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

“称尔戈,立而矛,予其誓。”

---《尚书.牧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诗经.秦风·无衣》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 京口北固亭怀古

从上述辞句中不难看出,戈、戟做为一种长柄兵器,曾在古代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可以说它在古兵谱中的位置,一点也不次于刀枪斧钺。

考古发现表明,戈至迟在新时期中晚就已经出现了,例如下面这件安徽凌家滩出土的石戈,就是最好的物证。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1)

经测定,此戈至少有五千三百年历史,足可谓中华第一戈。

此戈色青泛黄长援短内,制作精良保存完好,对探索研究夏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九七四年,在湖北黄陂盘龙城李家嘴发现的一座早商墓中,出土了一件震动学界的大玉戈。此戈通长93公分,最宽处达13.5公分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2)

显而易见,这么大的戈是不可能做为武器使用的,所以它无疑是件代表权力与身份的仪仗器。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入商以后,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提高,各种可用于实战的青铜戈相继出现,如下面这件人首纹直内戈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3)

此戈通长26.1公分,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下面这件学称銎内戈,通长23.8公分,现藏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4)

下面这件同样属于仪仗器,全称青铜嵌松石玉援戈,通长27.8公分。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5)

这件亦出自妇好墓,全称青铜嵌松石饕餮纹曲内戈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6)

关于早期直内戈的安装与使用,可参考下面这件稀世珍宝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7)

此器全称---嵌松石龙纹铜柲玉戈,通长35.4公分。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有意思的是,戈不但被古人当做兵器、仪器使用,还可以铸铭作为庙器,如下面这套---鸟形内铭文戈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8)

此三戈形制、纹饰相同,援部均铸铭文,分别为22字、24字和19字,分记祖、父、兄各世庙号,对研究商代宗法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其长度分别为27.5公分,27.6公分和26.1公分,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出土实物告诉我们,戟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9)

此器学称---青铜勾戟,通长27.4公分,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虽说周承商制,可进入西周以后,随着历史车轮越转越快,此后八百年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了一个兵器高速发展期。

下面这件为西周早期器,学称---青铜人头銎戟,通长25.2公分,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10)

这件学称---“太保冓”戈,西周早期器,通长23.8公分,现藏洛阳博物馆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11)

不难看出,它比此前的直内戈多出了便于固定的胡与穿,使戈的实用价值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介绍一下戈的各部位名称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12)

下面这件为国家博物馆藏品,一看就知道是件杀人利器。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13)

与前代一样,西周贵族也用玉琢制仪仗戈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14)

此戈玉质青黄,且在援、内交接处嵌一青铜虎首,显得十分别致。通长23.5公分,现藏邢台市文物管理处。

下面这件叫“小臣”玉戈,1991年出土于M2012虢季夫人墓中。通长28.4厘米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15)

此戈为碧玉,玉质较好,制作亦较为精细。内前端竖刻铭文一行三字“小臣”,笔画粗浅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16)

该戈是虢国墓地出土的唯一一件带文字的玉戈,故弥足珍贵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件巨牛的大名品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件巨牛的大名品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17)

此戈学称---人首神兽纹玉戈,通长36.2公分,1993年出土于山西曲沃晋侯墓地。

此戈玉质呈黄褐色,长援起脊内有一穿。戈内双面雕有相同的人首神兽图纹。神兽以尾撑地呈踞坐状。臣字目,大耳,圆鼻下有一獠牙,下颌长髯至足,其一臂屈曲以手捋髯。琢制技法以双勾为主,并辅以极细的阴刻线。神兽发丝极为细密,每毫米并列五至六条阴线,实在是一件极其罕见的玉兵精品。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18)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19)

镂空三角形銎戈,通长17.9公分,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20)

此戈呈等腰三角形,中部镂空两边起棱,阑设两节状銎管,属于首次发现的晚周兵器品种。现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楚公”戈,西周晚期,通长21.3公分,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21)

此戈援呈三角形,长方形内末端有铭文五字,顺读为“楚公冡秉戈”。“楚公冡”铭亦见于同期铜钟,所以“冢”当为人名,而“秉”犹用。另外,此戈形制与东周时期的巴蜀戈相似,两者之间当有渊源。就制作而论,此戈因装饰独特且有铭文,所以是件不可多得的兵器精品。

卷云纹玉戈,春秋晚期,通长23.8公分,河南省桐柏县春秋墓地出土,现藏河南省南阳市考古研究所。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22)

凤纹内管銎戈 (私人藏品)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23)

虎搏鹰戈 春秋晚期 通长20.3公分 一九八八年出土于山西省太原金胜村 现藏山西省博物院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24)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25)

行内有句口头禅,叫做“东西会说话”。对于这种精品,应该说任何评述都是多余的。

下这面这件玉戈出自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当为秦景公生前所用仪仗器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26)

此戈通长13.6公分,玉质润泽制作精良,现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曾侯乙”多果戟 战国早期 上件通长29.9公分,中件18.7公分,下件17.2公分,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27)

三戈出土时同装于一根竹柲,故定名多果戟。此三戈制作精良,援及胡部均有“曾侯乙之用戟”鸟篆错金铭文,显系曾侯乙专用兵器,而且三戈联装不带戟刺者极为少见,所以意义非凡。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带刺多果戟 战国早期 戟刺长15.3公分 戈最长者18.3公分 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28)

此戟联装于一根秧木柲,柲断面呈椭圆形,末端装角质鐏,全长达3.4米。这种戟为首次发现,观形制当为车战兵器,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圆斑纹三角形戈 战国 通长27公分 一九九三年出上于四川彭县致和乡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29)

不难看出,此戈形制与上述的楚公戈相类,所不同的是楚公戈黑斑银底,而此戈正好相反。现藏四川省彭县博物馆。

业内习惯称这种装饰工艺为烙银,除了圆形斑纹,亦可形成虎斑、云气纹等,例如下面这件私人藏品。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30)

此戈通长19公分,铸造精良装饰华丽,显系当年贵族所用兵器。

兽面纹三角形戈 战国 通长29.2公分 一九八零年出土于四川省新都马家乡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31)

此戈形体宽大亦作银斑,右侧近刃处阴刻着一种特殊符号,整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力。现藏四川省博物馆。

下面这件是国家博物馆藏品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32)

下面这件涡纹戈亦有楚风 全长29公分 私人藏品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33)

下面这件出土于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全长26.7公分,戈内部刻名十五字:“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詟,丞义,工窎。”此戈出土时装在长1.9米的木柄上,已残损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34)

此戈制造精良,出土时身泛青光,既为秦相吕不韦督造,又有工官、工师、工匠之名,为研究秦兵制造提供了重要物证。国定一级文物,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坑博物馆。

金龠金鐏戈 西汉 全长22.5公分 出土于山东省淄博窝托村齐王墓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35)

此戈长胡三穿,形制优美华贵,金龠顶端为回首卧鸟,其羽冠、短尾形似鸳鸯。金鐏上部呈筒形,有扉棱四道,下段饰云纹,至底收为蹄足。

史料显示,至汉随着车战模式的终结,戈已很少用于实战了,故此戈理当为西汉诸侯王仪仗器。现藏淄博博物馆。

单手持剑戈 西汉 通长26.4公分 一九九二年出土于云南江山李家山

上古神兵方天画戟(上古神兵之戈与戟)(36)

此戈器表镀锡,造形十分奇特,为单手反握剑柄,臂中空作銎以纳秘杆,可谓匠心独运。现藏云南江川县文管所。

欢迎大家关注“收藏门”微信公众平台:sc-men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