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杂志70周年特推(红岩杂志70周年特推)

凌承纬

编者按

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作为重庆唯一公开发行的大型文学刊物,《红岩》是许许多多文学追求者精神生活中的一盏灯。

今年,是《红岩》杂志创刊70周年。70年来,她培养了大批作家,发表了大量佳作,创造了辉煌,成为了我们这座城市颇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如今,历经岁月的风雨,《红岩》深沉内敛又充满朝气,淡定从容又生机盎然,坚守阵地又锐意创新。

祝愿70岁的《红岩》,芳华永驻!

期待重庆有越来越多的文化名片,闪亮星空! 

上个世纪70年代末,重庆市文联恢复工作,《红岩》文学杂志赓即复刊。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重庆文联业务工作的重心是办好《红岩》杂志这份当时西南地区唯一的一份大型文学期刊。其时,《红岩》杂志实行双主编制,资深编辑家马戎任主编,重庆市文联党组书记王觉兼任杂志第一主编,可见当时重庆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党组对办好《红岩》杂志的重视。

红岩杂志70周年特推(红岩杂志70周年特推)(1)

红岩杂志社供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民族思想大解放,伴随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中国文坛迎来了充满生机的春天,文艺创作非常活跃,涌现出一大批非常好的文艺作品以及优秀的作家、艺术家。这段时期,文联的工作活跃、繁忙,一派新气象。我作为《红岩》杂志复刊后的美术编辑,同时兼任文联的美术工作。经历、见证了这段时期中文联不少有意义的事,至今记忆犹新,不能忘怀,择其一二,记录于后,以飨同仁。

1979年初,《红岩》杂志复刊后的第一期发表了况浩文的中篇小说《茫茫的夜色后面》(原名《一双绣花鞋》),印数达13万册,在重庆社会和文坛上激起一阵不小的涟漪。随即,第二期将发表周克芹的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以下简称《许》文)。发稿前的一天,王觉和马戎找到我说,《许》文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可否请一位画家配画几幅好一点的插图。于是,我想到了四川美术学院的白德松老师。几年前,他创作的连环画《西双版纳的故事》在全国美术展览上受到一致好评。他的人物造型能力以及笔下人物的生动性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红岩杂志70周年特推(红岩杂志70周年特推)(2)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刊登在复刊后的第二期《红岩》杂志上。 红岩杂志社供图

记得当时杂志发稿时限已经临近。《许》文的作者周克芹正住在文联办公楼上临时隔出的一间客房中,夜以继日地修改文稿。他修改好一部分,便交一部分给我,送到四川美术学院白老师处。白老师后来告诉我,他是读完《许》文27万字全部文稿后,统一构思绘制插图的。大约一周后,插图完成,我如约去取。他一边把插图交给我,一边感慨地对我说:“很多年没有读过这么好的小说了,如果有机会,我很想认识这位作者。”

白老师是在八开大的水彩纸上用水墨画形式绘制的这套插图,共计6张。显然,插图的创作不是对小说中的人和事作简单地图释,而是基于深切感动之上的再创作。图作者因循文作者的思绪和情感走向,力图表达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向往。每张图都精心构思,精心制作,真是用心良苦。

文图并茂,相得益彰!杂志的几位主编、副主编对白老师创作的插图均甚为满意,尽管该期杂志版面很紧,仍然一致同意用16开整幅页面刊登插图,每个页面一幅图。记得王觉特别叮嘱我,插图稿费要给高一点,可以突破规定,并明确说每幅10元。这对当时《红岩》杂志的稿费规定来说是破格了。

红岩杂志70周年特推(红岩杂志70周年特推)(3)

白德松绘制的四姑娘。 凌承纬 供图

周克芹得知此事后,特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十分认真地看了每一幅插图后,欣慰地对我说:“谢谢你,谢谢白老师了!他画的许茂老汉和四姑娘正是我写这部小说时心目中的人物形象,白老师与我真是心有灵犀啊!”

我回答说:“插图成功是基于小说成功之上。没有你的文章,白老师是不可能进行成功的再创作的。”

我向周克芹转达了白老师对《许》文的赞赏和对他的敬意,他双手再次捧起插图说道:“我也很想认识白老师,请转告他,这次是没有时间了,下次我来重庆时一定专程到四川美院拜望他!”

第二天,文稿发到重庆出版社,周克芹也离开重庆回简阳去了。

红岩杂志70周年特推(红岩杂志70周年特推)(4)

热情的读者在解放碑新华书店门前排起了长龙,购买复刊后的第二期《红岩》。 凌承纬 供图

12月初,第二期《红岩》杂志出版发行。《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在文坛上和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记得出书那天,我有事到解放碑,正好见到附近的新华书店正在卖第二期《红岩》杂志。热情的读者在书店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以至于书店的工作人员不得不出来维持秩序,限定每人最多只能买两本。在书店柜台前涌动的人群中,我忽然看见王觉那光亮的额头。他正站在排队买书的人群旁边,一边帮助工作人员维持秩序,一边春风得意地与一位好像是书店的负责人交谈。他看见了我,便赶忙走过来对我说:“你能不能找架相机,把这个场面拍下来!”压低了的声音抑制不住他内心的喜悦。于是,我到附近的市美术公司一位朋友处借来相机,对着卖书的柜台和排队的人群连拍了几张照片。殊不知,这些照片日后竟成了见证《红岩》杂志一段历史辉煌的珍贵史料了。

红岩杂志70周年特推(红岩杂志70周年特推)(5)

读者在柜台前排队购买复刊后的第二期《红岩》。 凌承纬 供图

第二期《红岩》杂志脱销后又加印了两次,最后统计共印了18万余册。这在当时是非常大的发行量了。

不久,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分别派人来重庆文联,联系把《许》文改编成电影的事宜。一部长篇小说被两家电影制片厂同时改编拍摄成两部同名电影,这在我国文学史和电影史上也是稀罕的事情。

1982年,中国作家协会把当代中国文学最高奖励——首届茅盾文学奖,授给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年底,周克芹赴京领奖,《红岩》杂志责任编辑熊小凡应邀出席颁奖大会。

光阴荏苒,40年过去。《许》文作者周克芹和原《红岩》杂志主编王觉、马戎,以及责任编辑熊小凡等人都已作古,小说插图作者白德松也已两鬓染霜,作为四川美院的资深教授退休后定居成都,依然笔耕不已。

作为时任杂志美术编辑,我至今仍为两件事感到遗憾:

其一,周克芹和白德松,两位曾经合作、相互仰慕的作家画家,终因周克芹的过早去世而未能如愿以偿,谋面握手。

其二,囿于上个世纪70年代印刷技术落后以及杂志用纸质量不高,《红岩》杂志刊登的《许》文插图显得模糊不清,效果与原画相差甚远,致使读者未能真正领略到优秀插图对于优秀小说的意义所在。

1998年,《红岩》杂志复刊第100期之际,我在封面上重新用整版篇幅刊发了《许》文插图中的四姑娘一图,算是弥补了一点历史的遗憾。

据周克芹说,他在向北影厂的编导人员谈起小说改编一事时,曾专门提到白德松为《许》文创作的插图。兴许正是因为他的赞赏和推介,以至于小说插图中的人物形象影响了北影厂编导人员对电影演员的物色和遴选。电影上映后,人们果然看到由李秀明扮演的四姑娘许秀云,无论其神、形都与小说插图中的四姑娘极为相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