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淮阳区方言(河南方言体系及淮阳方言研究)

淮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许陈片,此方言片大致包括清代的许州府和陈州府。相当于今天的许昌、漯河和淮阳。这一方言片的语音特征大致有二:一是分尖团音。二是很多地方声母只有z、c、s,没有zh、ch、sh。遇到zh、ch、sh都读成z、c、s。词汇上有一部分特色词汇。如墓生指遗腹子。得法指舒服。副词“老”在本区很常用。黑读作歇。松树读作兄树。如“老是哩”就是对极了的意思。没有呼作木牛。

由于此方言片区和中原官话的归德片、郑开片同属豫东地区,方言上也有相似的地方。郑州也有副词“老”的用法,商丘也有“德法”这一方言词。

河南淮阳区方言(河南方言体系及淮阳方言研究)(1)

淮阳是华夏文明的祖根之地,历史久远,文化厚重。近年,由于受普通话的影响,该地语言受到冲击。在这一背景下,対该地语音进行保存和科学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而近三十年来,实验语音学得到迅速发展,借助实验仪器设备和语音分析软件,客观精确地描写语音,揭示出许多过去不可能观察到的语音现象。现在的实验语音学已不仅仅是“补听官之缺”,而且创造出了新领域,大大丰富了语言学的内容,成为一门新学科。语音实验的目的并不是得到唯一正确的标音,而是完善方言语音的描写,实验可以获取语音的声学特征加以分析来弥补听力的不足。

运用实践语音学的方法对淮阳语音的元音、声调和辅音进行声学特征描写及统计研究。分别选取老年、青年、男声、女声作为对照组,探讨组内语音的异同。尝试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淮阳方言进行研究,以期能对该地语音现状有更加科学全面的认知,从而为中原官话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材料,主要得以下结论:元音部分,男声、女声的一级元音声学元音图差异是女声元音三角形比男生的更大、更低、更靠前。二级元音声位图中,元音主要分布在靠近元音三角形的三条边的位置,分布状态是比较离散的。三级元音中,韵尾的发音对主要元音有重要的影响。四级元音是既带有韵头又带有韵尾的元音,韵腹元音同时受到韵头和韵尾的影响,韵尾比韵头的影响更大。声调部分,从调型来讲,阴平调是中升调,阳平调是直降调,上声调是是中平调,去声调是高降调。从频域来讲,男声女声阳平调频域,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也是淮阳方言男声女声四个声调频域唯一一个没有显著性差异的。从时长来讲,男声女声四个声调的时长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辅音部分,从爆破声来讲,老年青年发音h爆破音VOT的时长顺序一样,都是呈[kh]>[th]>[ph]>[k]>[p]>[t]。从发音部位角度来看,男女声辅音时长的大小顺序是一样的。

河南淮阳区方言(河南方言体系及淮阳方言研究)(2)

历史上,中原语系区战争频发,每次战乱的平息,都伴随有大量的人口迁徙,长期的语言融合形成了现在的淮阳方言语系区。而促进这一方言语系区形成的共有三种文化相支撑:

陈楚文化:战国末期,荆楚文化北上中原,与当地陈文化及东夷文化融汇贯通而形成的陈楚文化,以淮阳为中心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在后世得到继承和发扬的一种地域文化,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影响深远。因此,淮阳方言与荆楚之地语音元素有许多相通之处。

移民文化: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结束了元朝末年以来长达20多年的战乱。当时的中原地区,受战争摧残,村庄城邑多成废墟,寥无人烟。为恢复中原地区经济,明太祖洪武时期,从山西至中原大规模移民就多达十次。淮阳方言的语素构成受移民影响,有诸多山西方言的成份存在。

运河文化:明清时期陈州周家口一带水运兴盛,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流动人口多,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因此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些较为复杂的淮阳方言的语言构成。

淮阳方言是在豫东方言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语言。淮阳方言与普通话联系极其密切,它与普通话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性。

河南淮阳区方言(河南方言体系及淮阳方言研究)(3)

淮阳方言的亲属称谓语研究

淮阳方言的亲属称谓语承袭了古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的一部分。同时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因此表现出与古代和普通话的亲属称谓语相似的一面,然而,它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淮阳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语与《尔雅》和普通话中的亲属称谓语的历时、共时比较,说明淮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独特之处。

淮阳,又名陈州、宛丘,位于河南省东部,几千年来,它的语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在亲属称谓语方面,特点显著。本文从历时、共时及淮阳方言本身三个方面,分析淮阳方言中亲属称谓语的特点。

所谓亲属称谓语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相应地产生了亲属称谓语,但是,只是到了商代,才有明显的长幼分别。陶希圣先生说:“男女分工之外,在狩猎与畜牧及战斗三位一体的生活方式下,又有老幼的分工。老幼分工乃产生世代的分别。世代的分别在商族是很明显的。祖、父、兄、子这些称呼已经存在,并还有高妣、妣、母、妹的称呼,世代层的分化是再明了没有的。”这段话说明了亲属称谓语的产生过程。古代典籍中已经出现了有亲属称谓语的记载,如《诗经•小雅•大东》:“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诗经•小雅•常棣》:“宜尔室家,乐尔妻孥。”妻孥,是妻子儿女的统称。《诗经•小雅•小苑》:“我心状伤,念兮先人。”先人,指祖先。《楚辞•离骚》:“朕皇考曰伯庸。”考,指父亲。而《论语》和《孟子》中出现的亲属称谓语更多,用的次数也很多。据杨伯峻先生(1958年)统计,《论语》中父出现25次,指父亲的有23次,母出现了10次、兄弟5次、妻5次,指妻子的1次。《孟子》中父出现78次,母出现47次,指儿女的子有55次。而《尔雅》的出现,不但总结了秦汉时期亲属间的相互称呼,而且对后代也是一种界定。因此,我们把它作为古代语言的代表,来追寻淮阳方言的轨迹。

河南淮阳区方言(河南方言体系及淮阳方言研究)(4)

历时性比较

我们先做一个纵向的,历时性的比较,可以看出,从《尔雅》到普通话和淮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结构基本上是稳定的。但是变化也是很大的,这主要表现为:

一、称谓语减少。从古到今,称谓语的数目已经大大减少了。《尔雅》中的“高祖、玄孙、来孙、昆孙、仍孙、云孙”等在普通话和淮阳方言中已逐渐消失。这是因为现在计划生育的推行,晚婚晚育的提倡,四世同堂的现象在大城市中越来越少,因此,这些称谓语也没有用了。淮阳方言的称谓语与普通话相比是多了些,但与《尔雅》相比较还是少了很多。

二、称谓语的改变,也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构词上的变化,第二种情形是称呼上的变化。

首先,在构词上,《尔雅》与淮阳方言有着规律的不同,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尔雅》中用父母作为构词语素表示父辈以上的这种情况在淮阳方言中已经完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祖父辈以上的男性用“爷”作为语素构词。如大爷、二爷、老太爷、老祖爷等。

2.在《尔雅》中作为前缀的表示很明确的辈份关系的“高、曾”被泛指的“老”所代替。

3.《尔雅》中用来表示尊敬的王字在淮阳方言中完全消失,因为王字作为在封建王权像征的贵族专用字,寻常百姓不再使用,因此王字在亲属称谓语中就慢慢消失了。

4.《尔雅》中用来表示祖父辈以上的“祖”字到淮阳方言中被“老”和“太”所分担。祖在甲骨文本是神主牌位,外形像男性生殖,它是母系社会晚期出现的,本来制成牌位代表生殖之神,以供妇女乞求生育,后来用作对祖父辈以上男人的通称。王力先先说:“‘祖’原来就是亲属称谓语,但所指的不限于一代,凡祖父一辈和祖父以上的皆称祖。”因此,《尔雅》中在对祖父辈以上的男性构词中均加一祖字。而祖父辈以上女性的称谓也加一祖字,这是因为在父系社会中男性亲属尊贵,因此在构词上也就以男性的称呼为主,再加其它成分以示男女有别。

5.《尔雅》中表示长幼或者泛称的,淮阳方言用大、小之别。如《尔雅》中的兄公、叔、女公、女妹,本指丈夫的兄弟姐妹,在淮阳方言用大伯子、小叔子、大姑子、小姑子来分别年龄的大小。《尔雅》中对妻子的兄弟姐妹用甥和姨来泛称,而淮阳方言用大舅子、小舅子、大姨子、小姨子来分别。

河南淮阳区方言(河南方言体系及淮阳方言研究)(5)

其次是称呼上的变化,这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同一个对象,古今称呼不同。在这方面不同者很多,我们可以参看图表。

2.古今都有一个词,所指不同。如:舅,《尔雅》中有两处提到它,“妇称夫之父为舅”,“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舅在这两处分别指丈夫的父亲、母亲的兄弟,而在淮阳方言中它专指母亲的兄弟。姑在《尔雅》中也有两种意思,一是“父之姊妹曰姑”,二是“妇称父之母曰姑”,姑在这里分别指父亲的姐妹,丈夫的母亲,而在淮阳方言中它专指父亲的姐妹。姨,《尔雅》中曰:“妻之姊妹同出为姨”。也就是说男子称妻子已经出嫁的姐妹为姨,而在淮阳方言中称母亲的姐妹为姨。妇在《尔雅》中有三处提到它,“(女子谓)弟之妻为妇”,“子之妻为妇”,“女宾,妇也”,(嫔,就是指故去的妻子,《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日妻,死曰考、曰妣、曰嫔”。)也就是说《尔雅》中妇有三种所指,女子称弟弟的妻子为妇,称儿子的妻子为妇,男子称已死去的妻子为妇。而在淮阳方言中没有一个单独的妇字,只有媳妇一词,有两种意思,指自己的妻子和儿子的妻子,这与《尔雅》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甥在《尔雅》中有两处,“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之昆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谓我甥者,吾谓之甥也。”后者与我们现在的称呼一致,前者淮阳方言中有不同称谓,如称“姑之子”,舅之子为“表兄弟”,称“妻之昆弟”为大、小舅子;称“姊妹之夫”为姐夫、妹夫;甥专用来称呼自己姐妹的儿子,并且还要用“外甥”称之。

共时性比较

普通话和淮阳方言中亲属称谓语的比较。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不同。

一、构词上:1.普通话的主要亲属称谓语如父母亲、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等和《尔雅》中的构词方式相同,都以父、母、祖为构词语素,这一点与淮阳方言不同。淮阳方言对长于父辈的称呼是:爷、奶、老太爷、老太太、老祖爷、老祖祖,可以看出对于祖父辈以上的男性称呼淮阳方言基本上以爷作为构成语素,而对于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称呼都各有不同,如称父亲的母亲为奶奶,称父亲的奶奶为太太或老太太。2.普通话由于受双音化的影响,已经没有单音节的亲属称谓语,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亲属称谓语,而淮阳方言中很多亲属称谓语是单音节的,如:爷、奶、大、爹、爸、娘儿、妈、姥儿、舅、姨等,并且这些称谓语由于声调类化的结果它们的调值都是[21]。说明淮阳方言的这种构词方式在普通话的冲击下,仍保持了自己的特色。这可以找到其历史渊源。早期亲属称谓语多用一个音节的词来表示,如甲骨文中的父、母、兄、考、妇等,淮阳方言中称呼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多用一个音节来表示可能源于此,并且一个音节的词多用来称呼与自己血缘关系较近的人,如爷、奶、爸、大、妈、伯等。

河南淮阳区方言(河南方言体系及淮阳方言研究)(6)

二、称呼上:1.淮阳方言的某些称呼具有较强的宽泛性,在普通话里分工比较明确的称呼,如表姐妹、表兄弟,在淮阳方言中只用老表一词来称呼就可以了。2.淮阳方言由于受到普通话的影响,日益向其靠拢。如爸爸、妈妈的出现及扩展和大、爹、娘的日益减少。

对淮阳方言的分析

首先,淮阳方言在称呼上有很强的一致性,如姥、爷、奶、姨等,县内各地所指相同。但也有些是不一样的,主要表现为:

一、一词多义。如:大,即可指父亲又可指叔父。伯,既可指父亲丈可知叔父。媳妇,既是对自己儿子老婆的称呼又是对自己妻子的称呼。这或许是古代群婚制的遗留,在母系社会,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对于父辈以上的男性,不管是否是亲生父亲,一律用父称之。且男人们也不知道妻子与儿媳的区别,因此伯、大、媳妇用于双称也就可以得到解释了。大大,既指伯母又指叔父,这是不同民族相互交叉影响的结果。淮阳的回民称伯母和叔父为大大,于是汉人受其影响,也称大大。大爷,即爷爷的大哥,又指父亲,这是读音不同造成的。爹,在淮阳县城指活着的父亲;而在鲁台镇等一些地方,爹专指死去的父亲,这是由于地域不同造成的。

二、一义多词。如大、爸、爹、伯都指父亲,娘儿、妈都指母亲等。关系越是亲密的直系亲属,同义词越多,而旁系的亲属如姨、舅等就没有同义词,这也传统上亲疏有别的反映。

河南淮阳区方言(河南方言体系及淮阳方言研究)(7)

其次,淮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构成方式也别具一格,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附加,包括添加前缀和后缀。这又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加上词缀后意义就变了。如婆子原指婆婆,加上前缀老之后变成老婆子就指妻子了。再如姨、舅指母亲的姐妹和兄弟,加上前缀和后缀变成大姨子、小姨子、大舅子、小舅子,它们就指妻子的姐妹和兄弟了。相同的还有:姑——大姑子、小姑子,叔——小叔子,伯——大伯子,前者指父亲的姐妹和兄弟,后者指丈夫的姐妹和兄弟。第二种情形是:加词缀只是为了表示尊敬,意义不大,如老太太,指爸爸的奶奶,但加上一老字表示尊敬。

二、内部曲折,包括轻声和变调。轻声构词的如大爷,爷读本音时指爷的大哥,读轻声时指爸爸的哥哥。利用变调构词如大,当它的词值是[21]时指父亲,当它的词值是[12]时指叔父。既用轻声又用变调构词的,如大大,读[ta21ta]时指伯母,读[ta214ta]时指叔父。

三、重叠。这也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重叠后意义发生变化,如大指父亲,重叠后指伯母,还可指叔父。第二种情况是重叠后所指性别发生变化。如祖本指男性,但重叠后加缀老就变成了老祖祖,指爷爷的母亲。

此外,夫妻对称方面,也表现出男女分工的问题:夫称妻为家里,妻称夫为外人,这可能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观点在称谓语中的遗留。

河南淮阳区方言(河南方言体系及淮阳方言研究)(8)

结论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一、亲属称谓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的基本结构是稳定的。但变化是很大的,如称谓语数目的减少和称呼上的变化。

二、虽然对同一对象的称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俚这些变化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且一一对应的有规律可寻的。

三、淮阳方言的亲属称谓语中保留了古代的构词方式,但又有一些变化。

四、在称谓语上淮阳方言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然而它自身又在调整、变化着,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语言的传承性,渐变性和保守性在淮阳方言的亲属称谓语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关于其中亲属称谓语的发展演变规律以及原因有待我们作深入探讨。

河南淮阳区方言(河南方言体系及淮阳方言研究)(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