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录像(首席水准致敬贝多芬)

贝多芬录像(首席水准致敬贝多芬)(1)

牛小北/摄

文 | 王纪宴

2月27日,元宵节翌日晚,“致贝多芬:国家大剧院四重奏”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举行,曲目为贝多芬创作于1798至1800年并于1801年出版的《六首弦乐四重奏》作品18号中的c小调第四首和降B大调第六首,外加一首别致的新作——于京君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应国家大剧院委约,为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而作的《致贝多芬》。

作为贝多芬28岁至30岁之间创作的弦乐四重奏,他在六首作品中体现了一种风格多样的探索精神。第四首的调性c小调是贝多芬钟爱的调性,他的《第五交响曲》《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及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均为c小调,有着严峻甚至悲剧名声的c小调所具有的氛围与色彩,常常不如那些明朗的大调作品更能引起听众的共鸣,而音乐中的对比张力,也需要更多的投入表现。选择这首四重奏体现了四位弦乐演奏家勇于面对的心态。四位演奏家在每个乐章中都演奏得十分默契融合,又避免了有些室内乐演奏中会出现的为保持齐整而小心翼翼的感觉,从而成就了生气勃勃、活力洋溢的艺术创造。

《c小调第四号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颇有几分贝多芬数年前创作的《C大调第一交响曲》的慢乐章的风格,甚至连主题的轮廓都很有几分相像。贝多芬以谐谑曲替代了真正意义上的慢乐章,而谐谑曲作为第二乐章与小步舞曲相邻,也是十分有趣的安排。四位演奏家的速度完美契合了贝多芬写下的速度标记——行板,近似小快板的速度,正如瓦格纳在他的《论指挥》中关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所作的著名论断:只有选择了正确的速度,乐团才能正确地歌唱。对于弦乐四重奏而言也是如此。四位演奏家的歌唱,有着自然的呼吸感,以及为表现贝多芬的一些“蹑手蹑脚”的乐句所具有的幽默感。这样的状态并非将乐谱上的音符准确演奏出来就可以自然呈现的,需要深入音乐而又超然于音符的感悟力。

《降B大调第六号弦乐四重奏》在其问世时被认为是充满现代感的音乐,音乐中贯穿着紧迫的动力感,以及在欢乐到来之前的阴霾和焦虑。第一小提琴的大量歌唱乐句需要的是优秀独奏家的音色和控制,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首席李喆的演奏清晰而流畅,他在应对贝多芬的密集音符对演奏者构成的技术挑战方面显示出游刃有余的从容感,为整体演奏确立了基础和高度。对于技巧欠佳的演奏者,使出浑身解数招架那些成群结队纷至沓来的密集音符就已不易,让旋律优美呈现的精力很可能所剩无几。第二小提琴刘弦、中提琴庄然和大提琴梁肖也有着出色的技巧和音乐表现力,他们的演奏同样值得称赞,这样的演奏再次证明,纵然对于参加重奏演奏的音乐家,默契合作至关重要,但更重要的前提是每一位演奏家的技巧和表现力。如果说在管弦乐团的演奏中还能够有少数“南郭先生”藏身之地,那么在寥寥数位演奏家的重奏中,演奏者的局限会时时显现。“国家大剧院四重奏”的四位弦乐演奏家在这场四重奏音乐会上体现了中国最杰出乐团之一的新一代首席所具备的艺术实力。作为音乐会舞台和歌剧院乐池的“两栖乐团”,首席的忙碌日程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那些专门演奏四重奏的组合那样经验丰富,但他们这一晚在贝多芬的两首四重奏中达到的水准和具有的魅力,颇令人瞩目。“致敬贝多芬”,也致敬四位弦乐演奏家!

《致敬贝多芬》与其说是音乐会最后一首作品,不如说更像是一首可爱的加演曲,是一首典型的“佛跳墙”式主题大串联:于京君将贝多芬九部交响曲中的主题从第一到第九进行了摘引拼贴,化为6分钟的弦乐四重奏。听这首作品,就像我们漫步于贝多芬的旋律宝库,随时遇到熟悉的朋友,也像是“贝多芬九大交响曲主题无奖竞猜”。每部交响曲中的主题选择常常成为惊喜。比如第六“田园”,入选的是第四乐章“暴风雨”,我相信这会让像我一样熟悉高畑勋的《大提琴手》的听众想到这部可爱的动画片的开头。《第九交响曲》呢?当然要有《欢乐颂》,不然,贝多芬的在天之灵不会答应,我们这些听众也不会答应。当然会有,但先来段赋格,就是男高音独唱之后的那段很多不熟悉这部作品的听众即使在听最好的乐团演奏也难免觉得乱糟糟的赋格。这样的“串烧”未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很好听,很可爱!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