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叫死亡诗社(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

如果生活很苦,别害怕,勇敢和它斗争到底;如果不幸碰壁,那就把它碰穿,要是生活一马平川,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题记

最近在家把电影《死亡诗社》看完了。这是一部非常老的电影,于1989年6月2日在多伦多首映并于第二年获得了奥斯卡奖。

为什么要叫死亡诗社(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1)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对教育和孩子成长都非常具有启发的意义。正如诗人叶芝说的:“教育不该只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一个叫威尔顿的贵族学校,一个叫基延的老师用他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爱上了诗歌,点燃了他们内心创造性的火花。可是,新旧思想交替的同时总是会有牺牲,当一个孩子自杀后学校便将一切怪罪到老师身上,最后基延被开除了。这部这部电影给我很深的启发,从此也改观了我对诗歌的看法。

在《死亡诗社》电影一开头就为我们介绍了故事背景:1959年的威尔顿学校是个以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四大信条为教学理念。学生们表面上为考取好的大学而努力,私底下却把威尔顿学校咒骂了无数遍。就在孩子们埋头于苦闷的学习中时,基延老师新来任教。他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爱上了诗歌。

为什么要叫死亡诗社(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2)

电影里有这么一段基延老师的话让我感动万分:

我们读书写诗,不是因为它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一份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意识。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在电影中,威尔顿学校的孩子们整日被学校和家长灌输的“考上顶级大学”为目标和沉闷的教学方式和考试压力下内心十分压抑,直到基延老师出现才点燃了孩子们内心的火。而诗歌,在这里不仅仅是诗歌,象征着学生们自由的灵魂和美好的精神追求。

别说是1959年的美国,换成现在的中国,不少孩子们仍然被“考上好大学”这个目标禁锢了身心。他们整日埋头于学习和考试,情绪被排名所支配,内心变得焦虑且压抑。

当孩子的思想仅仅是以“名牌大学”为目标,看似有理想有目标,但是透过这个目标你会发现他们追逐的依旧是空无。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才发现自己没有活过。”

当我们仅仅以为考上名牌大学,成为一名社会上普遍认同的高价值的工作为目标,并且认为这样才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实这个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

在2020年12月4日,“内卷”这个词入选《咬文嚼字》被评为当年的十大流行语。“内卷”这个意思是,在有限的资源上投入大量精力和能量,导致边际效应递减,也就是过度的内部竞争。

为什么要叫死亡诗社(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3)

为什么要叫死亡诗社(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4)

之前刷爆了朋友圈的几张“内卷”图片是这样的:有人在宿舍床头叠着一堆书熬夜看书,有的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的一边在食堂就餐一边看书。在学习上,当一个班级只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只能导致大家成为应试考试的机器。

这种内卷效用容易造成攀比心理,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将自己全部注意力只放在分数上,而忽略了发挥自己的潜能。

为什么要叫死亡诗社(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5)

如果你问家长,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怎么样的人?绝大多数家长都会说,希望他幸福快乐健康就好。但是一旦真的将孩子送入学校,家长就开始以各种考试分数和学业规划对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家长往往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标准要求孩子成长,往往忽略了孩子自身的特色。

为什么要叫死亡诗社(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6)

在《死亡诗社》里,有个叫尼尔的孩子,他学习优秀并且在演艺方面十分具有天赋。可是他的父亲对他十分严苛,一直逼他放弃自己热爱的东西全身心投入学业成为医生。尼尔为了参加学校的演出伪造父亲的签名,基延老师发现后鼓励他跟父亲交流。本来以为父亲不会来看自己的演出,哪里知道父亲竟然来看自己演出了。尼尔本以为父亲看到自己出色的演出后会以此为傲,结果换来的却是父亲对他的责备和勒令他转学。内心绝望的尼尔在当夜脱去了衣服,带上了皇冠选择在父亲书房开枪自杀。

尼尔的自杀是这部电影的一个极具转折,也是一个可悲的社会现象的缩影。他的死折射出在当代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下,那些追求自我发展,追求自我个性的人最终会被扼杀。

为什么要叫死亡诗社(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7)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贝尔·加缪的小说《局外人》,就是描述了一个性情寡淡的年轻人默尔索在一起误伤的枪杀案中,因为妈妈去世自己没有显得格外悲伤,就被法官和众人认为是“不可原谅”的罪犯。这个荒谬的故事与当代教育悲剧一样,提醒我们,当大众的思想被主流价值观裹挟,就容易失去自我判断,对那些非主流的存在采取扼杀的行动。

当分数成为唯一衡量孩子未来发展潜质的唯一指标,那么悲剧就来了。之前看了一则新闻,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因为无法忍受学校的考试压力而选择跳楼自杀。近些年来学生自杀的案例屡见不鲜,每每看到我都心痛不已。那些本该享受快乐时光,在校园里高兴接受教育的孩子却因为无法忍受考试压力和枯燥的作业而最终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每一桩孩子的自杀都值得我们反思,究竟是社会主流的“成才”观重要,还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重要。

我觉得,我们社会和学校应该对学生多些宽容,不该仅仅将分数和未来高薪职业作为对学生的唯一要求。我们社会需要的是心智健全,对社会和生活有激情的年轻人,而不是被考试磨灭人生理想的可怜人。正如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火,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希望当家长看到孩子内心的火焰,选择帮他一起点燃。因为那团火不仅仅是兴趣爱好,更是对生命的期望和热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