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凌雄讲管理的三个阶段(你知道什么是儒缓吗)

上一篇讲了高管的自我修养总结主要是:一忍、二慢、三耐、四等、五恕。或者说:能忍、善慢、知耐、会等、明恕。重点阐述了笔者所说的忍,忍的三重含义:坚忍、柔弱、克制三重含义,这一篇重点说说关于这个慢字。

现代社会属于速食社会,什么都讲究快,吃要快,走要快,事业也得年纪轻轻就要一身成就,什么都将快,那么我为何说要慢呢?因为笔者历经很多后终于感悟到,人生其实是一场长跑而非百米冲刺,如果短跑能成功为何人生要活7-80年呢?

俞凌雄讲管理的三个阶段(你知道什么是儒缓吗)(1)

但凡能一生成功的人大多都是大器晚成,比如说中国企业家中的两个泰斗式人物,一个是任正非创业时候43岁才创立华为,柳传志创业的时候也是40岁,马云35岁创办阿里巴巴;李彦宏32岁创办百度;雷军41岁创办小米,成功不靠年龄靠格局,年纪轻轻能成功的人也有,但是栽跟头的可能也很大,所以人生其实是长跑不是百米冲刺,不要把自己逼的太紧,有时候成功真的是天时、地理、人和。这里的人和更多的是一个人的格局、能力、思想等等。

俞凌雄讲管理的三个阶段(你知道什么是儒缓吗)(2)

今天说这个慢字,其实是我看《曾国藩》这本书感悟到的,当然更多也是我自身这些年经历了风雨后体悟到的,其实看看曾国藩做事,虽然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死功夫,不留隐患,日积月累,便无人可以超越。

曾国藩自幼读书就用笨功夫,不读懂上一句,绝不读下一句,一篇文章连读几十遍才勉强成诵,连躲在床底下的小偷,都忍不住钻出来替他背了一遍;当了翰林后,为了见上军机大臣穆彰阿一面,他天天写诗文呈送,一连被拒了13次,最后硬是把穆彰阿给感动了;

曾国藩做任何事都不投机取巧,打仗更是将这种“尚拙”的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曾国藩打仗从没有用过锦囊妙计,而是信奉“结硬寨,打呆仗”,日日不断地垒墙挖沟、筹备火炮,绝不主动出击,直到把太平军困得人心惶惶、士气全无,再慢慢攻城,最终用四场胜仗彻底解决了太平天国这个大患。

俞凌雄讲管理的三个阶段(你知道什么是儒缓吗)(3)

曾国藩深谙“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的道理:不走捷径、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最终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聪明人。

曾国藩曾被称这种慢其实叫“儒缓”大概意思是宽柔,柔弱,从中国儒家来说就是知识分子喜欢办事厚积薄发,后发制人、后发先制的习惯。自然做事情要环环相扣,一涟条接一涟条,一环断掉,就自然全军覆没。雷国落当年与洪秀全打仗,全亏时胡南老乡的“宁死不屈”,他的胜利是靠毅力换取的。太平军打仗风驰电掣,但是熬时间比不过曾国藩,也是因为这样,太平军常胜,但是关键时刻却屡屡挫败,洪秀全喜欢常潮斤自己军队占了什么小便宜,对夭朝也是喜欢粉饰之,但是曾国藩累积的仇恨却是与太平军的胜利成正比例地与日俱增的,因此,一旦天京城破,南京就在劫难逃。

换宫之,就算是湘军全军覆没,对于曾国藩来说也是很正常的,明朝灭亡的时候,同样有湖南的将领急死在前线,曾国藩应该对这些常识是心知肚明的。曾国落的“儒缓”也帮了他很大的忙,就是他不像其他军事人物只是局限于带兵打仗这样军事上的事情,他在洋务运动和笼络天下知识分子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样很巨大,可以说把整个汉族的气场搞了起来,也使得湖南成为了中国近代近代为量的“发动机”。

俞凌雄讲管理的三个阶段(你知道什么是儒缓吗)(4)

曾国藩这样做是由于深思熟虑,绝不是才能必须达到那样广阔的境地,因为只有看眼大局,才能把太平天国力量消化掉,使之在道义上失败,而不只是军事。他与太平天国抗衡,靠的不是斗军事,而是在争取时间和未来,赢得人心。

三思而后行与切忌儒缓并不矛盾,千万不要把儒缓理解成优柔寡断、瞻前顾后,曾国藩说:“先静之,再思之,六七分把握即做之。”做事之前,首先要使自己冷静下来,然后思考,估计有六、七分把握的时候就要动手。

从这点上来讲,洪秀全就要显得“短智”得多。实则,太平天国自我系统的压力使得其力量不能凝聚,流散于南方,势力孤单,终究只能如失魂落魄,石达开不能回到南京,不能南下,于是只能带部队逃去四川,可是,这条路也是条“绝路”,历史上只有刘备和诸葛亮做得相对成功,张献忠等枭雄都没有能复制刘备。石达开这次西进,也是有怯惧心理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