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如何败而不亡(楚国从辉煌到衰败)

公元前323年, 楚国就成为了当时的世界大国。

楚国如何败而不亡(楚国从辉煌到衰败)(1)

这个时候的楚国达到它在战国时期的顶峰,其版图,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五岭,北至汝、颖、沂、泗,囊括长江中下游以及支流众多的淮河流域,几乎占据了当时中国的半壁江山。

这一切都是楚宣王和楚威王父子的贡献。可以说他们父子是楚国在战国时期最辉煌的时刻。

史书记载,当年苏秦因合纵之策使楚时,目睹了楚国的繁盛后,曾感慨的对楚威王说:"楚,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国家的兴盛,必定有几个先决的条件,一是,要有稳定的政权基础,合理的国家政策,从而形成有凝聚力的民心;二是,要有一位贤明睿智的领导班子,能高瞻远瞩,布局天下。

楚国从楚宣王和平的从哥哥楚肃王手中接过大权,楚国再次回到了快速发展的正轨。

楚宣王即位时,各国内部改革持续进行,对外的兼并战争激烈,形势也更加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楚宣王采取了正确的策略。

对外他是极其谨慎的,采取了休兵息民的政策,保持实力,不轻易出击;同时也善于洞察形势,抓住有利时机,加入兼并战争的行列,攻城掠地,开拓疆域。

对内是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任用贤臣,恢复了楚国政治清明。

当时他手下有个叫江乙的谋士,就是楚宣王的十分信任的大臣。

历史有名的“狐假虎威”的典故就出自于他。

当时,镇守在北方的楚国令尹昭奚恤,手握重兵,北方的诸侯都很畏惧他,自古以来“功高震主”的臣子都会引起君王的不安。这是人之常情,楚宣王也不例外。

一天在一次朝会时他问群臣:“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

这个问题一提出,目的很明确,这是楚宣王对昭奚恤有疑惑之心,没有人敢回答这个问题,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后果。这个时候就有个一大臣江乙回答,他没有真正的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狐假虎威的故事。

狐假虎威的故事讲完,大臣江乙对楚宣王说:"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老板楚宣王是个明白人,化解了君臣之间的疑虑。

大臣是好大臣,君王是德才兼备的君王,在他统治三十年间,楚国在军事、经济方面发展迅速,让楚国在纷乱的战国时期出现了强盛的局面,为后世打下坚实的基础。

到了公元前340年,楚宣王去世,他的儿子熊商继位,也就是楚威王,他接过了父亲开创的大好局面,以先祖楚庄王为楷模的他,锐意进取,楚国在他的领导下,又出现了勃勃生机,楚国国力日盛。

而与此同时,齐国在齐威王的治理下也日益强盛,在马陵之战击败魏国。

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其王位,并相约合力讨伐楚国。

这个时候的齐国,成为了楚国称雄战国时代最大的劲敌。

楚威王感觉机会来了,以齐国僭越称王,更兼齐国孟尝君的父亲田婴欺骗楚国为名,亲率大军伐齐。双方在徐州发生了大战,齐国战败,此战之后,楚国达到他在战国时期的顶峰。

楚威王执政的后期,他更是审时度势,接受了苏秦的合纵之策,结成了六国之盟,共同遏制虎狼之师秦国的崛起,让秦国“不敢东窥函谷关十五年”。 楚宣王和楚威王父子的连续在位,使得楚国长期处在平稳的发展状态,这就保证了国家大政的持续性。而他们采用实用的策略,立足楚国利益本身,不好高骛远,对内休养生息,对外以静制动,抓住机会,迅速出击。在他们的统治下,楚国的实力日强,疆域日广,成为了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是和当时强国秦国水平相当。

这两个君王还算可以,可是好景不长,楚威王的儿子熊槐登基后,楚国的命运却发生巨大的变化。

楚怀王(公元前328年——公元前299年)继位后,公元前316年秦国攻取巴蜀,对楚国形成战略包围之势。楚怀王对此无动于衷,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措施。这个是时候,楚国有个名人叫屈原,很有本事和思路,本来可以救楚国,可是当时的楚国政治环境是这样的。

这一阶段,楚国权力高度集中在楚王手中,王族核心成员也只有一点权力,普通王族成员都不可能有任何权力,外姓世家大族就更不用说了。

普通王族成员、相对有治国才能的屈原针对楚国弊端进行改革,触动守旧势力的利益,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公子子兰等楚国贵族和楚怀王的宠妃郑袖联合起来谗害屈原。

昏聩的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弃用屈原,楚国没有发展的机会。

就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张仪乱楚的故事。

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事:

秦国的不断强盛,给其他各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当时比较强大的齐国和楚国给了秦国很大的威胁。于是,秦国千方百计地要破坏齐、楚联盟,而能够承担起破坏任务的人,就是著名的纵横大师张仪。公元前313年,张仪为了实现“连横”的战略意图,便向秦王请命,自己亲自前往楚国,开始了离间齐、楚的游说。

张仪到楚国后,首先收买了楚国的权贵靳尚,然后利用他的关系取得了楚怀王的信任。随后,张仪便开始离间齐、楚关系。他对怀王许诺称,如果楚国能够与齐国断绝关系,秦王就会把商于六百里的地方献给楚国,并与楚国结盟。这样,楚国就不仅可以结好于秦,而且可以削弱齐国势力,同时又能获得商于之地,可谓一计三利。楚怀王听从了张仪的建议。张仪是干什么的?一个纵横家,说话就像放屁,不要太当回事,后来还真的是这样。后来楚怀王知道张仪骗了自己,十分生气,一定要报复张仪,立刻派出兵马进攻秦国。

公元前312年,楚、秦战于丹阳,而最终失败的还是楚军,楚军有八万多人战死。最后楚国不但没有得到想得到的土地,反而失去了自己的汉中郡。失去汉中后,楚怀王更加气恼,他再次调集军队重新组织反攻,一直打到秦国的蓝田,但因孤军深入,遭到秦国猛烈反击。这时韩、魏两国也趁火打劫,让楚国腹背受敌,楚军又一次大败而回。

公元前312年的秦楚丹阳、蓝田两大战役,楚国皆败,国势垂直下降。

接着公元前301年,秦、韩魏、齐共同攻楚,在垂沙之役中楚国战败。

秦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于公元前300年,秦国攻取楚国襄城,楚国更加衰弱,对秦国的进攻无还手之力。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不听昭雎明智之言,再次听信子兰之言,去武关,结果被秦昭襄王欺骗,被扣留在秦国,最后公元前296年客死秦国。

楚怀王被扣,没有办法,公元前298年,楚顷襄王继位,这个襄王又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整天沉溺于奢侈享乐中。

秦国不会放弃机会,多次伐楚,拔西陵、巫、黔中等地,于公元前278年攻入楚都郢城,烧毁了楚王族的夷陵,著名的人士屈原闻讯投河自尽。

楚顷襄王没有办法只能迁都于陈。

公元前263年,楚考烈王继位,任用春申君为令尹,春申君黄歇是个能人,水平不一般,他派兵助赵国解邯郸之围,又领兵灭鲁国,楚国一度复兴。

公元前241年,春申君黄歇又组织东方国家最后一次合纵,但被秦军所败,楚考烈王怕秦国报复,再次迁都至更东面的寿春。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死后,楚国又发生李园事件,李园发动政变杀害春申君,楚国国力更加一蹶不振。

一个强大的楚国,很快就衰弱了,等秦国来歼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