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鞋王百丽被收购(鞋王百丽做错了什么)

一代鞋王百丽被收购(鞋王百丽做错了什么)(1)

“凡是女人路过的地方,都要有百丽”,这句口号代表了百丽最为辉煌的战绩。

但7月27日,这家赴港上市10年的中国最大鞋业企业——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上市地位被撤销,“鞋王”百丽以531.35亿港元估值正式退市。

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邓耀和CEO盛百椒,选择出售他们所持有的,占比25.74%的百丽股份套现百亿离场。

与市值巅峰时的1500亿港元相比,531.35亿的市值缩水超过62%,与10年前上市首日的市值670亿港元相比,也缩水百亿之多。

今年4月,鼎晖投资二度出手救百丽,曾给人们带来些许希望,却未曾想,失望来得这么快。

鼎盛时两天开一店

衰败时一天关三家

作为快消品,邓耀带领下的百丽有着其他品牌不具备的优势。据媒体报道,百丽鞋履的开发周期仅为两个月,生产周期仅为15天,且过半的产品是补单生产,例如一款产品计划生产一万件,一般百丽只会生产40%或50%的量,随后根据市场销售情况有针对性的追加,这依赖于百丽自身供应链的强大:从原材料、生产、运输到销售,整个过程只有15天,这不是一般品牌能够做到的。

即使如此,邓耀苦心经营几十年的百丽依然面临着被收购的困境。距公开数据显示,2015财年百丽出现了上市后的首次净利润下滑,跌幅近四成,截至2016年8月底,公司净利润达17亿元,同比下降近两成。2016年,公司同样做出了盈利预告,称净利将持续下降。如今,公司市值估值仅为531.35亿港元,较高峰时期跌去约7成。

线下门店的增速也明显放缓。2014年之前,百丽以不到两天开一家店的速度扩张,而2014年之后,扩张速度明显减缓,甚至开始关店,2015到2016年,百丽关店数量达到了366家,平均下来几乎是一天关一家。2016年6月至8月,百丽在内地关闭276家门店,相当于平均每天关店3家。除极速关店外,存货剧增也成为百丽新的问题,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公司存货已达77亿元,同比增长10%。

一代鞋王百丽被收购(鞋王百丽做错了什么)(2)

“渠道为王”的时代

成也渠道,败也渠道!

电商的冲击让百丽曾拥有的传统渠道优势成为了拖累。据公司发布的2016—2017财年第四季度中国国内零售营运数据及盈利警告中可知,2016—2017财年第四季度,公司鞋类业务同店销售下降了6.2%,从这一指标可以看出公司鞋类零售店销售量处于下降的状态。

实际上,百丽涉足互联网是比较早的,2009年,百丽创建了电商平台“淘秀网”,2011年,百丽又成立优购网,并将“淘秀网”的资源全面移植到优购网中。应该说百丽算是较早发展电商业务的女鞋品牌了,但也仅是将电商品牌作为一个清货渠道,并未结合自身优势开发出能够在互联网渠道成为爆款的鞋类产品,且当时遇上优购网高管动荡,CMO、COO先后离职,电商转型一时成效微弱。

此外,不难发现,百丽衰退的这几年(2012年以后)也正是Zara这类快时尚品牌(2011年年末在中国开设第一家店)崛起的五年。国外大牌的狂热入驻一定程度上对百丽造成冲击。随着年轻人审美的变化,百丽一成不变的通勤款,职业款似乎越来越难以迎合消费者逐渐多元的审美需求。

如今的消费者可以说是有了更多的选择权。这种选择权包括渠道选择和品牌选择,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品牌甚至可以直接和消费者沟通,越来越多的大牌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让消费者挑选,甚至曾经同正装、时尚泾渭分明的运动品牌也开始入侵百丽的领地。

仔细回顾百丽的品牌: Belle(百丽)、Teenmix(天美意)、Tata(他她)、Staccato(思加图)、Joy & Peace(真美诗)、Mirabell(美丽宝),种类繁多但实在难以准确描述这些品牌的个性和特质,大批的同质化品牌反而使得百丽在新锐倍出的鞋品市场里越来越没有特点。

百丽在迎合消费者心思上功夫是不到位的。遍地门店其实并不是左右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当消费者的选择权增多,审美提升时,就意味着企业需要“更懂”他们的需求,应该建立沟通渠道,而不是构建一个无处不在的品牌和零售体系“强迫”消费者购买。

有人评价称,“鞋王”的唏嘘落幕,意味着以百货商场为核心的时代正式结束了!百丽的成功兴于百货商场的盛起,百丽的失败也源于对百货商场的无限执着;当消费升级,消费者审美提升时,这时“船大急掉头”略显笨拙和无奈。

百丽国际CEO盛百椒曾表示“过往百丽未能转型成功,自己仍然不会开电脑,连微信都没有,对市场的变化没有做出很好的预判,欠缺应对市场更加复杂情况的能力,进而导致了如此局面,没有找到转型路径,主要责任在我。”

盛百椒直言不讳,自己已经65岁了,能力及价值观上难以再为公司带来更大贡献。若此次私有化成功,自己将再工作两、三年,希望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公司顺利转型过度,若是私有化不成功,公司未来也要以长远发展为主,不再纠结短期利益,也不再发布季度同店业绩数据。“最近两年,每次开业绩会都难受,正是因为有责任感,所以感觉无法交代”。

邓耀今年已经83岁高龄,盛百椒今年65岁,真算得上是商界老人。两位老人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年轻人审美观念不断改变的时代,倍感无奈和无能为力,未来百丽是会走出泥淖再现辉煌?还是会如其创始人一般走向迟暮?一时难以定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