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古镇板凳龙(安仁板凳龙)

安仁古镇板凳龙(安仁板凳龙)(1)

安仁板凳龙简介

安仁板凳龙是以板凳为道具的一种地方传统舞蹈,是“湖广填四川”时湖南籍移民引入的,由乡民世代相承,扎根四川省达州市安仁乡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7年列入四川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入选国家级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公示名单。正式公布于2021年国发〔2021〕8号(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安仁板凳龙工艺原始,形状古朴,通常以长条木凳为基础,在其上用竹篾条弯制成龙头、龙身,以稻草、包谷壳等几种农作物秸秆装饰,象征五谷丰登;以板凳的四只脚作为龙腿,寓意四季平安;每条龙由三名男性表演,取意三阳开泰。安仁板凳龙由三名男性表演,伴奏不用乐曲,只配锣鼓;演出方式灵活,可单龙独舞,也可多龙共舞;演出场地不受局限,可在乡村院坝进行,也可在街头、广场、舞台演出。舞龙的人随着激越的锣鼓声,舞动板凳,翻滚腾越,矫健洒脱,充满阳刚之美,很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具体特色介绍

龙,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龙,其形有九:身似蛇,脸似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古人认为,龙是掌管行云布雨的神,具有翻江倒海的力量和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本领。所以,对龙的崇拜,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人们用各式各样的龙舞、龙灯,表达对龙的敬畏、尊崇和期望。早在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中,就有对龙舞的生动描绘;《隋书·音乐志》则记载了隋炀帝时精彩的龙舞表演——《黄龙变》;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也记载说: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

龙舞又称为“舞龙灯”、“耍龙”,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舞龙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主要有龙灯、火龙、布龙等,耍法不尽相同,技艺风格各有特色。龙灯是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龙舞。这种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纸,再画上色彩。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这基本上是各个地方的龙的共同点。但是,在四川省达县的安仁乡,却流行着一种形状、风格与之完全不同的龙——安仁板凳龙,堪称是龙文化中的精品。

安仁板凳龙扎根安仁乡以板凳为道具的一种民间舞蹈,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其主要用稻草扎制而成,又有人叫它“草把龙”。安仁板凳龙既不同于盘旋蜿蜒、气势磅礴的彩龙,也不同于灯光烛火、恣肆狂欢的龙灯,与其它地方的板凳龙也有很大差异。

古朴的制作工艺

安仁板凳龙的形状与制作与其它龙不同。它是以板凳为基础,完全采用本地常见的稻草、包谷壳、秸秆、竹篾条、苎麻等在长条木板凳上绑扎而成。通常以竹篾条作龙骨,弯制成龙头,龙身、龙尾的雏形,再用包谷壳扎成龙须、龙鳞,用稻草捆成龙身,用苎麻丝(如今多用铁丝)固定在板凳上,工艺原始而简单,形状古朴而奇特,似龙非龙,如狮非狮,神态温顺,憨态可掬。原生态的板凳龙扎制完成后,是不加任何修饰的。近年来,才开始有彩绘之举,即在龙的稻草、包谷壳等上面涂上颜色,红、黄、绿相间,显得更加鲜丽夺目。

和所有传统习俗一样,安仁板凳龙的制作也很有讲究。首先,它必须由五种物品综合扎制而成,据说是象征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因而少不得。其次,是必须由四条腿的板凳为基础,以象征四季平安。据说建国后,有人曾经提议将板凳龙的板凳改为三条腿——前面两条、后面一条,以减轻龙的重量,使舞姿更为轻灵,结果遭到安仁乡人的一致反对,说是不能违背了祖宗的老规矩。三是制作时必须心诚,认真,不得胡乱施为。

安仁古镇板凳龙(安仁板凳龙)(2)

安仁古镇板凳龙(安仁板凳龙)(3)

安仁古镇板凳龙(安仁板凳龙)(4)

独有的舞蹈传统

安仁板凳龙通常由三个剽悍男子表演(寓意“三阳开泰”),即一条板凳龙三人舞。表演时前面二人各以侧手执一条板凳腿,后面一人双手执两条腿,按照规定套路,合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安仁板凳龙有追、赶、跑、跳、翻、滚、蹿、爬等基本动作。表演者在不停地奔跑中,一边翻、滚、跳、跃,一边舞动手中的板凳龙,不断变换队形和姿势,以表现出龙戏水、龙摆阵、龙蹿珠、龙抱宝、龙配凤、闹龙宫、跳龙门、龙归巢等不同场面。表演者刚劲的舞姿,有力的动作,充分显示出男子汉的强悍、敏捷、灵活和力量。

安仁古镇板凳龙(安仁板凳龙)(5)

表演风格演变

安仁板凳龙演出方式灵活,可单龙独舞,也可多龙共舞。演出场地不受局限,可在乡村院坝进行,也可在街头、广场、舞台演出。不过,安仁板凳龙是男人们的专利。妇女是不能参加的。表演时,舞龙的人赤裸上身,肌肉虬结,粗犷豪放,舞姿刚劲,动作矫健,身手敏捷,充分显示出男人的阳刚之气,与“三阳开泰”完全相吻合。近年来,一些青年妇女提出抗议:男女平等,凭什么不准我们耍板凳龙?有几名妇女还自发组织起来,偷偷自学成才,这才出现了今天的男女混合舞的安仁板凳龙,并创造了一个新的舞蹈动作——龙配凤,把安仁板凳龙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安仁古镇板凳龙(安仁板凳龙)(6)

安仁古镇板凳龙(安仁板凳龙)(7)

荣誉

1984年,安仁板凳龙代表麻柳区参加达县人民政府组织的春节慰问团向达州地、市、县拜年演出获得一等奖。

1993年,代表麻柳区参加了达县首届“民歌、民舞、民乐”调演,首次把板凳龙搬上舞台,并获得三等奖。

2006年,参加了达州市在大竹县组织的首届旅游开发大会开幕式民间艺术表演和巡回展演,获银奖。

2007年5月,参加中国成都每两年一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民间艺术展演活动。9月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达州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颁奖典礼巴渠民间艺术展演活动。

2011年7月,中央电视台录制的达县安仁板凳龙实况节目在中央七台乡村大世界栏目首播。

2012年9月,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新农村建设文艺展演。

2014年1月,安仁乡文化站长谭显均以安仁板凳龙传承人代表应邀参加了中共湖南省涟源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也是300多年“湖广填四川”的后裔代表,回老家、上春晚,共同欢庆佳节,从以往的民间移民文化交流提升为政府的关怀和牵线搭桥,增进了民众的大团结和社会大和谐。

2018年8月,安仁板凳龙项目在广元参加四川省运会举办的以“品味传统文化·感知体育魅力”为主题的四川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节展演。

2020年入选国家级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公示名单。

安仁古镇板凳龙(安仁板凳龙)(8)

安仁古镇板凳龙(安仁板凳龙)(9)

安仁古镇板凳龙(安仁板凳龙)(10)

安仁古镇板凳龙(安仁板凳龙)(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