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制度在什么时候废除的(古代宰相与)

丞相制度在什么时候废除的(古代宰相与)(1)

通过历史书籍,或者是通过影视作品,都能知道一国之丞相的权力之大,往小里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往大了说甚至能压垮皇权,所以皇权和相权的关系一直处于比较暧昧的状态。

也许在某个朝代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让一个国家蓬勃发展;也许又在另一个朝代两者之间争得你死我活,让一个王朝分崩离析。

古语云:宰相肚里能撑船!那中国古代的“宰相”与“丞相”是一个概念吗?

丞相制度在什么时候废除的(古代宰相与)(2)

何谓宰相、何谓丞相

1,什么是宰相

首先,从字面意思来解析一下,“宰相”,是由“宰”和“相”两个字分别所赋予的含义组合而成,“宰”是指主宰、太宰,“相”是指辅佐君主的重臣,因此两字合在一起就是指一国之中主管行政方面的最高长官,在一个国家之中是享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地位。

其次,其实“宰”的最初是指奴隶主家中为他们掌管家族事务的总管,而奴隶制社会的国家本质是“家天下”,所以后来把辅助君主管理“家天下”的官员被称“宰”,这样看来,用的还很贴切。

丞相制度在什么时候废除的(古代宰相与)(3)

而在春秋时代,有“相”一职,例如春秋时代的著名政治人物管仲即担任相,管仲以相国之位辅助齐桓公让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因此在先秦时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把“宰”和“相”是分开来看的。

直到战国末期韩非子在《韩非子·显学》中说:“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从此处开始“宰相”被合在一起使用,主要是指权力和地位在国家中仅次于君主的一人或者几个人,只要类似拥有这样权力的国家重臣都会被代指是宰相。

丞相制度在什么时候废除的(古代宰相与)(4)

2,什么是丞相

丞相,乃中国封建王朝时期的一种官职名称,即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为百官之首,也是一种制度。

丞相制度的起源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秦武王在位时期在秦国的官职上做了调整,设立左丞相、右丞相,作为当时最高行政长官-相邦(秦国官职)的副手;

至此开始,秦国让相邦与丞相两个职位同时存在,直到秦国一统六国,丞相二字才被确立为最高行政长官的官职称谓,秦朝始皇帝嬴政确立丞相制度,目的为了方便自己管理一个先秦以来从未有过的统一大国。

所以设立这样一个百官首位的官职,好分担自己的工作压力,因此秦始皇直接赋予丞相一职仅次于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例如秦朝的政治人物-李斯就是丞相。从此以后,丞相制度一直延续至明朝的洪武年间。

丞相制度在什么时候废除的(古代宰相与)(5)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

按时间顺序来看,拥有宰相的权力但没有宰相或丞相之官称的职务,分别是商朝的“尹”和西周的太宰,例如商朝威名赫赫的伊尹,伊尹的本名叫伊挚,因为他把“尹”的权力发挥到极致,可以废立君主,所以后世称之为“伊尹”。

又例如西周的周公旦担任太宰辅助周天子以御天下,后来因为东周时期混乱局面,史称春秋战国时期,从而让太宰之位失去了“宰相”权威。

丞相制度在什么时候废除的(古代宰相与)(6)

发展至春秋时期,有宰相权力的职位又发生变更,例如春秋时代的齐国开始出现“相”一职,这个时候的“宰相”只代指担任“相”职的官员,包括历史上有名的晏殊、百里奚、孙叔敖等等都是担任“相”职;

而再到战国时期楚国“令尹”、齐秦燕赵等诸侯国的“相邦”或者“相国”,都可以称之为宰相;

特别是秦国秦武王让相邦和左右丞相同时存在,这三个职务也都可以称之为宰相;再到秦朝建立以后,一直到隋朝之前,宰相就独指“丞相”,包括后来有出现以“相国”二字指代丞相,以凸显丞相的崇高地位。

丞相制度在什么时候废除的(古代宰相与)(7)

发展到隋朝时期,因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丞相不再是单一的官职,而是三省的最高长官都为丞相,所谓三省,即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因此简单来讲,“宰相”只是人们口头上对于辅佐君主管理天下重臣的代指,而“丞相”是实实在在辅佐君主以御天下的一个官职,例如明朝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名为内阁首辅,实际上拥有很大一部分丞相之权,所以在民间也会被认为是“宰相”。

换而言之,丞相一定是可以称之为宰相,而宰相就不一定是丞相!

例如清朝的刘统勋、张廷玉、和珅、刘墉等,因为他们所行使的权力和所拥有的地位都可以被称之为宰相!

丞相制度在什么时候废除的(古代宰相与)(8)

丞相制度的发展历史

1,秦朝为什么会确立丞相制度

第一,是因为秦朝在东周的诸侯国时期有设立相邦和丞相职务的经验,因此秦国统治阶层明白这个官职对国家的作用,所以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通过精简官职岗位,只设立“丞相”一职。

第二,秦始皇统一天下,让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时期,且是自古以来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因此面临的治国局面是前所未有的,所以需要一位副手辅助自己统御天下。

第三,社会意识形态下的产物。丞相是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雏形养成阶段,在封建社会彻底成形之后,所诞生的封建社会制度的产物。

丞相制度在什么时候废除的(古代宰相与)(9)

2,丞相制度的整个发展过程

秦朝的官员制度是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之首即丞相,虽然丞相是占据首位,作为百官之首,但是也只是拥有国家行政方面的权力,而军事统帅之权和监察大权由太尉和御史大夫掌握。

秦朝的丞相号称拥有最高决策权,实际上是需要得到秦始皇的首肯,即最终的裁决必须让皇帝自己做!所以秦超主要是互相牵制,从而保证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汉朝时期的丞相之权力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可以说相权与皇权在并驾齐驱,丞相的相府成为当时汉朝中央朝廷的另一个小中央。

丞相专门设立“十三朝”作为自己的秘书,通过相府把全国的政务都集中在自己的手中。

丞相制度在什么时候废除的(古代宰相与)(10)

此外还拥有赏罚、任命官员的权力,甚至还参与一些军事行动,导致汉朝初期的丞相之权严重威胁到皇权。因此汉武帝在位期间在用人方面以扶持布衣出身的官员为丞相,让汉朝建国初期以功勋重臣为丞相的局面被打破;

同时汉武帝又设立内朝官,例如大司马、侍中、左右曹等六种加官作为分散丞相权力的存在。

东汉初年,在朝廷中央又设立尚书台,尚书令为最高长官,这个机构等级和官员的官阶很低,全在皇帝的掌控之中,但是拥有部分宰相的权力,相当于一个位卑权重的分权机构,进一步分散丞相的权力。

丞相制度在什么时候废除的(古代宰相与)(11)

而到了东汉末年,董卓和曹操的权臣乱象,让丞相之权力又一次短暂的与皇权并驾齐驱。

曹魏文帝对中央和地方官制进行了一番改革,在中央设中书监、令,再分尚书之权,其实就是在一次分丞相之权,这是严重分裂丞相大权的三省六部制开始迸发萌芽。

至南北朝的梁武帝时,中央的中枢权力机构大致由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组成。其趋势就是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完全分散,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

等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萌芽已然开花结果,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分别掌握执行权、审议权、决策权,然后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把秦汉时期的丞相权位给彻底分散了。

丞相制度在什么时候废除的(古代宰相与)(12)

宋朝又在此基础上发生变化,取消宰相之权由三省长官掌握,而是另设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再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各不互属,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

元朝更加直接,只留下中书省,中书令为最高长官,但是不授予臣子,而是由皇太子兼任,在中书令之下设左右丞相,这一刻又让丞相之名再次回到官方,但是依然还设立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为副相,依然削弱着相权。

最后丞相制度在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之下给废除,把权力基本上转给六部,只是明朝后来形成内阁,分首辅、次辅、群辅,其实就是行使丞相之权,只是没有丞相之名。

丞相制度在什么时候废除的(古代宰相与)(13)

3,丞相制度为什么会被废除

第一,皇权统治者为了巩固皇权,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不允许有另一个人与自己平起平坐。

第二,在封建社会制度之下,皇帝一言堂要好过两虎相争让百姓遭殃的局面,一个人做决定顶多就是错了,而两个人因为决策而闹得天翻地覆,最后的结果是不堪设想。

第三,朱元璋的做事风格是决不允许有人有一丝凌驾于他自己之上的可能,所以胡惟庸既是该死也是丞相制度的命运使然。

丞相制度在什么时候废除的(古代宰相与)(14)

综上所述,“宰相”和“丞相”从权力和地位上存在相同性甚至可以说是一样的。

但是从官员制度的角度来看,宰相从未真正被设立为官职,只是人们对一国之丞相的代称,也是人们对一个王朝中央拥有丞相权力之人的代称,所以丞相一定是宰相,而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