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原野的味道(故乡春天的味道)

故乡原野的味道(故乡春天的味道)(1)

春天来了。微风暖柔,小雨淅沥。“春雨贵如油”。高密农行东家属院几座大楼的楼底排水处都有接水的桶盆。据爱养花的老住户说,还是雨水营养,浇花好。

我的老家仁和爱国村,在县城正北五公里,一马平川。

空旷的田野,土地开始变得暄软,有的地方还洇出潮湿的地气。麦苗正在返青,路边枯黄的茅草掩不住丝丝绿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北国的春天已来临。城里不知季节变换,妈妈犹在寄来包裹,送来寒衣御严冬”。

走在故乡的土路上,顿感空气鲜嫩,含着缕缕的乡情,柔柔的,痒痒的,像是亲人轻轻地抚摸。闭上眼睛,细细一闻,还伴有甜甜的田野香。在乡间的小路上,稍一用心,就能感受到处处春景。

河里水底的生物们开始跃跃欲试,鱼儿浮现,水草酿芽。马路边上的杨柳泛出了生机,枝条在春风里轻轻摇曳,迫不及待地抽芽吐穗,准备做成春笛,吹响春天的笛音。

村里各式各色的花儿也争先恐后地绽开了。先是街巷两旁亭亭玉立的的白玉兰捧出了倒满酒的高脚杯,像在为春天的到来,举杯庆祝,先干为敬。接着迎春、连翘笑脸响应。而院里的杏花、梨花、桃花,也变着样儿、撒着欢儿来呼应捧场,都怕晚了就不赶趟儿了。

沟头地边,苦菜、蒲公英等野菜不甘心,在“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低微地呐喊。“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春天是一场大合唱,不做南郭先生,锦上添花,凑热闹,零乱地开。而是雪中送炭,尽情怒放,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宣布春的到来。

鸟儿也在树上欢快地鸣唱,唱出心中淤积一冬的憋闷,对春天的降临无限喜悦。

记得小时候,春暖花开,村里的孩子们成群结队到西湾边挖黑黏土,然后在水泥池边上拍成四方块,用碎玻璃片或旧小钢锯切割成泥手枪。小手小脸上经常沾满了泥巴,活像一个个小泥人。心灵手巧的孩子,往往制作得跟电影里的真枪似的,常引以为豪。手枪在太阳下晒干了,一起快乐地指挥着分帮打派仗。

自留地的菜园也是最先感知春意的地方。村周围是一块块百衲衣似的自留地,种菜种粮随意。有的用光滑的秫秸杆扎起一围栅栏,防止鸡狗猪牛等家禽家畜搞破坏。

菜地里最先冒出头的是小葱,只见葱尖儿探出嫩嫩的芽儿,见风蹭蹭直长,几天就长得老高。清明前后是小葱最肥的时候,“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更是家常菜。

生菜、菠菜几乎是同时生芽,分不清先后,都争着露出头来,亲吻第一缕春风。

农家院里也是春意满满。头刀韭菜溢了出来,招惹院墙外树上的家雀欢快地上下跳跃歌唱,清脆的声音在春风里传播得很远。

在春天里发芽,将一束阳光捧在手心里,宛若丝带一般,轻轻柔柔。春日眷恋,舞醉一地阳光,心里存放的那颗种子也发芽了。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春雨如少女的发丝,细如牛毛。“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雨,如同轻烟薄雾,田野、树木都笼罩在春雨里,润物细无声。

一场春雨一场暖。春天的味道浓起来了。走在街上,忽然闻到一缕清新淡雅的气息,那是榆钱儿开花了。嫩绿色的花,没有花香。“狂风落尽深红色 ,绿叶成荫子满枝”。春季最先看到开花的树就是榆树,榆钱是先开花后长叶,这种花叫榆钱儿,能食用。

母亲蒸的榆钱饭,让我至今难忘。她先用地瓜面掺点棒子(玉米)面或高粱(秫秫)面,(纯地瓜面不黏,擀不起饼来。麦子面只有过年包饺子用,平时是舍不得拿出来吃的),刚好擀出一张大饼,与锅腰大小相符,放到大锅里铺着麦秸草的竹箅子上,放平后,上面放满刚摘下的榆钱儿,再洒上一些面粉,稍微搅拌,进行清蒸。等饼熟了,一掀锅盖,清香扑鼻。吃着甜甜的地瓜面饼,就着蒸熟的榆钱儿,一股小家碧玉的乡土气息,暖暖盈怀。

春深时,槐花姗姗来迟,甜蜜的花香会迷醉了整个村庄。小时候,槐花开的时候,门前、院子里、路边、村里的角角落落,一树树俏丽素裹的槐花散着芬芳。

祖母总是颤着小脚领着我用长杆钩槐花,再一朵朵地挑摘含苞乍放的花儿,用水一过晾着,就去和面了。祖母做的槐花饭有三类:炸的,煎的,蒸的,各有特色。炸的酥软,煎的醇香,蒸的粉嫩,带着清香回味悠长。

小时候的记忆最有味道,现在只有在梦乡才能找到这种久违的温暖和幽香。今年阴历二月初一,是祖母的十年坟。回忆往昔,泪眼朦胧,酸甜无限,百感交集。

一年之计再于春。故乡的春天清新而明丽,又温柔多彩,它踏着时光的节点,缓缓地走进乡村的深处,也走进了故乡人们的心窝里。

壹点号山东高密单立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