来批评当地不好的风俗习俗。

【秦始皇的是非】

长城六国被灭之后,秦就开始北筑长城作为国防,每年要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在当时,战争刚结束,男女辛苦劳动都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力,从事非生产性的劳动,必然带来饿殍遍野,死亡人数无法统计。这不仅让良民变成了乱民,也让家庭破裂了,从而有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民间传说。

今天,长城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象征,常言道“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凝结了秦朝人民的血和汗,被世代的文人墨客赞颂与凭吊。

焚书坑儒为了统一国民的思想,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民间只允许留下关于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因两个方士私自逃跑且诽谤皇帝,在首都咸陽将460余名方士活埋,史记上称“坑术士”。“坑儒”是后代的一种不严密说法,并没有坑杀大量的儒生。

不过他的这种做法,不仅让大量的文献典籍失传,也让学术发展中多了一层恐怖的色彩。

董仲舒:待价而沽的“推销家”

【董仲舒其人】

今天的好莱坞群星璀璨,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挑出自己的偶像和向往的角色,这些光彩照人的明星背后,其实有一种更加强大有力的人,他是他们的“操盘手”,也是他们的后盾和包装人,只有在这种人的包装下,明星才能在舞台、荧幕上与众不同。董仲舒,可以说是汉代儒学的经纪人,他一手将儒学推到了最高峰。

汉武帝十七岁登基,大权都在皇后和权臣的手中。等到他杀了叔叔刘安,平安地成为皇帝之后,需要有力的思想支持,才能把握住大汉的江山。于是他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是积极的应诏者,他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主张,他还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家成为正统。

董仲舒出生在河北,他生逢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在政治稳定、思想宽舒自如、被焚毁的书籍版本迭出的社会背景下,董仲舒走上仕学之路。仲舒自幼在儒家、法家盛行的河北成长,能够一人精通多种经学,算是一个鹤立鸡群,形若天渊的“通才”、“鸿儒”。

但是武帝的奶奶窦太后喜欢黄老之术,也就是道家思想,曾经有两位儒生建议武帝不要再向太后禀报朝政之事,就被太后处死了。那时候儒家是被压抑的。等到窦太后死后,儒家才开始活动起来,而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更是将儒家的思想推到了最高峰。

汉武帝与董仲舒三问三答,董仲舒的回答都有理有据、引经据典,文采飞扬,令汉武帝深深佩服。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引入陰陽五行理论,建成新的思想体系。他建议统一学术,统一思想,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成为历代维护帝王统治的一套思想标准。

【董仲舒名言】

治乱兴废在于己。

解读:个人决定着社会的安稳与否、兴亡与否。

天不变,道亦不变。

解读:天是不变的,道也是不变的。这里的道指的是规律和道理。

【董仲舒故事】

韬光养晦汉高祖曾起用儒士叔孙通制定朝仪,但是没有大兴儒教。到了文景之时,有一些名士硕儒,但是他们也都是专门研究一个领域的专家。如专《诗》的有博士辕固生、韩婴,《书》博士有张生、欧陽,《春秋》有胡毋生、董仲舒。他们那时候还没有受到重用。加之窦太后好黄老,她曾问《诗》博士辕固生《老子》之书,辕固生一时口快就说《老子》是浅俗的“家人之言”,窦太后非常生气,大骂儒家的五经为“司空城旦书”,也就是刑徒之书,并让辕固生和野猪徒手决斗,幸好有景帝给他的一柄利剑,才免于横死。

这时的博士看在眼里,惧在心上,根本不敢奢望儒业大兴,有的竟辞掉了博士之职,逃之夭夭。辕固生外调清河太守,韩婴出任常山太傅,胡毋生以年老为由告老归家,居教乡里。

这时候,董仲舒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在政治上毫无建树。他广招门徒,私相传授,培养了一批推行儒学的人才。《史记》说董仲舒弟子优秀的就“以百数”,大史学家司马迁也曾师从董仲舒。

除了壮大自己的队伍,董仲舒谨慎地观察着时局,并且潜心研究百家学说,特别是一直占统治地位的黄老之学。他要构建一个前所未有、兼容诸子百家的新儒学,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推出这一套可以辩倒黄老之学的新思想,一鸣惊人。结果,新皇帝汉武帝果然欣赏他的口才和胆识,儒术成了众学说之首。

识时务者为俊杰,董仲舒的成功,就在于他待价而沽,应时而出。

魏孝文帝:学习是最好的姿态

【魏孝文帝其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五十六个识别的民族之外,还有少部分没有识别的少数民族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虽然他们保留着自己的生活习惯,但也乐于接受新时代的邀请,加入到进步的进程当中。其实今天,没有一个民族是完全正统、没有受到任何别的民族的影响的,在中国历史上,总是有分分合合,在这个过程中,民族的生活习惯和习俗都在变化,今天的汉族人,也是经过很多次的演变之后形成的。大家相互学习、不断改善自己,这样就形成了优秀的汉族文明。所以,在汇总过得历史上,除了那些推销主流文化的人值得称颂之外,还有那些开放自己的少数民族领袖,他们的胸怀和眼光也同样让人敬佩。

魏孝文帝是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人,本名叫拓跋宏。他出生在山西,父亲献文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厌恶政治,想超脱俗世修身养性,所以,在拓跋宏五岁的时候,就把皇位让给了他。

汉武帝曾经立下“立子杀母”的继承规矩,就是在立太子的同时,要杀掉太子的亲生母亲,防止发生吕后乱权那样的悲剧。这种办法也成为后来很多皇帝立太子的方法,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的。拓跋宏是献文帝的长子,失去母亲之后,只能由祖母抚养。所以在他成为太子的前二十年里,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持着。

拓跋宏聪慧早熟,冯太后并不喜欢他,怕他知道自己并非生母,将来产生怨恨的心理。于是常常无故责罚他,甚至想要废掉太子。但拓跋宏从小宅心仁厚,太后责罚他的事情,他从来没有记恨过。直到冯太后去世,拓跋宏才正式掌管朝政。

【魏孝文帝功绩】

魏孝文帝之所以被后人赞扬,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他积极地汉化,推进了民族的团结融合。

北魏的前身是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自东汉以来,这个民族经常与汉人接触,从匈奴故地,到辽东、陇西,都是鲜卑的地盘,其中拓跋氏掘起,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

魏孝文帝拓跋宏登上皇位之后,励精图治,在北方大胆地实行汉化运动,包括迁都、改革官制、提倡说汉语穿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同族通婚、进行礼乐刑法等方面的改革。

迁都洛陽,有利于控制整个北方的局势,同时也有利于与汉族的交流。当时很多人都不愿意迁都,魏孝文帝就从亲王着手,一个一个劝导他们。迁都也是一件关系到国家安危的事情,如果有人趁机作乱,会影响到国本。但是魏孝文帝成功办到了。

学习汉民族的长处,体现在他改姓、通婚的政策上。他将拓跋改为“元”,同时还改了其他的鲜卑贵族姓,将独孤改姓刘等。这样使整个国家看起来更加统一,在民众的心理上也乐于接受。他还禁止鲜卑贵族只讲鲜卑语,要一律改说汉语。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很难改口,可以允许不立即改变;但30岁下的人和在朝做官的人,都要学习汉语,否则就要降职或罢官。

在魏孝文帝的经营下,北方成了统一的国家,他也几次南征,但是没有成功。不过给后来的南北统一打下了很好的基矗

【魏孝文帝名言】

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

解读:白亮的太陽照耀天地,唯独江南的一块地方照不到。这表达了魏孝文帝想要统一南北的心愿。

李世民:越虚心越得人心

【李世民其人】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属。他原本是经过玄武门之变杀死了两个兄弟之后夺的皇位,可以说是有违人伦的,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勤政爱民、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且大肚能容,为繁荣的唐朝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贞观之治就是他的杰作,而《贞观政要》至今还是很多人研究、讨论的热点。

公元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据说在攻克长安之前,李世民在太原起兵,父亲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没有兑现当日的诺言。

随着唐朝的稳固,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开始联合排挤李世民。李世民为人沉稳,喜欢招纳有识之士,在他的门下已经有了一大批人才。而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为了把握住秦王李世民的兵马,李建成向父亲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但是他的想法已经被李世民看穿。

626年7月2日,秦王亲自带100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等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两人走到临湖殿,发觉情势有异,急忙往回跑。但这时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来。据史料记载,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就这样,李世民踩着两位兄弟的尸首登上了大唐的皇位。

登基之后,他重用了原来太子的谏臣魏征,魏征敢于谏诤,不惧人情世故,太宗就任用他为谏议大夫,专门提意见。孜孜不倦是房玄龄的特点,只要是他知道的事情,没有不办的。太宗任用房玄龄为中书令,掌管国家的军令、政令,阐明帝事。李靖出去能带兵,入朝能为相,文才武略兼备。太宗就任用李靖为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掌管全国刑法和徒隶、勾覆、关禁,李靖的才华和胆识都可以发挥出来。

除此之外,还有虞世南、王珪、马周等大批名相,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贞观名臣集团”。

【李世民名言】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解读:国君如同船,百姓如同水。水能托载船行驶,也能把船吞没。这句话体现了李世民的民本思想,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成为被水吞没的皇帝,所以兢兢业业治理国家。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解读:照镜子可以整理衣服,读历史可以明白兴衰之理,通过与别人的对比可以明白得失。太宗一直以魏征等大臣为镜子,来看自己的得失,这样才能不断调整,避免错误。

【李世民故事】

好领导会用人贞观四年,在与大臣萧瑀讨论隋文帝杨坚的时候,唐太宗曾问萧瑀:“隋文帝何如主也?”大臣萧瑀对曰:“克己复礼,勤劳思政……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

唐太宗不以为然。在他看来,隋文帝不肯信任百司,什么事情都自己亲力亲为,到头来忙得不可开交,还是没有办好。他说:“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纳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唐太宗深谙最高领导者的领导艺术,广任贤良,高居深视,而不是身代百官,君行臣职,为己所不宜为,劳己所不必劳。他不仅自己遵从这样的观点,对房玄龄、杜如晦也如此要求。贞观二年他曾责备两个人太劳苦,没有时间做到“助朕忧劳,广开耳目,求访贤哲”。

赏罚分明,说一不二太宗与群臣一起商讨开国元勋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田邑,并且命陈叔达在宫殿下公布。太宗说:“我分等级排列你们的功劳赏赐,要是有不妥的地方,你们只管说出来。”听了这话,各位将领开始为自己争功,议论不休,一场好好的庆功宴眼看就要被砸了。

这时候淮安王李神通说:“我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义旗,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是耍耍笔杆子,现在功劳却在我之上,我心里不服。”

太宗笑了笑,立即正色说道:“叔父虽然首先响应义旗举兵,但这也是为了消灾吧。据我所知,您也就打了两次仗,一次叔父面对敌军全军覆没;还有一次刘黑闼再次纠集余部,叔父丢兵弃甲,望风脱逃。而房玄龄等人,留在大军中为战事尽心竭力,从来没有临阵脱逃一说,大唐的江山才得以安定。他们的功劳自然应该在叔父之上。您是皇亲,我不会吝惜赏赐,但不可徇私情滥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

太宗的一席话马上赢得了其他人的认可。众位将领说:“陛下如此公正

苏东坡:历尽劫波仍风流

【苏东坡其人】

中国文人的典范是谁?屈原,过于悲情;陶渊明,过于出世;李白,过于浪漫;杜甫,过于沉郁;白居易,过于朴实;欧陽修,过于学术;柳永,过于风流……数来数去,唯有苏东坡,他既有天才的诗情,又有常人的爱憎,关心着黎明百姓的生活,又从不以扭转乾坤之人自居;他不是如鱼得水的政客,在官场上也屡遭陷害;但他也不是超脱尘世的神仙,人间的酸甜苦辣让他流连。苏东坡不仅是一流的诗人、词人、书法家、思想家、画家,更是世上难得活得真实、活得有滋有味的名士。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号称为“三苏”,并列于“唐宋八大家”中。苏轼曾经少年得志,与弟弟苏辙同榜高中进士,获得主考官欧陽修的称赞,也得到当朝皇帝的赏识。但进入仕途后,由于卷入新旧党争的激烈漩涡中,他的一生也就注定不再平静,他是中国士大夫文人中遭贬低最多的一个。

苏东坡先是被朝中小人诬陷,由堂堂知州突然被逮捕入狱,成了阶下囚。出狱后贬官黄州,官职卑微,薪水很少。以后辗转数处,都不得意。六年后,旧党上台,突然奉诏进京,在短短的二十多天内,居然连升数级,差一点就要拜相了。然而哲宗亲政时,又将他贬到广东的惠州,海南岛的儋州,苏东坡以六十余岁的高龄过着生活上“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日啖薯芋”的贫穷生活,幼子夭亡,最能理解体贴他的侍妾也病死。在儋州,他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几年,直到六十六岁时遇赦北归,却死在路途之中。在死后的七十年里,他却不断获得赐封殊荣,谥曰“文忠”,又特赠太师。

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然而他的一生又是乐观的一生,积极进取的一生,面对现实的一生,也是超脱现实的一生。

【才华横溢的苏轼】

说苏轼才华横溢,一点也不为过,历史上,能像他这样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史学、文论、医药、饮食等各方面都卓有建树的人,环视华夏史海,极为少见。

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他的诗、词和散文至今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之一。

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代表了宋诗的典型风貌与最高成就;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创了中国词坛豪放派的先河;他的散文与欧陽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散文中最优美动人、自然流畅的。

他的作品中既有描绘自然景致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又有心灵抒发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有哀婉凄凉的“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又有波澜壮阔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的作品中不仅有他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对江山胜景的欣赏,还有对生活情趣的品味,而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美的享受,同时又能得到思想哲理的启迪与文学修养的教益。

不仅在文学上造诣深厚,在书法绘画上,他也表现不凡。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绘画训练,但凭借着厚实的书法功底,他竟能“闭门造车,出门合辙”。而这无不与其心境、才情有着密不可分关系。

书法方面,苏轼在《论书》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这种对书法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识既深刻又形象。

苏轼将书法与绘画、诗词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书境、画境、诗境无不体现着他的人格及心境。

【苏东坡的乐观】

在惠州,他自宽自解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他还说假如自己本就是当地的一个秀才,如果屡试不中,那不也要在这穷乡僻壤过一生吗?

贬谪到海南岛上,这是当时人们心目中最远的“天涯海角”,亲友们都担心他年迈苍苍难得生还,他却唱道:“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苏轼视人生如棋局。辱、穷通、得失,又何必计较?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的人格魅力所在。

“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用黑色幽默的口吻自我解嘲,却道尽了自己坎坷的一生。

王安石:毫无私心的“拗相公”

【王安石其人】

与天才同时代,其他的人都会显得黯淡无光。但是与苏东坡同时代的人中,有一些人是无法被忽略的,他们的才华不如苏东坡,但是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国家的关心同样热切,如王安石,他的变法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的变法精神,成功地留在了后人心中。

历史上关于王安石的记载,在《宋史·王安石传》中说:“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性强忮,遇事无可否(从不考虑能不能办到),自信所见,执意不回。”可见他是一个好学而倔强的人,再看看据说是苏洵写的《辩奸论》中的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有不为大奸匿、竖刁...”在王大人的个人生活上说他:“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因为苏洵不喜欢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在这里描写他是一个不修边幅的宰相,有一点夸张,但也可以看出王安石特立独行的性格。

王安石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上,他给人的印象是博学而又严肃的,他有一个雅号叫做“拗相公”,他的文章之中也有一股子拗劲,让人读之一口气到底。《答司马谏议书》,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足以回答司马光指责他的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言简意赅,措词得体,言之有物、有事。

王安石的诗词,早期是在他做宰相之前,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后期的隐居生活,让他流连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

【政治家王安石】

王安石最让后人争论不休的焦点,就是他的变法。他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他要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大改革,什么都阻挡不了他的脚步。因为变法实施过程中过于严格甚至冷酷,也过于理想主义,王安石受到了欧陽修、司马光、苏轼等政要名流的否定,最终导致宋神宗也对他厌倦,并调他到了镇南军当节度使。

作家林语堂写过《苏东坡传》,是一本充满主观色彩的书,其中对王安石有很多苛刻的话,但是有一点很明白,那就是王安石的失败,就在他的性格上:有真知灼见,却漠视别人的微词和感受;举止怪异,有时狂妄,所以受到了传统人士的指责。王安石相信自己的变法会产生巨大的作用,但是忽略了变法需要别人的支持和鼓励。

王安石在经济、军事、教育上都提出了新的政策,他不希望国家的人才都是一些只会读书的秀才,于是自己亲自参与修改教科书,将人才的审核标准转移到对时事的把握和评论上。这样做的确让很多有政治见解的人得以表现,但是经学家们认为他破坏了神圣的经书,简直是在任意妄为,因此也很不喜欢他。

王安石有两个弟弟,也是当朝有名的文化人。他们都不支持王安石变法,公然站在反对派的立场上,和王安石的关系很不好。王安石自己在生活上也毫不讲究,甚至是一个邋遢宰相,从没有想过用职务之便来享受富贵。当时的名人司马光、苏轼都反对他,写信质问他,但是他都一一回信说清楚了自己的看法,毫不逃避。从本性上说,他是一个浪漫理想化的人,也是一个心地纯粹的人。

王安石死后,司马光向皇帝奏请厚葬他,因为司马光也觉得,虽然他的变法失败了,但是他是真正一心为国、绝无半点私心的人,这样忠诚的人,理应得到荣誉。

王阳明:智者也会读心术

【陽明先生】

历史上除了王陽明,没有哪一个人,能把学者、官员、统帅、教师各种角色都做到极致,他是桃李满天下的大哲学家,又是政绩卓著的官员,还能带兵打仗。难怪全国各地有许多纪念他的陽明山、陽明祠、陽明公园,也难怪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的腰带上,总是系着一枚印章,上面写着七个字:一生低首拜陽明。

王陽明,名守仁,出生于浙江余姚,他在被贬贵州时曾在陽明洞中学习,后世便称他陽明先生、王陽明。陽明先生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是“心学”最重要的大师。

王陽明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坐而论道的理论家,他长期在平定地方叛乱的第一线上,并且患有严重的肺病,在56岁时辞世。穆宗皇帝撰文纪念他时说:“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王陽明是研究心灵的大师,想要了解心灵,就不能不读王陽明的《传习录》。在《传习录》中,人心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人们都有一颗心,只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伟人和凡人的距离是那么的短,人人都可以成为伟人,至少是成为一个完整的,有自己独立的识见和人格的人。同时也会看到,要成为真正不平凡的人,需要走的路也很长,因为任何成就都要通过勤奋实践得来,学习和身体力行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这个道理,王陽明叫做“知行合一”。一方面是明心见性,一方面是身体力行,内外结合,才是一个大写的人。

【陽明故事】

良知是什么有个王陽明的学生,晚上睡觉的时候捉到一个贼,他就对贼讲:“你难道没有良知吗?为什么去做贼呢?”贼大笑起来,说:“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呢?”这个时候天很热,他就对贼说:“你把上身的衣服脱光。”贼照做了,他又说:“还是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呢?”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大好吧。”他向贼大喝道:“这就是你的良知!”贼立即悔悟了,向这个学生磕了个头离开了。

这个学者用一句话激发了贼的良知。所谓“良知”,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一个人的善恶之心、羞耻之心。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良知,追求美好的东西是人的本性。

有一天,王陽明会集学生讲学,他说:“假如你见到一个没人看护的小孩子,爬呀爬的,就要爬到井里去了,这时你是什么反应呢?”

其中一个学生说:“那我肯定冲上去,把他拉回来。”

王陽明说:“是啊,这就是我们对事物作出直接的、本能的反应,这种本能的反应,让你自发地知道是为是、非为非,这不就是你真心的体现吗?”

另一个人说:“我也许不会这样做,因为上个月的一天,我看到一个小孩子路上跌倒了,我没有伸手去扶,因为他是我邻居的孩子,我和邻居正在吵架,自然不喜欢他家的孩子,这不也是我本能的反应吗?”

王陽明说:“其实你是知道要去扶一把的啊,至少你往孩子的方向看了一眼,但是你这个时候做了一个判断,正是这个判断把你的良知阻断了。这种寻找借口的行为,就是由私意而生的小智。这种小智,是蒙蔽你真正智慧的灰尘。”

人人都有良知,良知叫人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可耻的。

李贽: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

【李贽其人】

清醒的人往往都是极其痛苦的人,屈原吟唱着“世人皆醉我独醒”,最终走向了汨罗江,很多诗人都因为无法面对现实,选择了轻生。今天要说的一个思想家,也是这样一个命运悲惨的人,他就是明末的李贽。

李贽生于明代后期,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他也是福建人,似乎到了宋以后,南方表现得更为活跃,出了不少思想家。

李贽是一个回民,原姓林,中举后才改姓李。林家是世代巨商,到了祖父辈手里,家境开始衰落。李贽担任过老师、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云南姚安知府等职,行走了大半个中国,在万历八年辞官归隐。

他为官期间,目睹朝廷的腐败,常与上司发生争执。经受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之后,李贽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他曾接触过陽明先生的学说,并研究佛学。后来著有《初潭集》和《焚书》。书中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和自私,自然受到道学家的报复,被下狱。那时李贽已经76岁,他不堪忍受监狱的酷刑,于是请一位剃头师傅为他剃头,乘人不备,夺过剃刀自杀而亡。

【李贽思想】

有人说李贽是一个狂人,但他能对反抗礼教的普通农家妇女顶礼称颂;也有人说他痴呆愚顽,可他写出了令人难以诠释的横空出世之作《焚书》。他为了追求自由,不惜剃发出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崇高思想,不惜挥刀自刎。

李贽提出了童心说,认为人心就像张白纸,在最开始的时候,总是纯洁无瑕的。所谓童心,就是最初的真心,它没有任何虚假的成分,但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知道保持好名声,掩盖丑陋的行为,追求现实的利益,童心就渐渐被遮掩了。

李贽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他鄙视虚伪,有情感就大胆地抒发,毫不顾忌外界的反响,他认为人间最美的东西,就是真情实感。

李贽也知道,自己的观点不会被正统所容,所以就给自己的著作起了《焚书》的名字。他的思想,大多体现在《焚书》中。他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他驳斥封建礼教,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从《焚书》的文字可以看出,他最恨的是虚伪,最厌恶的是束缚,最崇尚的是真情,最爱的是童真。他对社会上种种约束人的行为,窒息人的性情的规则嗤之以鼻,他指出明朝社会“满场皆假”,没有肯说真话的人。《焚书》并没有被焚,而是靠着睿智的思辨和犀利的文笔一直流传到后世。

【李贽故事】

天下第一

有学生问李贽说:“我生来就要强,凡事一定要做第一才罢休。”

李贽说:“你想做什么样的第一呢?”

学生说:“什么都想,要么就是学问第一,要么就是武功第一,要么就是财富第一,总之,我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李贽说:“其实你已经是天下第一了。又何必再求呢?”

看学生不理解,李贽就问道:“天下有第二个你吗?你的性格、声音、气质、爱好在世界上都找不到第二个,所以,做好你自己,保持好你的个性,就已经是天下第一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