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端午节和女儿节(端午节其实是女儿节)

为什么叫端午节和女儿节(端午节其实是女儿节)(1)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香囊艾叶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一年一度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对于有着 2000 多年历史的端午节,各地有不同的说法和风俗,呈现出不同的过节方式。在诸多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最具 " 文化 " 特色的节日,仅端午节的别称就有二十多个,可以说是位列中国传统节日之首,譬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诗人节、灯节等。

端午节还是名副其实的女儿节。在湖南,一年有两个端午节,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些地区的第一个端午,又叫小端午,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拜望父母家人,并为长辈馈赠食品,与家人团聚共餐。还有一个习俗,有未过门的媳妇的人家,端午也要将其接到家中过节,临回家时要赠送衣服等物品,还要给一些零花钱。而农历的五月十五就是第二个端午,又叫大端午,是做母亲的给出嫁的女儿送粽子,一般就是母亲一人去女儿家,不像小端午那么隆重。

中国有三个女儿节,分别是端午节、七夕节和重阳节,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阳数相重。七夕,属小闺女节;重阳属已嫁女;端午,属老闺女,也属于所有已嫁女。在古代,端午节的其中一个习俗叫作归宁,俗称 " 回娘家 "。古代女儿出嫁,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而端午节是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所以人们也把端午节称作 " 女儿节 "。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 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此外,古人很看重双五在八卦中的 " 比和 " 之象,即大吉、利出行。这也是出嫁女人纷纷回娘家省亲的一个重要缘由吧。

不过,在古代我国的很多地方,端午节那天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归宁省亲,却不是为了看望双亲,而是为了 " 躲端午 "。过去认为农历五月是 " 毒月 " 和 " 恶月 ",端午节更是一个人人自危的 " 凶日 "。在这一天,人们需要小心避忌,谨慎过关。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辟邪除祸。民间避忌的方法除了悬插艾草、让孩子佩戴 " 香囊 " 或 " 五彩线 "、饮雄黄酒外,还让妇女带着孩子回到娘家,躲过端午节的邪气。

女儿节,一个多么动听和美好的名字啊,虽没有端午节听起来厚重大气,却多了几分浪漫、温馨和细腻,在心里默念着这个名字,让人禁不住心生出无可名状的幸福。

文 / 梁永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