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华vincizhang(开国少将张清华回忆)

1948年11月14日,毛泽东通过新华社向全国发表了一篇社论文章,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文章当中,毛泽东面对全世界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预测”: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只需一年时间,我军便可以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

这份预测刚刚出世的时候,引起了无数人的惊异,彼时的解放军虽然接连取得了几场大胜,在东北与华北站稳了脚跟,但是其所占面积尚且不足全国四分之一,纸面上的军事力量、武器装备也远不及国民党,此时就来谈胜利是不是言之尚早?

作为后来者我们都知道,毛主席的这一预言,精准的成功了。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甚至还要早于预计时间一个半月。

而这也让我们不由得好奇,毛泽东的这一预言究竟是怎么得出来的?

张清华vincizhang(开国少将张清华回忆)(1)

1.毛主席的惊人预测,看透国民党军队的实质

在新华社所发布的社论里,毛泽东详细的阐述了自己得出结论的理由。

目前,国内的军事形势已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共双方的实力也发生了彻底的逆转。

解放战争刚刚开始之时,国民党尚且拥有四百三十万的庞大军队,但是到了现在国民党军队在战争的第二年底,即1948年的六月左右,国民党军队的总数却锐减六十五万人,只剩下了三百六十五万人。

虽然看似减损不多,但实际上,通过解放军的战场数据却可以发现,从解放战争打响的两年时间里看,我军已经先后歼灭、俘虏国民党军队二百六十四万人,再加上国民党自身有四十一万人的部队被打散或者直接逃亡。

综上所述,国民党在这两年时间里实际上损失的人数为三百零九万人。

之所以纸面减损较少,理由也很简单,那就是蒋介石在南方仍旧疯狂的抓壮丁,以此扩军。

国民党抓壮丁的速度不可谓不恐怖,仅仅两年的时间,蒋介石又立马补充了二百四十四万人,这些绝大多数尚未经过训练便直接补充到一线作战部队,在这样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之下,硬生生使得三百万的损失最终,纸面亏损只有六十五万人。

张清华vincizhang(开国少将张清华回忆)(2)

然而,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国民党军队经过这么一折腾,其本就平庸的作战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稀释,有着相当大的水分。

部队的充水,直接体现在了全国各战场的结果之上,在1948年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解放军就已经歼灭了国民党的正规军八十三个师,占国民党全军二百八十五个师的三分之一。

如此巨大的趋势之下,蒋介石是补充不过来,也没办法进行补充的。

与国民党军队的逐渐衰落不同,在这些年的时间里,解放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1946年,解放战争刚刚打响之时,我军尚且只有一百二十万人,但是截止毛泽东发稿之时,我军已然成为一支三百余万人的庞大部队,且斗志高昂。

张清华vincizhang(开国少将张清华回忆)(3)

虽然国民党军队仍然在数量上占有的优势,但是,国民党军队素质低下、质量极差,人数上优势已经不足以影响战局发展了,它弥补不了在质量上的巨大亏空。

解放战争刚刚打响之时,毛泽东尚且认为需要五年的时间来解放全国,也就是到1951年建国,然而,从目前的局势上来看,只需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便足以彻底打倒蒋介石。

诚然,解放并不是一场迅速的过程,即便是蒋介石政府倒台以后,南方国民党势力深厚的地区仍旧会存在着无数的散兵、土匪,因此毛泽东还强调到:“在全国一切地方消灭反动势力,完成人民解放,则尚需较多的时间。”

而这也对应了我军击败蒋介石以后的“三年剿匪”。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毛泽东的这次预言,不单单预测了准确时间,甚至就连解放后的情况都清晰的预测。

张清华vincizhang(开国少将张清华回忆)(4)

2.张清华眼中的毛泽东:作战室中一丝不苟

毛主席如此精准的预测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多年以后,曾经的军委作战室副主任的张清华对于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

毛主席对数据极其重视,中央设置在西柏坡的时候,整个中共中央大院仅有一排低矮的土坯房,唯一的土砖房就是解放军总部兼军委作战室,里面摆着分别代表作战科、情报科、资料科的三张桌子。

条件简陋、空间逼仄,还要面临国民党飞机时不时的空袭,哪怕什么都不干,光是在这里待着,就是生理上的一种挑战。

但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之下,毛主席依然日复一日的进行着工作,在他的安排和指导之下,作战室的工作效率十分之高,无论敌我两军的编制、兵力还是战场态势,双方损失都能够掌握得一清二楚,作战室的速度和准确率都是极其之高。

张清华vincizhang(开国少将张清华回忆)(5)

当时中央军委用的地图大都还是从战场上缴获的敌军地图,从前线缴获再到送往后方指挥部,通常情况下,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基本上也早就“过时”了。

为了赶上战局变化,作战室的同志们还会连夜进行“再加工”,用电光纸剪成三角形,粘在大头针上代表双方兵力,用红蓝铅笔钩绘两军阵线。

有时候红蓝铅笔都没有,那就干脆用红蓝毛线,无论条件再怎么艰苦,我军作战室永远有着最新的情报,了解战场的一草一木。

解放战争时期,张清华几乎每天都能见到大量的汇报战况或呈送作战图表和有关资料送往毛、周、朱三人手中,对于资料上的每一个数字,他们都会细心琢磨,适时制定和调整我军的战略方针。

张清华vincizhang(开国少将张清华回忆)(6)

在军委会议上,毛主席还会与同志们反复讨论作战细节,从每个战役的作战地域、主要突击方向、兵力部署、开始时间、战役进行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变化、战役协同、有关保障等都会做出一整套的备案。

毛主席之所以能够料事如神,并不是因为他会什么“神机妙算”,理由也很简单,那就是通过大量的计算和数据分析,下苦功夫。

毛主席对于数据极度敏感,尤其善于分析思考这些数据背后的原因,这一习惯贯彻了他的一生。

在数据分析上,蒋介石只会做最简单的“加减法”,部队打没了就再招,招不来就靠抓,等到抓无可抓,那就到了绝路,与蒋介石相比,毛泽东则更擅长于“乘除法”,他十分重视总结作战经验:怎样能够使得战场效率更高一些?怎样能够使得伤亡数字更小一些?

毛主席及其重视前线指战员的意见以及中央办公室的集体智慧,重视每一个同志的发言意见,集思广益。

反思以往的不足,吸取成功的经验,每次进步一小点,但是日积月累,将会形成一股庞大的合力,推动我军战斗力的提升。

张清华vincizhang(开国少将张清华回忆)(7)

在解放战争当中,毛主席发给各野战军的电报中,很多问题是总结了我军在各战场的作战经验而提出的。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就是毛主席在1947年12月,在米脂县杨家沟村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所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总结了各野战军一年半的作战经验逐步提炼形成的。

“那时候周副主席、朱总司令天天往毛主席屋里跑,再大的事情,三个人一碰头,就下了决心。”

张清华vincizhang(开国少将张清华回忆)(8)

为了能够提高效率,毛泽东的卧房连着办公室,身边有两部立式军用电话和两个土造的电铃,以便随时了解最新情况,下达指令。

在战争紧急的时候,电报甚至来不及停歇,从毛泽东起草,到机要室登记,通讯员发出,三环相扣,周恩来曾经幽默地说:“我们这个司令部一不发枪,二不发人,就是天天发电报。”

在整个战争过程当中,毛主席就扮演着我军的“大脑”。

张清华vincizhang(开国少将张清华回忆)(9)

3.胜利的秘诀:解放军自上而下的战略执行力

除了自己会下苦功夫以外,毛主席对前方战役指挥员也有着同样严格的要求。

每次作战之前,他一方面会与指战员进行沟通,分析传达对中央军委战略意图,一方面也会给予指战员最大的指挥权。

张清华vincizhang(开国少将张清华回忆)(10)

诚然,战场情况复杂万分,不是所有时候中央制定的计划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的,甚至有时候,指战员的看法会与中央军委截然相反。

例如在辽沈战役的战场之上,毛主席与林彪就产生了分歧,当时按照中央军委的看法,应当首先夺取锦州,只有堵住了这个前往东北的大门口,才能够切断国民党军队南北的联系,实现关门打狗,最终全歼东北的国民党军队。

这个方案经过中央军委办公室的反复推演以后,得到了统一认同,最后传达给了前线指挥官林彪。

张清华vincizhang(开国少将张清华回忆)(11)

然而,当得到这个命令以后,林彪陷入了深深的犹豫之中,要知道,此时的国民党军队在锦州一带扎下了重军,如果开打,那么周围的国民党军队将会迅速投入进行支援,我军很有可能陷入敌人的反包围之中,因此,在内心里,他更加倾向于先打沈阳,再打锦州。

沈阳是当时东北的核心,东北又是全国工业的核心,拿下这里自然算得上是“大功”,然而,当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毛主席十分生气,反复致电林彪遵循战略意图,绝不能够含糊。

毛主席反复强调:拿下沈阳,顶多是拿下一座城,且随时可能再次易手,但如果拿下锦州,则是拿下整个东三省。

因此,在之后的日子里主席反复对林彪进行批评,用词颇为严厉,让他放心大胆的去打。

摆在林彪面前的情况十分复杂:打赢了,光复东三省,打输了,赔光家底。

如果说是战略分歧,这也不尽然,主要还是对于敌我实力分析上产生了分歧,毛主席认定,国民党军队只是一团凑起来的杂兵,在突然发起进攻之下,他们很难做出有效应对,但林彪认为双方兵力悬殊,真要打,还是要担大风险的。

锦州问题一连拖了几个月,最终,林彪选择了认同毛主席的看法,先打锦州,

张清华vincizhang(开国少将张清华回忆)(12)

锦州战役打响之前,中央与东北野战军之间往返了20多封电报,最后以毛泽东“甚好,甚慰”的电文收尾,双方终于达成了统一意见。

果不其然,锦州一举拿下,我军在战略上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不得不说,毛主席的战略分析能力真乃奇才,即便是隔着千山万水,仍然能够对全军进行部统一部署。

与此同时,国民党方面也在锦州问题上陷入了纠结之中,蒋介石与卫立煌持着不同的意见各不相让,国民党官员专机频繁起降于沈阳和南京,也在锦州问题反复讨论,然而,在种种明争暗斗之下,国民党直至战争开始,国民党方面也没能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决策,最终走向失败,也成为了必然。

1975年,原国民党十二兵团司令黄维被特赦后,走出战犯管理所,第一件事就是到当年的西柏坡看一看,这么多年来,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之中,毛泽东究竟是怎么做到料事如神的?

然而,当他来到西柏坡的革命旧址之前,不由得为之所惊叹,他怎么也想不到,当年中共中央就是在这样一所破旧的小土房里指挥千军万马的。

虽然房间逼仄,光线昏暗,但是当年的文件资料却整整齐齐,没有任何损毁……

看到眼前的一幕,黄维由衷为之折服:“国民党当败,蒋介石当败啊!”

毛主席善于创造性地组织各作战兵团之间的战略战役协同。每个重要的战役都离不开战略战役协同,毛主席在组织各战役兵团的协同中,体现了高度的创造性。

张清华vincizhang(开国少将张清华回忆)(13)

参考资料:
  1. 《在毛泽东身边》.刘长明. 人民出版社.

2.《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征程:一纸吓退十万兵(图)》.北京日报.

3.《1948年11月14日 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毛泽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