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知识点总结大全(高频知识点之方剂学各论)

方剂学各论——补益剂(一)

(全国卷历年出题数:23道)

1.概念: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本类方剂是根据“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以及“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

2.适应范围:人体虚损不足诸证,类别很多,归纳起来则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脏腑虚损诸证。

3.配伍规律:气虚补气,血虚补血,二者虽各有重点,但气血相依,补气与补血常配合使用。补阴补阳亦是如此。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分类: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气血阴阳并补七类。

5.注意事项

①要辨清虚证的实质和具体病位,即首先分清气血阴阳究竟哪方面不足,再结合脏腑相互资生关系,予以补益。

②注意虚实真假,《景岳全书》曾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大实之病,反有羸状。”前者是指真虚假实,若误用攻伐之剂,则虚者更虚;后者是指真实假虚,若误用补益之剂,则实者更实。

③要注意脾胃功能,补益药易于壅中滞气,如脾胃功能较差,可适当加人理气醒牌之品,以资运化,使之补而不滞。

④注意煎服法,补益药宜慢火久煎,务使药力尽出;服药时间以空腹或饭前为佳,若急证则不受此限。

6.方剂对比分析与鉴别应用——补气类

①四君子汤与理中丸比较,两方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别,而功能相异。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②玉屏风散与桂枝汤均可用治表虚自汗,然玉屏风散之自汗,乃卫气虚弱,腠理不固所致;桂枝汤证之自汗,因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而致。故玉屏风散功专益气固表止汗,兼以祛风;而桂枝汤则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取效。

7.具体方剂——补气类

四君子汤

【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茯苓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方义】

①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②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

③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④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加减应用】

若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中;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兼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附方】

①六君子汤

组成:即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大枣、生姜。

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②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生美。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

参苓白术散

【方歌】参苓白术扁豆莲,甘草山药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组成】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枣

【用法】枣汤调下。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证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方义】

①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

②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

③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湿,是为佐药。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

④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加减应用】

若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祛寒止痛。

完带汤

【方歌】完带汤中二术陈,人参甘草车前仁,柴芍怀山黑芥穗,化湿止带此方神。

【组成】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㿠白,倦怠便溏,舌谈苔白,脉缓或濡弱。

【方义】

①重用白本、山药为君,意在补牌祛湿,使脾气健运,湿浊得消;山药并有固肾止带之功。

②臣以人参补中益气,以助君药补脾之力;苍术燥湿运脾,以增祛湿化浊之力白芍柔肝理脾,使肝木条达而脾土自强;车前子利湿清热,令湿浊从小便分利。

③佐以陈皮之理气燥湿,既可使补药补而不滞,又可行气以化湿;柴胡、芥穗之辛散,得白术则升发脾胃清阳,配白芍则疏肝解郁。使以甘草调药和中。

④诸药相配,使脾气健旺,肝气条达,清阳得升,湿浊得化,则带下自止。本方的配伍特点是寓补于散,寄消于升,培土抑木,肝脾同治。

【加减应用】

若兼湿热,带下兼黃色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燥湿;兼有寒湿,小腹疼痛者,加炮姜、盐茴香以温中散寒;腰膝酸软者,加杜仲、续断以补益肝肾;日久病带脱者,加龙骨、牡蛎以固涩止带。

【注意事项】

肝郁化热或湿热下注之带下证,非本方所宜。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大全(高频知识点之方剂学各论)(1)

补中益气汤

【方歌】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柴升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

【组成】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①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义】

①重用黄芪为君,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气,固表气,且升阳举陷。

②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

③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牌胃引经最要药也”,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

④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症自愈。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加减应用】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细辛以疏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本方亦可用于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以增辛散之力。

【注意事项】

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肾元虚惫著亦不可服。

【附方】

①升阳益胃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独活、防风、白芍药、羌活、橘皮、柴胡、泽泻、白术、黄连。

功用: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主治:脾胃气虚,湿郁生热证。

②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功用:益气升陷。

主治:中气下陷证。

玉屏风散

【方歌】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自汗易感冒,益气固表止汗灵。

【组成】防风、黄芪、白术、大枣。

【用法】大枣煎汤送服。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

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方义】

①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

②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为臣药。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外邪亦难内侵。

③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黄芪得防风,则固表面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风而不伤正。对于表虚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者,用之有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之功。

④方名玉屏风者,言其功用有似御风屏障,而有珍贵如玉之意。

⑤本方配伍特点是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合小量祛风解表之品,使“补中寓散”。

【加减应用】

自汗较重者,可加浮小麦、煅牡蛎、麻黄根,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

【注意事项】

若属外感自汗或阴虚盜汗,则不宜使用。

生脉散

【方歌】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组成】人参、麦门冬、五味子。

【用法】长流水煎,不拘时服。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①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于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②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方义】

①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

②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

③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

④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医方集解》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至于久咳肺伤,气阴两虚证,取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令气阴两复,肺润津生,诸症可平。

【加减应用】

方中人参性味甘温,若属阴虚有热者,可用西洋参代替;病情急重者全方用量宜加重。

【注意事项】

若属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宜用。久咳肺虚,亦应在阴伤气耗,纯虚无邪时,方可使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