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研究)

#教育听我说#第一部分:研究概况,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研究)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教育听我说#第一部分:研究概况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与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内容的优化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的时代,教育的时间、空间、内容、方式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小学语文教师应走出“以语文教材为中心,以背、抄、记为手段,以应试为目标”的怪圈。“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小学语文教师都熟悉这句话。但不幸的是,这句话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口头上,远未真正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为了适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形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小语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接受之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之,便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因此,迫切需要我们研究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在一次次语文综合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责任感和协作能力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根据上述缘由,我们进行了为期五年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紧紧围绕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与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以感悟、积累、运用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从学习主题的策划,到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步骤的安排,到学习成果的呈现,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多数学生的选择。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研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观察、调查、阅读、讨论、查找资料,分析整理等能力,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指以“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为原则的自主学习语文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1)实现综合性与学科性的统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使语文课程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实现综合性与学科性的统一。(2)研究出合乎学生实际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小学生的活动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这是因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制约着学生活动的内容。通过课题研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地确定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3)培养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通过课题研究,使小学生对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能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第二部分 实际效果

成果一:构建了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体系。

我们自主开发和利用身边一切可用资源,逐步形成了回归生活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体系:

(1)教材资源。我们使用的教材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有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办小报、演课本剧,调查社会上的用字情况、调查“人与环境”问题等。老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如做一些小制作、做贺卡时,可先按照书中所说,请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先做,进行经验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其他同学照着做,说说自己的制作过程,已经做过的同学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发明创造,也可当评判员进行评价。不管制作的实物是否精美好看,教师都应该鼓励每位同学,只要他们乐于参与,乐在其中就行。又如《收集小笑话、小幽默》此类收集整理的活动怎样开展才更有效呢?现在的孩子,家长给孩子买的幽默读物较多,报刊杂志上笑话也随处可见,一方面学生能轻易收集到笑话、幽默,但另一方面学生如何去优化选择,提高鉴赏能力则是难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是这样让学生开展搜集活动的:让学生在各类书刊中找有价值的笑话、幽默记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令人发笑,笑过之后有什么收获,完成收集的任务;在班内展示后,只要用一两句话说明收集它的原因即可;老师梳理学生的评价,使大家都明白了优秀的幽默笑话的共性;老师再提供图片,学生进行笑话创编,还可以针对班级的一些问题以幽默化的提示语来提醒、启示同学们。学生搜集整理信息是初级阶段,为他们今后进行选择、提高鉴别、与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奠定了基础。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到有趣,还增长了许多课外知识,也增识了不少汉字。我们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体会到语文有用,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2)自然资源。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立足于向自然界开放,与自然融为一体。使学生有机会走向大自然,并在感受、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谋求人对自然的责任、保护和关爱。在老师们带领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进行习作训练的项目不胜枚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3)社会资源。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立足于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使社会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源泉。老师们为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开辟了多种生活渠道:如为小组活动写计划书,为班级发通知写表扬稿,向校长写建议书,为学校的艺术节设计海报、广告词,撰写社区建设调查报告,向校园电视台写新闻报道、给2022年冬奥会写信等等。通过灵活多样的实用性训练,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社会,而且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也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舞台和空间,使他们学会从小关注社会生活。

(4)活动资源。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立足于学生的活动体验,每个学期,我校都会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在学校过上七个喜爱的特殊节日,即“雏鹰体育节”、“小雪花艺术节”、“乡风•童年•稻草人文化节”、“轻舞飞扬风筝节”、“博览群书读书节”、“奇思妙想科技节”、“红红火火中国年”。而班级自主开展的活动则更是丰富多彩,如“阳光早餐”、“模仿秀”、“做彩蛋”、“有趣的新闻播报”、“玩报纸”、“争当抗疫小标兵”……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玩玩说说”“吃吃说说”中,学会体验,注重积累。

(5)家长资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同样是作文教学的研究范畴。A、角色模拟。让学生体验一些大人的角色,可以有很多新鲜的感受。如布置孩子们观察记录父母一天的工作 ,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开展“当家一日”的活动,体验当家的不易。在家庭体验的基础上,由家长带领去进行其他多种职业的尝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B、拓展空间。节假日,布置家长带领孩子们去大自然采风以开阔视野,去养殖基地参观劳动以增强体验,去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专业性场所以积累感悟。C、协同发展。通过举办“亲子”征文、“亲子”同读一本书同写读后感、家长征文、家长听评课等活动,挖掘和开发家长的资源意识,同时也充分让家长资源为教学服务。

(6)网络资源。网络技术能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集成,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打破时空限制,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形象、生动、具体、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有序的观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这真切的情境中边说边写,丰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充满情趣和乐趣。

成果二:通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研究培养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罗斯福倡导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自主性的形成与否。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开放性教学,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自主性的形成。

在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研究这一课题中,我们着眼于“放”字,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释放学生自主能动性,实现师生关系的开放。而师生关系开放的实质是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解放。早在1946年,陶行知先生就结合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必须对学生进行六大解放,即:“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让他有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因此,我们课题组成员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释放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习成为真正的“意义学习”,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趣味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突出特点,因此我们突出一个“趣”字,充分发挥其“趣”“活”的优势,引趣激情,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形成自主探究能力。一是充分利用活动中的“趣点”。例如《制作小玩偶》系列活动中就有许多“趣点”:制作小玩偶的过程是一趣;制作出的五花八门、形态各异的小玩偶是一趣;把五花八门、形态各异的小玩偶摆放成一个个小玩偶家族并以之为依托以创编童话又是一趣:二是在活动中不断制造“趣点”。如在小制作活动后组织学生开展观赏、模拟销售、市场调查等,通过“设境置趣”,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乐于探究的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积极探求,达到孟子所说的“自求自得”的境界;三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参与活动的情趣,享受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具有挑战性的自主活动中发挥特长,一展身手;在认识自我、体味成就感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开发潜能,发展素质。

成果三:通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研究形成了开放性的活动格局。

教学思想的开放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开放——形成开放性的学习格局。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开放性教学应以学科——学生——社会三位一体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对学科课程知识的运用、检验和拓宽,着眼于学生的良好个性发展和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着眼于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密切联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突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系统性、综合性、拓展性与活动过程的非学科性、学生主体活动的探究性,构筑多维的活动空间,形成开放性的活动格局。

1.突出综合性。要找准切入点,从以往单一的说、练、讲、演、赛等练习性、表演性的活动向综合性的复合型活动拓展;从单科的语文活动向跨科的综合活动拓展,构成系列,形成链条,环环相扣,整体优化。

例如,我们以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为契机,组织学生举行“给地球的祝福”这一主题活动。在首先进行的分组活动中,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破坏环境资料,然后各组确定地球妈妈作为祝福对象,精心制作祝福卡,编写祝福语,并在卡上摘抄保护环境的相关信息。在各组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举行全班交流会,展示祝福卡,汇报相关的信息,交流各自观点。最后收集祝福卡,在班里出版了一期保护环境的专题板报。这样,增强了活动的综合性,培养了综合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2.突出活动性。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语文学科课程的附庸,而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关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同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因此,要努力改变活动过程学科化的现状,摆正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位置,让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呈现出独立的课程形态;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上,要注意突出活动过程的非学科性,要力求摆脱语文学科课程的束缚,打开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通道,拓展活动的空间。要力求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使学生真正地“活”起来,处于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之中;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思维不受压抑,而是处于“激活”状态;使获取的知识不只是学生头脑中的一种抽象的文字记忆,而是形成学生自身的一种能力、一种潜质。

一段时间来,我们组织参与课题的学生成立“小舜童”记者小分队,开展《播诵我们的新闻》活动。学生的五人小分队按小记者、小主编、小监制、小播音员分工合作开展采编活动;全班分成十个记者小分队,每两周轮流一次播诵采集的新闻,并定期举行《小舜童》报制作比赛。此项活动的展开为学生提供了活动的广阔天地,为学生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展示自我搭建了平台,收效显著。

3.突出实践性。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促进“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但这些目的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因此,要从以课本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向社会生活体验为中心的主题探究性活动拓展,从以知识性较强的识记性活动向实践性较强的操作性活动拓展;帮助学生走出教室,步入社会,奔向大自然,实现学校、社会、家庭的沟通与联系,使学生了解社会,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责任感。通过社会活动,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增添新知识,锻炼各种能力。

例如,课题组长执教的《制作小玩偶》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利用劳动课“制作小布鹿”这一操作性的活动为切人口进行拓展,构成了“制作——观赏——模拟销售——社会考察”系列活动。其中有以说写为主的活动:介绍制作过程、小制作精品观赏、群体观赏、构述童话,学生借此进行了叙事作文训练、静物观赏作文训练、想象作文训练;有结合美术设计、信息技术进行的活动:广告词设计、编辑手抄报、绘制海报、网页设计等;有综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模拟市场销售、市场调查等。该活动系列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涵盖了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跨越了语文、数学、劳动、美术、社会、信息技术等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表述、观察想象、口语交际及审美情操、实践操作、社会综合能力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训练。学生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拓宽、深化了语文的学习和运用。它不但大胆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而且较好地突出了活动的语文性、综合性、活动性、实践性,使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活动得到全方位的开放。

成果四:通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研究使教师确立了大语文学习理念。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存在着种种不足:一是没有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式加以重视,而是把它当作语文学科课程可有可无的附庸;二是内容设计受教科书的束缚,拘泥于语文学科知识的范畴,深度有余而广度不足;三是学习手段与组织形式单一呆板,活动时空不敢逾越课时与课堂。究其原因,除了不少教师对她的性质、特征和目标认识不到位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没有较好地形成开放的大语文学习观。因此落实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实施开放性教学,首先应实现教学思想的开放——确立大语文学习观。

1.跨领域学习。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陶行知先生曾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理论体系的“生活教育理论”,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这种大教育理论正是大语文学习论的基石。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机会”。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围绕这些资源所组织的活动都可以成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渠道。除教科书、教学挂图等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外,还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语文学习资源,如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2.跨学科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跨学科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因此要通过语文与音乐、美术、体育、社会、思品、自然、数学、劳动等相沟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在进行《课余寻找老师的足迹》这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活动设计时,以大语文学习理念为指导,以考察汇报为主要活动形式,大胆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第三部分 研究结论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促进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手段

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沟通课内与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只需起到指导选题、提供信息路径、鼓舞学生信心的作用,真正从课堂的“主角”位置上退了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益友”。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任务轻了,相反,对教师的要求反而更高了。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工作。要设计一个好的综合性学习课题,教师往往要查阅大量资料,综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技术技能、经验阅历,综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综合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帮助学生搜寻信息,分析总结,在方法上给予指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的鼓舞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不仅教师的教法要变,学生的学法也要变。根据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新课改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合作学习讲究个体在团队内部的分工与协作,交流与合作;探究学习倡导学生用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实验、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从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来看,它是最能体现上述学习方式的一种学习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的一系列课题,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实施过程又完全是学生独立去探究,这样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之中,真正是自主学习。又由于综合性学习要涉及到其他学科或领域,个人很难全面掌握资料,所以往往采用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合作学习,综合性学习基本上都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不是简单的印证“是”与“否”的寻找答案式的学习,它是学生发现、分析、研究问题的过程,是搜集处理信息、交流表达的过程,是带有研究探索性质的学习过程。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能让学生学得更开心

在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和学生一起设计、制定活动计划、安排好活动时间表。把时间进程安排得具体,把每段时间的活动内容安排地明白,同时注意灵活性,能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于是学生能有计划、有序列地展开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不仅使学生学习更有计划,而且学得更开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首先鼓励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主题”,选择的方式可以是一个学生独立选择,也可以是同伴在互动中进行选择,还可以是教师提示大范围,学生从中加以选择。其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现有水平确定活动方式、活动结果及展示形式。学生有权利决定学什么和怎样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所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过程中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强调学生自主,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对学生的活动完全不闻不问,这里的学生自主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学习责任的承担。学生在学习上的这种自主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活动中,在老师的指导培养下,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逐步形成的。

因此,强调学生自主,其本意不排斥教师指导,也不是推卸教师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决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教师指导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自主,学生通过充分地利用教师指导则可以获得更大的自主。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表现为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并不是规定他们必须学什么;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发现自己所学内容的用处,所做事情的意义,而不是要求学生按统一的方式接受他们无法感受、不能理解其意义的东西。当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引发而产生出新的目标和问题时,教师要认识到那些新目标和新问题产生的必然性,肯定其存在价值,鼓励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感受。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教师可给予帮助,但不能急于求成、包办代替,而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当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越过重重障碍获得成功时,他们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从而愿意更深入、更持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被写入《语文课程标准》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我们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留给了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比如,在开展第七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时,我们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小活动:“老照片的故事”以一张或一组家庭照片为引子,与家人进行交流,了解家人的生活经历,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一件家庭物品”也是通过交流、询问,了解家庭故事,并把它写成作文;“妈妈的唠叨”则是模拟了一种生活情景,由两位同学进行模拟电话交流,再用书信的形式写一篇作文。很显然,这三个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已给学生留出了畅想的余地。

学生在有选择的进行上述活动时,在兴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资料、自行设计汇报成果的形式、自行安排观察的时间和方式、自行组织擂台赛和讨论……这样在各个环节中,学生的想象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于是乎,展示活动成果时,相声、小品、辩论会等等,形式多样,不一而足。丰富的内容,独到的见解,精彩的表演,流利的口才……无一不让人感到惊讶!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出色表现,彻底打消了以前我们不敢放手的顾虑,因为我们已经看到放手后的学生,不但没有“走不动”或“走偏”了,反而走得更扎实,更精彩!因为在感兴趣活动的指引下,由于我们的放手,反而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由于没有了我们的限制,反而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了。综合性学习又给学生的畅想开辟了一方乐土!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语文学科课程的附庸,而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关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同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因此,要努力改变活动过程学科化的现状,摆正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位置,让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呈现出独立的课程形态。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上,要注意突出活动过程的非学科性,要力求摆脱语文学科课程的束缚,打开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通道,拓展活动的空间。要力求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使学生真正地“活”起来,处于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之中;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思维不受压抑,而是处于“激活”状态;使获取的知识不只是学生头脑中的一种抽象的文字记忆,而是形成学生自身的一种能力、一种潜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