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从省文研所退休受聘黄骅博物馆)

通讯员 任振宇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 李家伟

如果说历史文物能让人跨越时空长河,触碰历史脉搏,那么文物修复则是“复活”时光碎片,让那些被尘封的岁月重新焕发光彩。这些文物修复师神游在历史长河中,以匠心“修补”历史。在黄骅市博物馆,就有这样一对师徒,用纯粹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修复”着一块块历史碎片,同时让这项技艺被更多人所熟知。

重现“尘封岁月”

“馆领导也想给我添置几件家具,被我拒绝了,办公环境无所谓,只要能正常开展工作就行”,黄骅市博物馆资深文物修复师郄旦旦操着一口浓重的平山口音说道。郄旦旦的工作室十分“简陋”:水泥墙、水泥地,一张办公桌、一把木椅,几个架子。地上铺满了各种文物残片,架子上则摆满了已经修复完成的各种陶器,室内除了各种瓶罐、残片,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郄旦旦今年69岁,从事文物修复工作40余年,退休前曾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任职。2015年,郄旦旦参与了位于黄骅市旧城镇大马闸口村附近的汉墓发掘工作,也因此获得市博物馆的工作邀请,原本从事了一辈子文物修复工作的郄旦旦本可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但骨子里对文物修复的热爱,还是让他决定“远走他乡”,继续在工作中发挥余热。

“修复文物不仅是个技术活儿,还要耐得住寂寞,不急不躁”,郄旦旦说。即使像他这样富有经验的“老师傅”,修复一件稍微复杂一些的破损文物也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因常年和文物打交道,粉尘与化学品的接触是不可避免的。手套和口罩是不多的防护措施,但戴上手套,会影响文物修复的精准度。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文物,他大多都是用手直接操作。这些年,郄旦旦的双手日渐粗砺,但他并不在意。

太原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从省文研所退休受聘黄骅博物馆)(1)

发掘的每一个碎片,在郄旦旦的眼中,都是无价之宝。这些沾染了历史印记的文物,不只要修补,更要修好,因为文物修复远不止“拼图”那么简单,还要保证器物、纹路、花色的一致。修复时,要反复比对材质、纹饰、颜色、接口,然后做出准确判断,才可以粘连。这期间哪怕有小小的误差,也会影响整体的美观,又得一片片取下,重新再来,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别看修复工作很枯燥,但它可是个上瘾的活儿。”郄旦旦说。和文物修复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如今仍然充满热情:“当我将一件文物复原时,那种自豪感是无与伦比的,就如同重现了一段被尘封的历史岁月。”来黄骅博物馆7年的时间,他修好了700余件文物,而郄旦旦对黄骅市文物修复工作的“功劳”还远不止于此,十分注重文化传统的他,在黄骅收了第一个徒弟——“90后”文物修复师王磊。

潜心打磨修复技艺

王磊今年31岁,是目前黄骅市博物馆最年轻的文物修复师,入行8年有余,最拿手的是陶瓷修复。“你看,这是一个筒形瓮的碎片。这里是瓮的口颈,垂直的地方是瓮的侧身……”他拿出一个袋子,破碎的古陶片还裹着泥土,形状、大小很不规则,有的甚至小到仅约一厘米见方,看不出具体的模样。王磊随手拿出一块非专业人士看来不知所以的残损陶器,迅速作出判断,这得益于他多年来不断的学习与实践。

太原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从省文研所退休受聘黄骅博物馆)(2)

其实,王磊大学主修布展设计,和文物修复根本不沾边儿。毕业后,他来到博物馆从事文物整理工作,渐渐对文物修复产生兴趣。为了弥补自身不足,他专门到南京参加文物保护协会组织的专业学习,还买来大量书籍细致研读。

2015年,旧城镇大马闸口村附近发现一座汉墓,他有幸跟随发掘队参与户外挖掘。挖掘工作当天无法完成,夜晚需要留人员现场值守,王磊自告奋勇。可真正等天完全黑下来,周围一片静谧,王磊坐在帐篷内,守着一座墓地,心中七上八下的,但看到身边比自己还要年轻的同事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他便慢慢克服恐惧,踏实放松下来。

这次考古挖掘让王磊收获颇丰,其中就包括结识了恩师郄旦旦。后来,郄旦旦见王磊对文物修复工作充满热情,肯吃苦又有耐心,就收他为徒。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想要做好文物修复,不仅要熟知各种器物碎片的材质,还要精熟各种修复技巧,并且要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物本身的故事。这么多年来,他早已记不清去过多少挖掘现场,修复了多少件文物,他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修复之道:“修好一件器物,方式和方法很多,正所谓修无定法,没有固定模板,切记不能被固有思维束缚,每件文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生命,我们要尊重和爱护它。”

不断发展年轻力量

“文物修复这活儿,首先得静下心来,急不得。其次要尊重历史,不能随便更改文物原来的模样。”在黄骅市博物馆开展的最新一期的文物修复活动上,有数十名爱好文物修复的青少年参加。郄旦旦拿着需要修复的残片,语重心长地对这些文物修复的小爱好者们讲述着。

在此次活动中,郄旦旦和王磊为小爱好者们讲述了文物修复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修复的基本步骤,并向广大青少年和志愿者科普了文物修复的重点、难点。“小片拼大片,大片拼器物,要保证器物、纹路、花色一致,这是最起码的要求。”郄旦旦边说边上手给大家进行演示,由于口音较重,徒弟王磊则成了他的“翻译”。郄旦旦小心翼翼地拿起残片,一丝不苟地示范了起来。

太原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从省文研所退休受聘黄骅博物馆)(3)

在小爱好者们最期待的上手实操环节,大家迫不及待地戴上手套,按照老师教授的步骤,对陶瓷碎片进行仔细比对、黏合。这其中,还有一位博物馆的“老朋友”李东林,年仅16岁的他已经有了一些文物修复经验,这次他也是借着放假的机会来参加活动,并向资深修复师请教学习。他说:“我觉得博物馆举办文物修复活动十分有意义,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把文物粘合、修复,还原它们最初的样子,十分有成就感。”

像这样的活动,黄骅市博物馆几乎年年都会举办,郄旦旦师徒俩也希望通过活动培养孩子们对文物修复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学到最基本的修复知识,让这项技艺在广大青少年的手中焕发出新活力。

“文物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文物修复等于给了文物第二次生命。能让一件文物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是文物修复工作重要的价值所在。希望广大青少年感受文物修复这种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将文物保护观念根植于心”,王磊说。

太原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从省文研所退休受聘黄骅博物馆)(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