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郴州属于哪里(古代郴州地处偏远)

三国时期郴州属于哪里(古代郴州地处偏远)(1)

因南岭阻隔,古时郴州为偏远蛮荒之地,历代朝廷流放贬官,从来就没有忘记郴州这个地方,因而造就了所谓的郴州“贬官文化”。有据可查,流放来郴之贬官,在数量上,恐怕宋朝为最。

宋朝的贬谪外放制度

宋朝时期,跟历代官场一样,官员在朝为官是极易获罪的,获罪免不了受到处罚,其中贬谪外放是最常用的处罚方式。遭贬谪的原因也很多,一般有:触犯刑律、谏议不当、惹怒皇帝、同僚诋毁、党争等等。在激烈的官场斗争中,是非罪过一般是皇帝说了算。皇帝一旦心情高兴,或者新帝登基,这些罪过还可以赦免。所以在朝为官,宦海沉浮那是身不由己。运气好的赦免罪过,可以官复原职、升官。运气差的就只能是终身流放,客死他乡。

宋代官员被贬某地,往往有三种处分形式:最重的是编管,即在指定地区居住,行动完全受到管制;其次是安置,在指定地区居住,行动有一定限制;最轻的是居住,即在指定地区居住,行动有一定自由。此外,除名也是比较重的处分,即除去官员名籍,成为平民老百姓,而降职任用算是比较客气的做法了。

秦观

宋朝贬郴官员,若论名气最大,当属秦老先生。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人,元丰八年(1085)进士。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新党”上台执政,被划入“旧党”的秦观贬出京城,任杭州通判。在前往杭州途中,因御史刘拯告他重修《神宗实录》时,篡易增损,诋毁先帝,又贬至处州(今浙江丽水)任监酒税。在处州任职之时,秦观学佛以遣愁闷,常与佛寺僧人谈禅,并为僧人抄写佛经,由此又被小人诬告获罪,于1096年,48岁的秦观削去一切职务,徙郴州安置。

贬郴期间,秦观居苏仙岭下郴江岸边的苏仙桥西侧,心情愁苦郁闷,留下不少诗词,如 《题郴阳道中古寺壁》诗二首,《如梦令》三首, 《阮郎归》四首,还有家喻户晓的 《踏莎行·郴州旅舍》。

宦海险恶,秦老先生的结局很悲惨:1097年,他受到进一步惩处,从郴州移至横州 (广西横县)编管。元符二年(1099),又被朝廷除名,移送雷州 (广东海康)管制。雷州地处大宋最南端,气候炎热,漳气弥漫,为荒夷之地,流放到那里的人十之六七难以活命。宋朝极少对大臣使用死刑,流放到雷州就和死刑没什么两样了。元符三年 (1100)哲宗崩,徽宗即位,遇大赦,历经诸多磨难的秦老先生终于可以北还。然而,不幸的是,在北还经过滕州 (广西滕县)时,老先生还是经不住折腾,客死异乡,终年52岁。

张舜民与折彦质

在贬郴官员队伍中,比较知名的还有张舜民与折彦质。

张舜民:生卒年不详,字芸叟,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 (今陕西邠县)人,英宗治平二年 (1065)进士。元丰四年 (1081),随从高遵裕征讨西夏,掌机密文字,作诗讥议边事,转运使李察讦其诗语,次年十月坐罪,谪贬监郴州酒税。张舜民为人刚直敢言,喜论事,善为文。1083年,从汴京 (开封)到郴州的贬谪途中,把所见所闻著成游记 《郴行录》,流传至今。张舜民在郴期间,游山玩水,留有诗作多首,在剑泉边以前还刻有他的铭文 (现已无存)。

折彦质:宋云中 (山西大同)人,字仲古,号葆真居士。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平章军国重事,签书枢密院事 (丞相)。南宋高宗十五年十月 (1141),秦桧为相,把彦质列为赵鼎同党,贬出京城到郴州安置。折彦质贬郴期间,于燕泉旁建春和堂居住,并作引春亭于泉上,为流觞曲水,每日邀朋游宴其间,过得还算逍遥自在。著有 《葆真居士集》。

根据《宋史》、《续资治通鉴》等的记载,借助网络百度,笔者经过整理考究,先后还有下面一些人,遭贬谪流放到过郴州:澄远,张存,王蒙正,童贯,张浚等。

从以上这些贬郴官员来看,有大腕级的宰相,有文学家军事家,有皇亲外戚,有宦官有僧官,有忠臣也有奸臣。当时,对地处偏远蛮荒的郴州这个小城来说,陆陆续续来了这么一些高级别的、不同背景的人,对郴州社会风气、政治生活、文化教化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应该是比较大、比较深远的。

附其它贬官情况

王佑之:咸平六年三月(1003),官桂州通判、太常博士,因丁母忧才逾月,连进五状,遭告发,削职配隶郴州。

澄远:僧人,官右街僧录(专管僧尼官员),天禧四年(1020),受预谋未遂政变影响,决杖黥配(脸上刺字)郴州。

张存:字诚之,冀州人。历任安肃军判官,著作郎,侍御史,知开封府。仁宗二年(1024),因失察及它事牵连,夺职徙郴安置 。

王蒙正:嘉州(四川省乐山)人,外戚,官蔡州、凤州等知州,真宗年间,因事贬郴。

唐介(1010—1069):字子方,江陵人,英州别驾,皇祐四年(1052),因论事失当,皇帝震怒,贬郴州酒税。

李玮:驸马都尉,娶兖国公主,累官建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师,熙宁三年( 1070 年),公主薨,贬郴州团练使。

陈师锡(1057~1125):字伯修,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神宗熙宁九年(1076)进士。哲宗元祐初,为秘书省校书郎,加秘阁校理,提点开封县镇。受党争影响,削籍安置郴州。

陈瓘:字莹中,南剑州(福建北)沙县人。少好读书,中甲科进士。官著作郎,迁右司员外郎兼权给事中。哲宗8年(1093),因与宰相不和,除名移郴州安置。

钟傅:字弱翁,饶州乐平(江西乐平)人,累官知州,龙图阁直学士,绍圣年间,因虚报战功等原因,贬郴州羁管。

张士良(1578~1664):字思源,号起南,漳州平和新安里菜埔村(今属云霄县)人,宦官,万历已未科(1619)进士,任皇帝御药,官至宁波知府,绍圣元年(1094),因事贬郴州安置。

陈衍:开封人,宦官,内侍给事殿庭,累官供备库使,领御药院、内东门司,真定路都监。绍圣二年(1095),坐罪监郴州酒税,与张士良同时期贬郴。

刘奉世:绍圣二年(1095),端明殿学士知成德军,知成都府。受新旧党争影响,贬郴州安置。

周常:字仲修,建州人,进士第。累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著《礼·檀弓义》,元符年间因坐罪,贬监郴州酒税。

  向宗回:字子发,郡王,开府仪同三司,累官相州观察使。崇宁初(1102),因他人告其隐私,削官爵流放郴州。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官转运使,因遭权臣谗言,大观年间,贬郴州安置。

曹辅:宣和元年(1119),官秘书省正字。因徽宗多次微服私访,曹辅上书极论之,触怒皇帝,贬郴州编管。

童贯(1054—1126):字道夫,开封人,北宋著名奸臣,领枢密院事,掌兵权二十年,权倾内外。钦宗即位,于靖康元年(1126)夏四月,贬谪安置郴州,后被处死。    

王德(?~1155年):字子华,通远军熟羊砦人。进武校尉,前军统领,屯天长,钦宗年间,因擅杀将领陈彦章,贬郴州编管。

张浚(1097—1164):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高宗建炎、绍兴间,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知枢密院事,川陕宣抚处置使,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宰相),都督诸路军马,为抗金派领袖。建炎三年(1129),在金兵步步紧逼,宋军溃败的过程中,张浚被责贬郴州安置。

李光(1078—1159):字泰发,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累官于高宗八年(1134),拜参知政事。因与秦桧不合,高宗25年(1151),贬迁郴州安置。

卢仲贤:时任淮西安抚使干办公事。出使金朝议和,因卢仲贤擅自许四州领地给金朝,遭贬谪除名,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枷带刑具,送郴州编管。  

陈源:孝宗十年春(1172)二月癸卯,官提举德寿宫,因罪贬郴州安置。

叶衡(1114—1175):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淳熙元年(1174),任户部尚书参知政事、权知枢密院事。后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力主抗金。淳熙三年(1176),汤邦彦挟恨上奏,言衡诽谤朝廷,贬谪郴州安置。

张荐:开封人,官文州刺史,淳熙三年(1176),受到其父张说牵连,贬郴州安置。

正是由于如此抬爱!造就了郴州大批经典佳篇。也为郴州送来了大批有识之士,进一步保持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图文/佚名/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