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和秀才差距大吗(秀才的学问到底有几斤几两)

秀才是对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最初的等级,有时也是读书人的统称。关于它的起源,一般有三种说法。明人杨慎的认为秀才之名起于史书中这样的一段加载:“赵武灵论胡服云,俗辟民易,则是胡越无秀才也”。顾炎武则从《史记》中找到了一句,其《史记·贾生传》有“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备,闻其秀才”的记载。另外,清人王先谦认为秀才的得名,出自《管子、匡篇》“秀才之能为士者,则是赖也”之文。

举人和秀才差距大吗(秀才的学问到底有几斤几两)(1)

这些种种的说法,当以顾炎武的说法最为可靠。不过汉代的秀才只是对有突出才能之人的一种称呼,并非是选拔人才的科目,秀才科晚之西晋才出现。然而其出现不久,变在九品官人法得光辉之下,显得黯淡无光。其地位的提高,要到隋代,隋代设立秀才科,其在贡举诸科中的地位最为崇高,隋代秀才及第者才十余人。其后唐代,秀才也能够获得广泛的尊敬。

然而宋代以后,其便开始呈现下降之势。洪迈《容斋三笔》便记载,宋代已有人视秀才为“相轻之称”。到了明代,它已经退化成科举仕路上生员的俗称,有些生员甚至听到秀才就会觉得别人在轻蔑他。与此相关联,小说、戏曲开始涌现出大量“酸秀才”的形象。民间有俗语称之为“醋大”或“酸子”,唯有中举,方可去掉酸气。

举人和秀才差距大吗(秀才的学问到底有几斤几两)(2)

明代的一本笑话书《笑赞》中有一则《秀才买柴》的故事,说是有一位秀才上街买去柴,在街上看到一个人挑着柴,于是叫道:“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因为“过来”二字听得极明白,于是就把柴担挑到他的面前。秀才接着问道:“其价几何?”卖柴人只明白“价”字的意思,于是就说了价钱。秀才觉得价钱贵了,想要讲价,就跟卖柴人说这些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人不知其所云,挑着担子便走了。这自然实在嘲讽秀才的酸腐之气,其学问浅陋,却喜欢咬文嚼字,于事无益。

举人和秀才差距大吗(秀才的学问到底有几斤几两)(3)

明末清初的张岱在《夜航船序》也记录了一则笑谈:以前,有一位僧人与一位秀才同宿于夜航船中。这个秀才在一旁高谈阔论,僧人一位其有学问,有些畏惧,甚至卷足而寝。过了一会,僧人越听越不对经,这秀才说的话破绽百出,于是便问问:“请问这位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秀才回答:“是两个人。”僧人见他见识如此浅薄,再问:“既然是这样,那么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秀才竟然回答:“自然是一个人。”僧人听罢此言,便知道此秀才才疏学浅,笑道:“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举人和秀才差距大吗(秀才的学问到底有几斤几两)(4)

清代对于秀才的嘲笑依然有增无减,据传当时在江南,流行一句谚语,叫“举监生员”,这句谚语的出典便向我们阐明了举人、秀才、监生学问的差别。话说举人、秀才、监生分别聚在过中秋,酒过半巡,他们一起到院子中赏月,明月光辉皎皎,举人见此,赞道:“好月色。”秀才紧接着说道:“好月色也。”监生没得办法,在最后说:“好月色也者。”这一人加一个字,声情如绘地描写出秀才、监生没什么学问却非要卖弄的情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