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现状 七十载风雨砥砺

  70载风雨砥砺,70载春华秋实,2022年,在河海大学师生共庆学校107周年暨纪念华东水利学院建院70周年之际,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也迎来了自己的70华诞70年来,农水专业紧密结合我国农田洪、涝、旱、渍、土壤盐碱化治理以及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需要,将农业、水利、环境有机结合,在节水灌溉与农田排水、农业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泵站工程及灌区现代化以及农业水土环境与保护等方面,为国家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现状 七十载风雨砥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现状 七十载风雨砥砺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现状 七十载风雨砥砺

  70载风雨砥砺,70载春华秋实,2022年,在河海大学师生共庆学校107周年暨纪念华东水利学院建院70周年之际,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也迎来了自己的70华诞。70年来,农水专业紧密结合我国农田洪、涝、旱、渍、土壤盐碱化治理以及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需要,将农业、水利、环境有机结合,在节水灌溉与农田排水、农业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泵站工程及灌区现代化以及农业水土环境与保护等方面,为国家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肇始:民族危难之际的高山溯源

  1915年,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奉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宗旨,在南京创办河海大学的前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建校之初,开设灌溉工学等课程,是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肇始。

  “中国近现代水利奠基人”李仪祉协助张謇创办了学校并任教于此,曾先后提出建设关中八惠工程计划,并于1932年带领河海学子主持修建了陕西泾惠渠等水利工程,树立起现代灌溉工程样板,使百万亩农田旱涝保收,造福后代;1917年毕业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须恺,是我国最早从国外学习灌溉和回国开设灌溉学讲座的学者,毕生致力于流域水利开发,兴利除害,成为我国现代水利科技事业的先驱、水利工程学家和教育家。

  创建:百废待兴之时的百溪归流

  1952年,华东水利学院在南京清凉山麓组建成立。农田水利工程专业的前身“水利土壤改良专业”,作为华东水利学院最早设立的四个本科专业之一,也在这里应运而生。水利土壤改良专业汇聚了一大批来自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等院校农田水利学科的优秀教师。

  1952年水利土壤改良专业下设水利土壤改良专业和水利土壤改良专修科。1955年,水利土壤改良专业调整到武汉水利学院。1958年,农田水利事业迅猛发展,学校恢复水利土壤改良专业,并更名为农田水利工程专业。1961年,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停办。1963年,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恢复招生。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有着悠久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1960年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的委托,首次开办了新疆少数民族农田水利工程专修科,共34名学生。多年来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为西部民族地区和我国区域水利及相关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河海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还是国内最早培养留学生的系科之一,1959年接收13名越南留学生转入学习,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了一批农业工程人才,促进了先进灌排技术在留学生所在国的传播,为提高当地灌排水平、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增强了本专业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理论与实践并蒂莲,教学和科研双开花。盐碱化围垦等水利科学技术问题、抽水机站流道的试验研究、低水头水轮机和高比转速轴流泵研究、轻型喷灌机具的选型和定型、低产土壤改良和高产稳产农田建设途径和技术指标的研究等成果产生了重大理论、现实价值。1975年,农水系水工教研组参与完成的伊陵倒虹吸工程设计,获全国创新工程一等奖。

  华东水利学院成立后,农田水利工程专业群星璀璨、名师荟萃。张书农教授、沙玉清教授、郑肇经教授等学术大师和教育家均云集于此。张书农,1952年任水利土壤改良系兼水利土壤改良教研组负责人,是我国近代开展水流结构与泥沙运动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沙玉清,1952年任华东水利学院水利土壤改良系教授,我国现代农田水利学科的创始人,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农田水利学》,也是我国早期研究泥沙问题的专家。郑肇经,我国现代水利教育的先驱,1952年参与筹建华东水利学院水利土壤改良系,参与筹建中央水利实验处(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前身),创设“水文研究所”,首办水工仪器工厂,开创了我国水工、土工、水文、光学仪器制造业,是我国研究水利史的最早学者之一。

  成长:改革开放之机的江河奔涌

  农田水利工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如火如荼进行。1977年恢复高考后,农田水利工程专业通过全国统一高考,录取学生122名。此后,每年均正常招生,从未间断。1978年为满足国家的人才需求,农水系增设专科班,取名“水利工程专科班”。

  留学生教育再上新台阶。教育部1976年2月分配尼泊尔留学生来学校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插班学习。1977-1978年,教育部分配亚、非国家留学生56人,学习农田水利工程专业。

  科学研究成绩斐然。低产土壤改良和高产稳产农田建设途径和技术指标研究、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应用研究、中国水利史研究、地下渠道规划设计问题研究、渠系建筑物拱式渡槽失稳问题研究、非饱和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研究、灰土地下渠道沿程水头损失的观测研究、南水北调前后地下水平衡研究、圬工轴流泵模型装置性能改进试验,以及参与的全国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具有理论及实用的双重价值。其中水稻控制灌溉成果于1993年获水利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结合后续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发展:新世纪之后的奔腾入海

  2003年,成立现代农业工程系。2007年,成立农业工程学院。2009年,农业工程学院与水利水电学院合并,成立水利水电学院。2018年,根据国家需求和学校学科发展定位,重新组建农业工程学院。2019年,更名为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发展及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推进。2010年,农业水利工程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9月,以农业水利工程为核心专业,成功申报农业工程类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8年高质量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二期项目。专业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宝钢优秀教师奖1名,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计划”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4人。

  长期以来,农水毕业生培养质量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本专业先后为国内外培养了70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专科生,其中工程院院士3名,国家级设计大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厅(局)级领导百余名。本专业为社会公认的6星级、A 类专业,近五年排名均保持全国前三,农业科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

  基础研究和应用成果丰硕。农业水利工程相关学科先后承担国家重大基础项目“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省部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等330余项。依托上述科研项目,产出了水稻控制灌溉理论与技术、泵站水力优化理论与技术等系列原创性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高效灌排技术服务于东北节水增粮、南方节水减排和华北节水压采,稻田氮磷流失综合防控技术服务于农田面源污染防控,农业用水精确计量及管理模式创新服务于南方丰水区科学用水管理,水肥微生物调控技术探索出了农田水肥微生物一体化调控的新途径,滩涂土壤微生物改良和修复技术助力沿海滩涂生态建设,农村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助力长三角美丽乡村建设,大型泵站水力系统高效运行与安全保障技术在南水北调等百余座大型泵站安全高效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7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国际灌排委员会(ICID)国际节水技术奖1项。

  逐梦:未来学科交叉的星辰大海

  面向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积极响应新农科和新工科建设,推进“农工融合”,进一步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加强农业、水利、生态、人工智能等领域学科交叉,培养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农业水利工程人才。在结合学科现有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农业水土工程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培育新的强有力的学科增长点,实现跨越式发展,组织策划重大研究项目,产出标志性成果。学科和专业特色进一步凸显,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七十年沧桑砥砺,薪火相传;七十年栽桃培李,春华秋实。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表示,将继续秉持“抱朴守真,求实创新”的农水精神,凝心聚力迈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为我国农村水利事业和农业农村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通讯员:河海大学 张春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