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懂的东北话方言(东北方言土语是如何形成的)

老话讲“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方言是生活语言,也是维系情感的纽带。

最难懂的东北话方言(东北方言土语是如何形成的)(1)

中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广物博,幅员辽阔。而尊重各民族及地方人民则是保证祖国统一的必要条件,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文化。普通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一、方言的定义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特指某区域内的乡音, 它是这个地方人们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是这个地方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乡音土话,在一方人民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最难懂的东北话方言(东北方言土语是如何形成的)(2)

二、方言的分布

传统上中国的方言有南方北方的区别,也就是南腔北调。再往下进一步划分,又可分为七大方言。这些方言包括北语、粤语、吴语、闽语、湘语、赣语、客语。以前,南方山地、丘陵多,交通不便利,因此产生的方言也比较多,有些还晦涩难懂,北方地广山平,各地之间往来顺畅,方言则相对统一,东北方言(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普通话。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东北方言。

最难懂的东北话方言(东北方言土语是如何形成的)(3)

三、东北方言的形成

东北位于山海关以北,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部地区。

东北的汉族人口,大部分是闯关东时,从中原各省迁来的,以山东、河北居多。经过300 多年的互相融合,加上外来语种的吸收,使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 逐渐形成独具东北特色的方言土话。如东北方言中的 松花(白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 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如称水桶为“畏得罗”称面包为“大列巴”为俄语等等。这种融合使东北当地的各少数民族,逐步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而改说汉话,但这些民族语言中的一部分词汇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东北方言词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词汇是东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的活化石,是东北各民族融合的见证。

最难懂的东北话方言(东北方言土语是如何形成的)(4)

四、东北方言的特点

东北方言,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特色,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它有着独特的魅力,语言操作力度比较大。方言词汇量丰富,直爽的语言特征,既反映出东北强悍的文化气质又体现东北人豪放热情、不拘小节的性格。

近义词较多:

(1)如人们常说“喝一小口”,东北人就可以有许多种表达方式,“整一口”、“抿一口”等。

(2)如打人,一般都会说“我打你”,东北人会说类似于“我捶你”、“我揍你”等。

(3)如“贼”在普通话中是“小偷”的意思,而东北方言却赋予粗犷的语气,表示“十分、非常”的意思。像“贼好看”“贼漂亮”“贼能干”等。

最难懂的东北话方言(东北方言土语是如何形成的)(5)

幽默夸张的形容:

(1)如人的心情不好流眼泪,在东北方言中可以说“抹眼泪疙瘩”、“掉金豆子”等,

(2)如在走路时不小心摔倒了留下了伤口也可以说成“秃了皮”,表明摔伤处破了皮。

(3)如“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何必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等。这些都是东北人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和现象总结下来的,而后被人们所广泛应用,这些歇后语和谚语无不体现了东北语言的幽默诙谐。

动感极强:

(1)如普通话中的“怎么办”,东北人说成“咋整”,这里的“整”字便成了动词。

(2)如“整明白”、“整点儿饭”等。

(3)如“打”在东北方言中灵活应用,“打趣”、“打哪儿来”、“打来回儿”大打出手”等。

(4)如“关系钢钢的”关系好或“铁”,“钢钢”是敲铁的声音、“疼得嗷嗷的”疼得直叫、“冻得嘶哈的”嘶哈是哈气的声音,表示很冷、“嘎嘎乐”笑的声音等。

最难懂的东北话方言(东北方言土语是如何形成的)(6)

乐观自信:

(1)如俗语“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没有弯弯肚子 不吞镰刀头”等。

(2)如俗语“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等。这些都体现东北人民面对困难时勇于挑战、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东北人不断进取开拓。

有网友说,东北土话比较难懂难说。其实东北土话在身临其境,声情并茂的情况下说出来是很好理解的,只要和东北人相处十天半个月,那点土语肯定是难不住你的。东北土话就像一瓶刚刚启封的陈年老酒,等你来细细品,品后包你唇齿留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