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19讲(绝句十九讲之第14讲)

第十四讲~

题画诗的写法和红地毯式的写法

一、题画诗的写法

1、巧妙勾勒,化静为动。

一幅美术作品,再怎么精妙,都是静止的。但在观察者的眼里,可以是灵动的,这就是诗人的下笔之处。诗人可以根据画面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巧妙勾勒,使画面静物形象地再现,变画面的静态为动态,增添画的情趣,提升画的意境。

比如

江畔渔火的《题侯明明先生<雨过山色清>图》:

一川烟雨过渔矶,减瘦山围水漫圻。

白鹭低飞知羽重,花红乱坠润人衣。

就是抓住画面的主要事物进行从静态到动态的处理,使画面鲜活起来。当然,这种处理是基于画家高超的画技,没有这个,诗作者的笔也灵动不起来。其中的动态是通过几个动词,如“过”“漫”“飞”“润”来传达的。因此,作这类的题画诗,一定要对关键的动词进行锤炼,尽可能地做到传神。

2、据实虚构,发挥想象。

作诗有虚实相生之法。实者,其名物也;虚者,其宗趣也。非实,无以切名勒物;非虚,无以达旨传神。过实,易于板滞;过虚,易于晦涩。题画诗亦然。

比如

江畔渔火的《题侯明明先生<晓月图>》:

水村山郭绕江堤,宿马轻肥露草萋。

一夜芦洲凉月白,竹篱茅舍数声鸡。

诗中,水村山郭、江堤、马、芦洲上的草、竹篱茅舍都是实物。虚在哪里呢?宿马轻肥是虚,俗语说,马无露草不肥,正是有这样的依据,观画者才会觉得吃了一夜露草的马似乎肥了,而且是慢慢地、悄悄地肥;

一夜芦洲凉月白是虚,画面给观画者呈现的是一个瞬间的静态,但观画者从一轮晓月中似乎想象出 了那一夜凉月从东到西照白着芦洲的景象,大大开阔了时空的感觉;数声鸡是虚,是一种视觉向听觉发展的虚拟。因为画家构造了一幅黎明静悄悄的水村山郭的景象,那么数声鸡叫也就很在情理之中了。

从上面两种方法来看,其实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化静为动时,可以发挥虚拟的想象。比如“白鹭低飞知羽重”就是一种合理的虚构,白鹭飞得低,想象成因为淋了雨,羽毛很重,所以飞起来很吃力是合理的。而在发挥虚拟的想象时,也是常常结合化静为动的手段。比如“绕”“轻肥”“数声鸡”都是一种动态的表现。不管是化静为动,还是化实为虚,都必须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合理合情。

3、睹画生感,赞美丹青。

优秀的画作,或工笔生辉,或写意传神,总蕴藉了画家深厚的感情、辛勤的汗水和一些可贵的品质,这往往是诗人赋诗题画的原动力。

比如

江畔渔火的《再题廖又蓉女士梅花图》:

雪印疏枝透骨凉,一丛浓淡自芬芳。

毫端写就乾坤气,墨渍无风亦放香。

诗作者由于先题过了廖女士的梅花图,再题的话,当然要避开前一种写作方法。所以,着重从画家的画风着笔,予以适当的赞美。但要注意,这种赞美要切合实际,不宜过分夸大。过分夸大,绝不是一种夸张手法,而是一种流于庸俗的表现。这也是我们在创作唱酬之类的诗作时所要注意的。(现在网络上这种浮夸厉害得狠,好像写诗的个个是李白,人人是杜甫)

4、就画言艺、探讨画法。

艺术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只有不断地交流、批判,艺术才会有不断的进步。作画自然也是这样。所以在实践新的画法和对画法有新的体会时,往往以就画言艺的方式阐述画的新特色和新技巧。

比如

赵孟頫的《枯木竹石图》: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因为赵孟頫是书画家,对书法与绘画都有很深的造诣,因此提出了这个有名的“书画同源”的论断。

从这方面入手的诗作者必须要有绘画的长期实践和对绘画有很深刻的见地。否则,连纸上谈兵都算不上了。

5、不即不离,托物言志。

这种写作方法其实就是一类咏物诗,不过是把整个画作,包括其中的山水、花鸟等当作一个吟咏的对象而已。所谓不即不离,就是一方面不要脱离画作中的事物,另一方面又不要停滞于画作中的事物。一般来说,就是抓住画作中事物的本性加以提炼,然后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自己的人格魅力本于物而高于物。

比如

郑思肖的《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诗的前两句写出菊花的本性,后两句借菊言志,表明自己的志向。这是题画诗中最常见的写法。

6、言此及彼,激励勉志。

一般,这种写法适合对后辈的提携和勉励。

比如

江畔渔火的《赠侯金池小朋友》:

汉腊传承待细龄,新添画圃小园丁。

一涂一抹挥毫处,蓝靛之余更见青。

这是诗作者在看到侯金池小朋友画的一些小狗小猫时,觉得很有灵性,于是临屏以寄,予以勉励。

7、借画发挥,讽刺现实。

再美好的社会,也有其阴暗面。画家可以借画揭露,诗人可以借诗讽刺。

比如

李唐的《题画》: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诗人通过阐述艺术的艰难和描述时人只重俗艳的艺术趣味,感叹真正的艺术创作不被人知,讽刺世风的轻浮。这首诗语言通俗,采用反语的表现手法,诚为题画诗中的佳品。

再比如

江畔渔火的《题图》:

雪岭荒原塞外天,春风不拂牧羊鞭。

童心亦结眉间恨,苏武区区十九年。

这是诗作者看到网上一幅zang区学童冻溃了双手,在雪域中放羊的图片后写的一首七绝。以苦难写苦难,以沉痛写沉痛,是这首诗的特色。

8、画中古迹,缅怀凭吊。

很多画作的题材取自古人古事古迹,题这一类画,一般以凭吊为主,发出诗人的感慨。

比如

黄幼藻的《题明妃出塞图》:

天外边风扑面沙,举头何处是中华?

早知身被丹青误,但嫁巫山百姓家。

作者通过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凭吊了她远嫁匈奴的遭遇以及隐述了王昭君对汉土的无限眷恋和怀思。

9、偷换概念,即兴发挥。

这种写法适合那些所谓的印象派画作或比较另类的图片。

比如

江畔渔火的《毒之舞》:

落落精魂舞玉环,长生殿里恨如山。

明皇更作霓裳曲,一醉温柔飘渺间。

这是描写网络上一个另类图片的。图片很有意思,一支雪茄冒出的烟雾,缭绕成一个舞女的姿态。诗作者利用一些模糊相似的概念,通过香烟的危害、以及那种沉迷的状态,结合舞女而引发杨玉环、唐明皇的故事,阐述了一种荒淫之毒——舞破中原始下来。

10、画联实际,爱国为民。

爱国主义与爱民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是画家、诗人以及一切艺术者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融入了爱国主义和爱民思想的作品往往催人奋进,让人关心疾苦。

比如

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的竹子画得再好,也不可能叹息民间疾苦声,也不可能一枝一叶总关情。正因为作者题了这首题画诗,使得画作的意境大大提高,成为了稀世珍品。

再比如

谭嗣同的《题宋徽宗画鹰》:

落日平原拍手呼,画中神俊世非无。

当年狐兔纵横甚,只少台臣似郅都。

作者通过以画中的老鹰自喻,感慨有志之人并不是没有,而是不能被得以重用。作者即使有清扫狐兔之志,可惜没有提携之人。写出了作者的济世之心以及无法实现抱负的愤怒,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揭露了清末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令人感慨。

题画诗的写作方法很多,不能一一述之,也不可能详尽无遗。以上十种方法是比较常用的,我们在运用时可以相互渗透、灵活机动,切不可拘泥成法、自己给自己定下框框来。

总的来说,题画诗的意义在于画配以诗,可以明其旨、饶其趣、言其心、高其境、长其艺、励其志。近几十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主要是浮躁的功利之心),艺术家,尤其是中青年艺术家很难在诗书画领域内全面发展,使得诗书画这一优秀文化传统难以得到全面地继承和发展,实在令人惋惜。

二、红地毯式


我们学习了七绝多种写法,今天学习红地毯式。这是渔舟姐姐给起的名字。 是一种最普通的有效的写法:

第一二句 要写的很普通 只交代时间地点

第四句 要出彩 而且要突然出现 前两句想象不到的事情出现

第三句 联系第二 四句 一定为第四句铺垫好!铺平道路使得第四句很容易的出现。所以很多地方说 第三句 是重点。当然 我认为 第四句是重点。第三句是通向第四句的红地毯。

我经常是 先把第四句构思出来 再写前三句。

用最普通的文字写出最深刻的道理 是我们所推崇的 这是空空道人 先生教我的.成为了我后来写东西的座右铭。在这里谢谢我的诗词老师 空空道人 先生。

下面举例说明

这是我从千家诗近百首七绝中选出了以下十首 请大家一起分析

1:清明 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第一二句 很普通 但是看了一二句决对想不到第四句 说读书的情况。用第三句 在第二句到第四句之间铺好 红地毯。。。

2:社日 张演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第一二句 很普通 但是看了一二句决定想不到第四句 说扶着醉人的情况。用第三句 在第二句到第四句之间铺好 红地毯。。。

3:蚕妇吟 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 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 玉人歌舞未曾归。

第一二句 很普通 只说一个养蚕人半夜起来照顾蚕。但是看了一二句决对想不到第四句 说玉人未归呀 。用第三句 在第二句到第四句之间铺好 红地毯。。

但是如果没有一二句半夜有人起来 那就无从知道玉人未归呀 。所以四句非常紧密 各有各的用途。

4:有约 司马光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在一二句的时间地点下可以有很多故事发生。这里只写了一个故事 就是这个才子在 闲敲棋子落灯花。

为什么这样呢?第三句告诉你了 约的佳人没到。。。

第三句就连接了第二句 通向了第四句 所以我们叫第三句 为读者从第二句走在红地毯.走到了第四句

5: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你看了第一二句 会想到第四句说燕子飞到百姓家吗 不会吧 第四句的物像一定要出其不意 又不脱离一二句的时间地点。用第三句来连接 。。。

再给大家五个例子。我就不给分析了。从这些例子中 可以看出 第四句 绝不是一二句就能想到的事情,是突然发生了别的事情,叫你眼前一亮吧。所以写的非常妙第三句 连接了 第二第四句 对吧 大家自己分析一下呀。

6: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题北榭碑 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8:江楼有感 赵 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9:寒夜 杜小山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10:答锺弱翁 牧 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一讲是我最希望教会大家的。所以大家好好写作业 写出高水平的作品 。期待中。

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面留作业:

绝句第十四讲作业:

运用红地毯式 写一首七绝,题目自拟

绝句19讲(绝句十九讲之第14讲)(1)


绝句19讲(绝句十九讲之第14讲)(2)


绝句19讲(绝句十九讲之第14讲)(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