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

■■宋宗祧文/ 王建淞 凯旋 秦松录摄影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1)

《诗经·大雅·嵩高》赞嵩山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嵩山地区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创制八卦之地(指嵩山北麓的河洛汇流一带),还是炎黄祖庭,三代(夏商周)之都,古老而蕴奥秘……

在距今约5000年之前,黄帝诞生在轩辕丘,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在嵩山喷薄而出。数百年过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国——夏朝耸立在嵩山之巅,有了城市、大型礼仪性建筑、青铜器、文字等文明要素,逐渐形成了以嵩山和黄河“牵手”的中原文明,此后他一枝独秀,领袖万方,成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主导、核心地区。

由此,黄河被中华儿女称为母亲河,嵩山也理所当然地应被称为父亲山。可是,随着年代的久远,他们音容笑貌已有些模糊了……

其实,古人赋予嵩山的名称就蕴含着父亲山的秘密。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2)

嵩山,夏禹及其前称嵩高、崇高,商汤时称崇高,西周时称岳山。《郑州古今史要》中有这样一段话:“鲧是尧舜时居住在嵩高山(又叫崇高山,今嵩山)下的夏部落首领,故又称崇伯鲧。”这说明,尧舜时嵩山已称“崇高”。《国语·周语》也说:“昔夏之兴也,降融于崇山。”意为夏朝兴起于崇(嵩)山。为什么夏商先民要把嵩山称为“嵩高山”和“崇高山”呢?

“嵩”字的结构反映了先人的男性生殖崇拜和对嵩山的崇拜,在甲骨文中写作“”。据《唐汉解字·汉字与日月天地》的解释:“甲骨文的‘嵩’字与‘京’字同源,在京的左上方添加一个表示精液高抛的图形。金文和小篆在演变的过程中将此形上部逐渐讹化为‘山’字,下部则承接了甲骨文第二款的‘高’字。‘高’原本指男性生殖器的勃起和精液的高耸。这里‘山,高’会意,表示高耸和挺拔的山峰。”

“‘嵩’字的本义是精液的高耸,但此义久已湮失,只在后期的‘耸、’等字中保留了它的语音。”

同样,在《唐汉解字·汉字与两性文化》中,他又一次说到“‘嵩’字的本意是精液的高耸”。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3)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4)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5)

关于“崇”字,唐汉说:“这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小篆的‘崇’字从山从宗。‘宗’的本义为祖庙,引申后又指直系男性祖先,即祖宗之义。这里‘山、宗’会意,表示山系或群山中那座最高大、最秀美的主峰。《说文解字》释为‘崇,嵬高也。’即最古老、最高大之山。”这里唐汉尽管触到了“最古老、最高大”的嵩山“一角”,解释基本正确,但“意犹未尽”。必须补充的是,在古代,把“崇”字单独作为一座山的名字是有很深的寓意的。它表示尧舜时代的人们,甚至是黄帝时代的人们已经认为,嵩山是祖宗之山。另外,上下结构的古“崇”字还可以把“山”字和“宗”字颠倒过来,写成“宗”上“山”下。按照著名历史学家许顺湛的解释,乃表示把宗庙建在山上,同样是“祖宗之山”或“宗庙之山”的意思。返回去再看看唐汉对“嵩”字的引申义,好像也不仅仅是“表示高耸和挺拔的山峰”。“嵩”字不是多义字,至今仍然特指、专指嵩山。从古至今还很少见谁形容嵩山以外的山峰因为高大挺拔而称之为“很嵩”。俗话说: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嵩山不是以山峰的高耸和挺拔作为自己独有的特点而与其他名山有所区别。由此也可以看出,称嵩山为“嵩”,绝非单因其峭拔,关键还是因为先人对他赋予了男根的崇拜信仰。所以,“嵩”字是嵩山专有的,与人的主观情愫密不可分的,颇具宗教色彩、宗教意义的,仅仅与嵩山对应的名词。“他”不像泰山的“泰”和华山的“华”,有如“泰然处之”、“雍容华贵”这样的社会生活层面的多种意思。因为“嵩”字的“指男性生殖器的勃起和精液的高耸”的本意,随着文明发展过程中对性的由开放到逐渐忌讳而慢慢湮失了,因此,他这座高山也就“孤傲”地茕茕孓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不过,只要我们把“嵩高山”和“崇高山”、“岳山”结合在一起看,就会看得更清楚。他就是要告诉人们:嵩山是我们夏人的文明之根,文化之根,我们世世代代都要记住我们神圣的父亲山。

《唐汉解字》中关于“嵩”字的释义

嵩山及其周围古文化遗址众多也是嵩山在古代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印证。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6)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7)

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他的意思是说,国家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这时候,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分配不平等,有了阶级分化和阶级压迫,从而产生了维持阶级关系、解决阶级矛盾的政权——国家。在我国,从黄帝开始至夏王朝的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型的时期,大约为距今5000~40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为国家形成并逐步臻于完善的时期。而在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乃至其后的夏商周三代文化遗存,也大都密集在嵩山地区。狭义的嵩山文化圈包括东至开封、西至洛阳、南到平顶山、北到豫晋冀交界处的直径约200公里的范围。广义的嵩山文化圈甚至还可以包括陕西东中部和山西、河北南部地区,豫鲁交界处和豫南地区。远的不说,仅其200公里的范围内著名的古文化遗址就有:距今约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遗址,距今约8000~2000年的平顶山蒲城店含新石器时代以及夏、商、周、汉时代遗址,距今约5000多年的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郑州大河村遗址,距今约5300~4800年的郑州西山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距今约5000~3600年的偃师二里头遗址,距今约4000年的夏都阳城遗址,距今约4000年的新密新寨夏启都城遗址,距今约3600年的郑州商城遗址,距今约3600年的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也就是说,中华文明5000年的悠久历史,从轩辕黄帝开始的三皇五帝到其下的2000年间,中华文明的中心基本没有离开过嵩山地区。

嵩山古老的地质历史也说明他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独特的肇始作用。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8)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9)

嵩山地质之古老,堪称全国诸山之祖。地球的历史有46亿年,人类的历史只有300万年,而嵩山已经有了36亿年以上的历史,在他的身上完全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地质演变的轨迹。嵩山的基底岩石形成于地球发育的早期阶段,它们可能是那时候大量火山、岩浆活动的产物。在距今36亿至25亿年间,海底基性岩浆喷发和酸性岩浆交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嵩山的基层岩石,并部分出露为我国最古老的岩相——“登封群”的“登封朵岩”;在距今23亿年前,嵩山地壳发生了一次剧烈运动——嵩阳运动。当整个世界还处于沧海横流时,嵩山首次在中国的群山之前横空出世,巍然耸立在茫茫大海上,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初见端倪;之后,嵩山地质由太古宙向元古宙过渡,大约经历了10亿年的群底层的沉淀。而在距今18亿年前后,嵩山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剧烈的运动——中岳运动,巨大厚重的石英砂岩慢慢隆起,褶皱成山,其后地壳又被慢慢夷平、下降,开始是沉积粗大颗粒的砾岩,以后是砂岩、泥岩,一直到含钙镁的石灰岩,再次被海水淹没;一直到距今五六亿年的时候,发生了“少林运动”,才结束了地质史上的元古代,进入古生代。这次运动的证据就在少林寺南面的山坡上。少林寺的位置正代表着地质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寺的前面是元古代地层,寺的后面是古生代的寒武纪地层。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10)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11)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12)

5.7亿年前,当嵩山经历最后一次地质运动“定格”为现在的雄姿时,喜玛拉雅山和整个秦岭都还在海底沉睡。如今在不到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清晰地保存着上述三次构造运动的遗迹。而在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则连续完整地出露着太古宙、远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嵩山的地质构造以其岩龄古老、类型齐全、构造复杂、出露良好、不整合接触面清晰、变质变形遗迹多姿多彩而闻名中外,所以,像嵩山这样绝无仅有的与地球共同成长的地质现象,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他们把五个时期的地质变化在嵩山表露齐全的现象,称之为地质学上、世界上罕见的“五代同堂”。我国地质科学院第五任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专家组惟一的中国专家赵逊对嵩山如此评价:“嵩山与美国的黄石公园、加拿大的苏必利尔湖、俄国的卡拉半岛等相比,科学价值在其之上。”

由于嵩山古老的起源、复杂的地质运动和丰富的地质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作为“世界自然保护重点”,2004年7月正式获批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嵩山由此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天然地质自然历史博物馆。

可再看看其它的名山吧,比如黄山,不过2~4亿年的地质年龄,而黄山之名也是由唐玄宗起的,至今不过1200多年。有人说,汉朝时已经有文献称黟山为黄山,充其量也不过2200年。可嵩山的名字,没有人能知道始于什么年代,最晚也在原始社会中后期。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13)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14)

有趣的是,北宋学者邵雍和清初四川籍学者唐甄对于嵩山悠久的地质历史的论述竟与现代科学结论暗合。邵雍在《观少林》诗中说:“天地始融结,此中已高极。群峰相拥幢,巨石罗箭戟……”唐甄在《潜书》中说:“嵩岳之山,立乎天地之始,并乎天地之终,处于六合之中以为之位,连乎四极之下以为之根,斯亦不移之至矣。”不是吗,一句“天地始融结,此中已高极”,一句“立乎天地之始,并乎天地之终”就道出了嵩山无可比拟的古老,邵雍、唐甄可谓神矣!可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比不了把嵩山叫做“崇高山”的古人之神奇,一个“崇”字,不是既可以解释成“祖宗之山”,也可以解释成“山之祖宗”的吗?

其实,人类进化的过程始终和山岳联系在一起。最早是石器时代,随后是青铜时代,继而是铁器时代。这三个所谓的时代,都是由石头——即山岳托起来的。在石器时代,人类走出了蛮荒,但远未进入文明;而铁器时代是人类文明程度大为进步的时代。只有在青铜时代人类才算真正开启了文明社会的大门。因此,青铜器的出现被许多专家看作人类步入文明的标志之一。1977年在登封王城岗(即禹都阳城)出土了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青铜礼器残片。这片青铜残片不仅是中国步入青铜时代的标志,也是中国文明起源于嵩山的证据,更是父亲山手里握的“铜证”。不仅如此,在城内出土的距今4000年左右的黑陶片上,发现有烧造前刻画在陶胎上的原始的“”(共)字。这是一个会意字,颇类甲骨文,像两只手有所执持,这已是区别于大汶口陶器(距今约4500年)和西安半坡彩陶(距今约6000年)上的刻画符号的真真正正的文字。可以说,一个“共”字,一字千钧,它的意义太重大了,它不仅说明在商代以前确已有了文字,而且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是在嵩山地区首先进入文明的。直到如今,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除了嵩山地区,没有第二个地方的早期考古发现如此全面地获取到人类社会步入文明的全部要素。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15)

自1995年筹备、1996年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以来,重点工程基本上都围绕着嵩山展开,使中华文明的源头方向越来越清楚。随后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选取了河南省的灵宝西坡遗址、登封王城岗城址、新密新砦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大师姑遗址和山西省的襄汾陶寺遗址等中原6处大型聚落遗址作为主要参照点。其中四处都在嵩山山麓及山脚下,另两处也都在嵩山文化圈内。它清楚地表明,嵩山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龙头”地位已经不容置疑。

历代对嵩山的崇拜,说明嵩山的古老和伟大。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16)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17)

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说:“崇山矗矗。”现在我们常用的“崇高”一词,就直接来源于“崇高山”。其它如崇敬、崇拜、尊崇、推崇、崇奉、崇山峻岭等等,也无不衍生于崇高山之崇。在中华民族的成语宝库中,如果称赞一个人禀赋异常,将来会成为国家栋梁,则称其诞生为“嵩生岳降”;同样如果一个人才能超群,能够支撑起江山社稷,则可称之为有“嵩岳之资”;还有,描述一个人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则称之为“嵩峙岳立”。称嵩山为“崇高山”蕴含着对嵩山文明形成、发展的神圣莫测的尊崇、顶礼膜拜和敬畏。据《史记·封禅书》,舜帝曾巡狩五岳,特别对“中岳,嵩高也。五载一巡狩。”其它四岳,终其一生去了一次,而嵩山,五年去一次。应该说,舜真正“五岳独尊”的是嵩山。至于泰山“五岳独尊”的说法,最早出自北宋时的泰安人石介。直到清康熙年间,泰山玉皇顶才有了摩崖石刻“五岳独尊”。这其实反映了嵩山显赫地位从人们心中逐渐淡出的过程,毕竟尧舜时代十分久远。数千年过去,此长彼消,出现了新的“崇拜对象”。但大禹对虞舜独尊嵩山的思想是继承开来的。按《史记·封禅书》的话说是“禹遵之”。也就是说,大禹也是每五年巡狩一次嵩山。另据《竹书纪年》和《世本》记载,舜十五年命禹主祭嵩山。舜禅位禹后,“禹居阳城”。阳城即在今登封市告成镇西约三里。夏代自禹至桀,共传十七王、十四世,历四百三十二年,王都自阳城数迁,但均在嵩山周围。可以说大禹终生与嵩山几乎形影不离,再强调那“五载一巡狩”就失去了意义,但祭祀嵩山这项制度在夏朝一直传承下去。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18)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19)

大禹划九州图

周朝开国,周武王为国都的选择而颇费思量。他提出的原则是“定天保,依天室”。所谓“天室”,就是嵩山(嵩山又名嵩室、天室,两座最有名的峰分别叫太室、少室)。根据《何尊铭》的铭文:“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最终把都城放在了嵩山脚下的洛邑(即今洛阳)。又根据《利簋铭》、《天亡簋铭》的铭文,武王在克商后的第十二天曾到嵩山举行祭祀,即是《何尊铭》所言“廷告于天”。“利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铭文32字,记录了武王克商的史实:“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司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天亡簋”又名大丰簋,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铭文78字,记述了武王在“天室”祭祀文王和天帝的情形。《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认为:武王在商都没有逗留多久,大概戊辰立政之后即班师西归。《利簋铭》记有三日后“辛未,王在阑师”。

其地在“管”,即郑州一带,已属西归途中。再过四日后乙亥,回师进入伊洛地区。《天亡簋》铭云:“乙亥,王有大,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二日后“丁丑,王飨大宜。”天室就是今河南登封市北的嵩山,位于郑州西南约80公里处。王晖先生的《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也认为:成王时的天亡簋正好可证明周武王曾登天室山进行过祭祀。把“王祀于天室”同《史记·周本纪》中武王所言“定天保,依天室”的话相对照,可以断定,天室就是嵩山。武王在建国之初就匆匆登临嵩山祭天,并称之为“天室”,确实说明嵩山地位之尊崇无与伦比。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20)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21)

不仅武王,就是他的儿子成王姬诵也曾登上嵩山祭天和祭祀武王。这有何尊之铭文为证:“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这里所说的“天”同“天室”一样,均指嵩山。

到了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三月,刘彻“东幸缑氏(今河南偃师市东南),礼登中岳太室(嵩山主峰),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汉武帝大喜,“于是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从此以后臣民叩拜皇帝朗声呼“万岁”,便称之为“嵩呼”。不管汉武帝巡狩嵩山时,有没有听到山间传来“万岁”的呼声,但皇帝穿凿附会,要利用嵩山的厚重地位和在中华民族中的巨大影响来为他造势,则是不言自明的。

明朝出了一个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他在《徐霞客游记·游嵩山日记》中说:“按嵩当天地之中,祀秩为五岳首,故称嵩山。”这表明,最晚在明朝,嵩山在五岳中的地位还是最高的。

据有关资料,在嵩山漫长的历史长卷中,除虞舜、夏禹、周武王、周成王和汉武帝外,还有包括黄帝、唐尧、周公旦、隋炀帝、唐高宗、武则天、清高宗等在内的30多位帝王多次登临嵩山、封禅嵩山。特别是武则天,对嵩山的尊崇达到了极点。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22)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23)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24)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已经是炎黄子孙的共识。但随着年代的更替、疆域的扩大和政治中心移出中原,尽管历史学家把嵩山称之为“文物之乡”,建筑学家称之为“建筑艺术馆”,书画家称之为“书画艺术珍藏馆”,地质学家称之为“五世同堂”,旅游家称之为“五岳之尊”,武术界称之为“天下功夫第一”,似乎尊崇已极,但嵩山作为父亲山的崇高形象却在一点一滴地、斑斑驳驳地逐渐褪色、淡化、稀释,甚至被忘怀、被边缘化,颇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沧桑感。不过,历史的痕迹依然依稀可辨。前不久,一位朋友给我讲了他幼年时父亲告诉他的一副对联,叫“导河积石源流远,嵩高维岳气象尊。”把嵩山和黄河相提并论,且给予如此的尊崇,显示出在古人心中,认可嵩山和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伟大双亲是一脉相承的。其实,很早以前,人们就用“山河”或者“河山”作为祖国或者国家领土的代称。这说明,文明的诞生必须有山、河双方的阴阳交合作用,单单强调黄河在肇始中华文明中的作用,忽视或者漠视嵩山的男根作用,则是背离了对立统一的宇宙根本法则。辛亥革命女杰刘青霞的《仿江南好》词也是诠释“河山联姻”的一个很好佐证:

自由好,中夏少萌芽。岳色河声飞笔底,洛阳纸贵泄春华,开遍自由花。

……

自由好,五岳独称嵩。燕赵健儿身手锐,犬羊部落羽毛空,撞破自由钟。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25)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26)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27)

由于嵩山曾以“岳山”为名,所以,以“岳”就可以代指嵩山。这样,用“岳色河声”来描述父亲山和母亲河的形象就再恰当不过了。还有,刘青霞的“五岳独称嵩”的名句,也不是信笔杜撰,确实是反映了嵩山造化中华民族的非常之功。

虽然嵩山和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久已深入人心,但随着众多考古新发现的亮相,一些学者对中华文明完全发源于中原的观念提出了质疑,个别人甚至提出要重写历史。当然,这些学者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中原地区以外的其他区域文明中心大都发育不甚完整。它们具有一项或者几项文明因素,但没有发展、积累到形成整体文明的程度,没有延伸到秦汉以后,而且这些区域文明中心及其周边地区的主体文化,无不是自夏商周开始由中原地区直接或间接地传播过来的。其实,“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一元性毫无矛盾之处,因为起源于多个不同地区的文化,最终在黄河流域融合为中华文明,并随着华夏诸族的迁移而重新扩散和传播到各地。从这一意义上说,继续肯定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并没有错。”同样的道理,肯定嵩山父亲山的地位也是顺理成章。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28)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29)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30)

确实,有母亲就有父亲,特别作为世界上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被传承下来的华夏文明,更不应该忘记自己的父亲山。这也是高级文明形态的一个特征,犹如“人猿相揖别”,从只知有母的动物进化到尊父、敬母的人类是生物进化的质的最大的飞跃。华夏文明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大致是在黄帝之时成型的。也就是说,是在嵩山地区实现的。作为我个人的看法,全国最有资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首先是嵩山,是这个祖宗之山和山之祖宗;是这个和黄河联姻,孕育出悠久的华夏文明的雄奇之山。但是,随着历史云烟的逐渐飘散和历史记忆的漫漫尘封,泰山、黄山、武夷山、庐山等其它的一些名山先嵩山而行,走进了世界文化遗产或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庄严殿堂。但嵩山大德无言,以博大的胸怀默然接受后来者的超越,毫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如一位老实朴素、德高望重的老人,微笑着祝福其他山川一路走好……

2006年农历三月初三,在嵩山脚下的炎黄故里举行了盛大的拜祖大典。不仅汉族,还有蒙族、满族、藏族等少数民族,都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愿广大的中华民族同胞,在记住我们的炎黄始祖、记住黄河母亲的同时,也要记住我们的根脉所系的父亲山——嵩山,这样,中华民族才能真正源远流长,兴旺发达。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31)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32)

嵩山与少林寺什么关系(嵩山又有新尊称)(33)

(本文原摘:《大河报》2006年6月15日,《郑州日报》2006年7月6日,《协商论坛》2007年第1期)

作者简介:宋宗祧,河南巩义人,1969年天津大学毕业,中共党员,曾就职于河南省劳动人事厅、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河南省外经贸厅(现商务厅),原处长,现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理事,中国武则天研究会巩义分会顾问。洛阳市隋唐史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他先后提出了“嵩山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华夏之名来自夏朝和嵩山”等新观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他已出版著作有:《中原先贤百传》《好高赋》《宗山虹岚》《蔓草零露》《怀瑾握瑜》《柳烟花影》《拨诬见天》和《三分历史,七分文学》等8部,计250万字,多次获奖。1996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曾对宋先生的论文作出批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