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龙精虎猛(一小国给朱棣献上麒麟)

公元1415年农历十一月,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的奉天门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来者是麻林国(位于今非洲坦桑尼亚)的贡使。大明之所以对此次朝贡异常重视,并不是因为麻林国远隔万里,而是因为麻林国的贡物,那是一只非比寻常的麒麟。

朱棣龙精虎猛(一小国给朱棣献上麒麟)(1)

麒麟与龙、凤、龟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灵兽,它的出现不仅代表祥瑞,还是长治久安、太平盛世的标志。问题是,麒麟只是传说中的神兽,这个世界并没有真正的麒麟,那么麻林国贡献的到底是什么动物呢?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可见,我国古代对麒麟的定义有三大特点:鹿身、牛尾、一角。

早在1412年,榜葛剌国(今天的孟加拉国)就向大明进贡了一只“麒麟”,马欢在《瀛涯胜览》一书中对榜葛剌国的麒麟进行了描述:“前二足高九尺余,后两足高约六尺,头抬颈长一丈六尺,首昂后低,人莫能骑。头上有两肉角,在耳边。牛尾鹿身,食粟、豆、面饼。”

马欢所说的“麒麟”有这几个特点:长脖子、双角、牛尾、鹿身。这分明就是长颈鹿。当年宫廷画师给“麒麟”作的画像现在还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李李,通过此画,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那就是一只长颈鹿。

长颈鹿有两只角,而古代传说中的麒麟只有一只角,况且,传说中的麒麟也没有那么长的脖子。一般人都应该看出,长颈鹿虽与麒麟有相似之处,但并不是麒麟。

然而朝中的大臣没人敢说是假的,一出皇帝新衣的戏剧就这样上演了。大臣沈度在《瑞应麒麟颂》的序文中这样写道:“麒麟出榜葛剌国,表进于朝,臣民聚欢,欣喜倍万。臣闻圣人有至仁之德,通乎幽明,则麒麟出......”

朱棣龙精虎猛(一小国给朱棣献上麒麟)(2)

大臣夏元吉则在《麒麟赋》的序文中写道:“今年秋,麻林国复以麒麟来献,其形色与古之传记所载及前所献者无异。臣闻麒麟,瑞物也,中国圣人则至。”

在南京奉天门的欢迎仪式上,这出戏剧达到了高潮,文物群臣一起向皇帝称贺道:“陛下圣德广大,被及远夷,故致此嘉瑞。”明成祖倒也很谦虚:“岂朕德所致,此皆皇考深仁厚泽所被及,亦卿等赞辅,故远人毕来。继今,宜益尽心秉德,进贤达能,辅朕为理,远人来归,未足恃也。”

朱棣龙精虎猛(一小国给朱棣献上麒麟)(3)

不说实话是因为大家都清楚所谓的麒麟正是皇帝希望出现的。明成祖说不定在心里也清楚那不是一只麒麟,但政治上需要,他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毕竟他不惜巨资组建郑和船队远下西洋是需要回报的。

由郑和下西洋引起的万国来朝,虽也盛大,但还不够直观,简单地说,明成祖需要一个高度浓缩郑和下西洋成果的直观标志。而由具有神秘色彩的麒麟来充当这个标志再合适不过了。毕竟如果没有郑和的航海活动,麒麟是不可能出现在中国的,榜葛剌国的贡使是在郑和的引领下前来贡献的,麻林国也是因郑和的到访前来朝贡的。

朱棣龙精虎猛(一小国给朱棣献上麒麟)(4)

麒麟在政治上的意义非常重大:对内,它是太平盛世的标志;对外,正如群臣拍马屁说的那样,是圣德被及远夷的体现。这正是古代帝王苦苦追求的境界,即一统华夷,将朝贡体系推广到整个天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