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

似乎在现代,几乎所有人都能够说上几句英语。或是一句简单的hello,或许只有那么简单的几个单词,但总之是能说上那么点的。可大部分人对于我们国家自己的文化,似乎只停留在口语交流的层面。

文化多样化多元发展,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我们中华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本身就与其“包容并蓄”的特点分不开,本身就是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的。

既然如此,那我们又何必一定要学习国学呢?反正我们本身兼收并蓄,随着时间这样就成为我们自己的文化了。大错特错!文化的传承本身就在于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于言传身教,在于全社会广泛的共识。如果全社会都不重视国学了,仅凭几个人的呐喊,又如何能够传承下去?

我们传承几千年的文化,似乎在大部分人心中,只剩下了“封建礼教”和“唐诗宋词”,除此之外,都只剩下了只言片语。我们真正的精华,无人提及,更无多少人认真参研过。而对于我们的文化,现代人也常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文化断代

仅举此例,来说明一下文化的断代,诸如此类更是数不胜数。而断章取义,而造成完全相反的误解,在现代社会也不知凡几。现代我们会用“但是”“然而”等词语来便是转折,以免出现曲解含义。不过就算是如此,也偶尔会有曲解含义的情况出现,更何况是对于较少明显转折词的古文?甚至是听来的古文。

(2)断章取义

“父母在,不远游”想必大多数人都听过,认为父母还健在,便不应该出远门,长时间离开父母。这本身对这句话的意思并没有错,可孔子在后面还说了“游必有方”,出远门一定要有原因啊。孔子周游列国,传扬周礼,足迹几乎遍布了整个华夏大地,这门出的可够远了,又怎么会束缚住人的双脚呢?只要心中有梦想,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四处奔波也是孝。

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1)

孔子还说过要“以德报怨”,如果只看这四个字的话,孔子自然是不愠不怒的圣人之心,可是如果看全的话,孔子也并没有要求所有人都做圣人。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是在教导大家知恩图报,有仇也必报啊。

中国近代以来把孔子认为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根源,我却认为并非如此,《论语》中的言语至今仍然适用,只不过是后世学者为了封建统治,为了实现野心而把孔老夫子的话断章取义以教导众人罢了。这仍然留存下来的封建残留,也需要我们去学习国学来纠正啊。

(3)误解含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大众所理解的传统文化不乏有被阉割过的。而那些没有被阉割过的,也存在着不少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典故根本无法理解其含义的,甚至有时候被别人骂还不自知。

如果别人说你是“井底之蛙”,自然会知道是被别人嘲笑目光短浅,只看得到自己的一片天空。可是,如果有人说你是“三季人”,你会怎么理解呢?我曾经有个朋友便理解成了是说他一年穿衣打扮只有三种季节的。我真不知是当笑还是当怒了。

相传曾经有一位穿着一身绿装的人去拜见孔子。适时,子贡正在孔子门前打扫,便问来人因何事拜见孔子,来人说想请教孔子关于时间的问题,子贡便对来人表示能够解答他的问题。来人便问道:“一年有几季?”子贡笑答:“四季。”来人争辩道:“不对!一年只有三季!”两人因此争辩不休。

孔子出门问二人因何争辩,说明原因后又请孔子讲明道理。孔子细观来人后,便说道:“是三季。”来人听后扬长而去。子贡不解,便闻孔子:“一年明明有四季,老师为什么要说是三季呢?”孔子便说:“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

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2)

虽然故事有一定的虚幻,但是“三季人”分明跟“井底之蛙”是一个含义嘛,又怎么会是我朋友理解的意思呢?

“三季人”或许聪明的人还能够大致理解,但是“一树梨花压海棠”,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典故,可能就只会理解成一句写景色的诗了,甚至还有一些艳俗。但实际意义却是在说人“老牛吃嫩草”,年老之后还娶年轻的小姑娘。民间也曾有过此诗是苏轼调侃友人张先所作,虽张先八十五岁确成纳过小妾,但仍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苏轼是写此诗调侃张先。

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3)

试想一下,如果是被外国友人用此类词语调侃,而自己却一无所知,是不是有点太丢人了?当然,这只是我们学习国学最浅近的原因而已,了解我们的文化传承,才能真正有自信的站于人前,昂首挺胸的说出:“我是中国人!我为我的国家和民族而自豪!”不然,为什么自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