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学文苑(家在鲤城昔日信局)

府学文苑(家在鲤城昔日信局)(1)

府学文苑(家在鲤城昔日信局)(2)

家是国之“基”,千千万万个家庭构成了“国家”,而优良家风则谱就国之“魂”。在海丝文化的浸润下,历经世代传承,刺桐古城孕育了一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家 文化”。鲤城区重磅推出“家在鲤城”栏目,从家出发,讲好 “身边故事”,铭记优秀家训,传承良好家风。

【家在鲤城】第二十九期

昔日“信局”鸿雁往来

今朝“奇园”渐复光彩

鲤城区浮桥街道王宫社区有一处由欧式风格的“奇园”和中西合璧风格的“船楼”组成的遗址,这是泉州目前已知最早、规模最大的侨批局(即侨信局)——王顺兴信局。

王顺兴信局的创始人名叫王世碑,泛黄的照片中王世碑身穿传统的清朝服饰,国字型脸上布满了沧桑。他从一名船工到成为职业“水客”,继而成为泉州“邮政之父”,其后代更是将信局生意扩大经营,进而成为侨批业界翘楚,是泉商勇于拼搏的典范之一。

府学文苑(家在鲤城昔日信局)(3)

爱拼敢赢,剃头匠成长为泉州“邮政之父”

清朝末年,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福建一带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难以维持,为谋生计,一批又一批的闽南人到南洋谋生。

王世碑家贫无田可耕,以理发为生。19岁那年他决定到厦门谋发展,这个决定影响了他的一生乃至泉州邮政事业。他在一条往返厦门、小吕宋(菲律宾)的大帆船上当船工,用自己的劳力混口饭吃。

府学文苑(家在鲤城昔日信局)(4)

当年的侨批封

行船的日子很苦,往返一程就需20多天,遇到暴风大雾,则需一个多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王世碑深知旅客海途艰苦,对于搭客,他总是尽心照料,因此其人缘极好,深得往来搭客信任,经常找他帮助捎带银物书信。后来,王世碑索性辞去船工一职,成为职业“水客”,以代客传送信款为业。他兼做客头,开始“走水”的生意,赚取佣金。在积攒了一定名望和资本后,他便开始雇用“水客”。

1896年,中国设立邮政机构,王世碑瞅准商机,于1898年在厦门向清政府挂号创办王顺兴信局。据《泉州市邮电志》载:“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泉州王世碑在新门外王宫村家中开设王顺兴信局。”王顺兴信局的戳记佐证了该信局是泉州最早、规模最大的银信局这一事实。由此,王世碑完成了从船工到信局老板的成功转身,成为名副其实的泉州“邮政之父”。

修建”“奇园”“船楼”,信局规模扩大化

1912年王世碑去世,信局交由后人王为针、王为奇打理。在兄弟二人的打理下,信局生意蒸蒸日上。

府学文苑(家在鲤城昔日信局)(5)

奇园洋楼主体结构

1925年王为针在王宫村建造形如大船的“船楼”宅院;1928年王为奇兴建“奇园”别墅。在不断扩大信局规模的同时,王家亦积极投身教育慈善事业。1930年王为针改造宫庙为小学堂,独立捐资建筑校舍创立晋江私立陶英学校,为当地及邻近乡里培育了数以千计的有用人才。王为针也被称为“开明绅士”。

在“奇园”的大楼里,摆放着一张低矮的木桌,上面嵌着一块大理石,这是王顺兴信局用来整理华侨托运回乡的银条的桌子,也叫敲银台。当年,王宫的老人们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带调侃的口头禅,“到王宫,没有听到王为针敲银的声音,肯定会走霉运!”这句话虽有些夸张,但亦可见王顺兴信局的经营盛况。在当时信局就配有出纳、文书等专门职位,不论日夜,只要批银一到,全局人员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

据《晋江市志》所载, 1930至1935年侨批业账目的调查,王顺兴信局每年收送侨汇约100万银元,相当于今人民币1亿元。这一数字,放到今天也足够惊人。“人怕出名,猪怕壮!”王顺兴信局接连于1923年、1927年、1930年3次在海内外遭受当地警匪敲诈、抢劫,损失巨大,1935年坚持84年之久的“王顺兴信局”宣布停业。

王顺兴信局留下不少印章戳记。如“泉州王宫乡邮政代所”实物印章,戳记如“顺兴号/王为针/为奇/为目/带信/泉城新门外/住居王宫乡”“王顺兴信局住垊捞示描乳迎门牌319号/批箱第74号兼办正泉苑号水仙种发售/住在泉州新门外王宫乡邮政代办所/代理处设在厦门廿四崎脚会文书庄”等。

王世碑三代人,经营侨批业务80余年,王顺兴信局独特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在泉州侨批史上留下绝无仅有的一笔。

旧时信局传递海外游子思乡情

在“奇园”旁边的泉州王宫陈氏华侨历史博物馆里,老式望远镜、邮政褡裢、弹簧秤、手提式公文柜、挂铃与手铃等王顺兴信局当年使用过的物件一一陈列着,人们仿佛可见信局曾经的辉煌。

府学文苑(家在鲤城昔日信局)(6)

1913年加盖“客头王为针收交厦门廿四崎脚会文堂书庄分送”侨批

泉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著名侨乡,早在南北朝就有不少人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到明清时更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已超过750万。

离乡背井的华侨华人,与故乡泉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祖国家乡有着深刻的眷念。羁旅的游子通过一封封家书与亲人联系。闽南话称信为“批”,海外华侨华人的书信就称作“侨批”。“侨批”原指海外华侨的家书,但因大多夹有汇款条,后来成为银信的代用词。在邮政机构尚未建立或完善的年代,侨批局就成了海外华侨华人情感的寄托,王顺兴信局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泉州学研究所原所长林少川说:“侨批是华侨用心血、智慧和汗水铺成的信汇邮路,是一条充满血泪亲情的邮路,是华侨酸甜苦辣、血泪沧桑的历史见证”。

在现存的侨批中,可以看到,一封封侨批里隐藏着一个个令人心酸又备感温暖的故事。有分隔两地新婚夫妇对彼此的思念,有漂泊的儿女对年迈父母的问候,也有父母对年幼子女的殷殷嘱托。

后人修整“奇园”,恢复旧时风貌

现如今,信局已不复存在,但在鲤城区王宫这一处由欧式风格的“奇园”和中西合璧风格的“船楼”组成的遗址,记录着楼主人的奋斗史,在浮桥依旧流传着关于王顺兴信局的许多故事。2009年,王顺兴信局遗址被列入第七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府学文苑(家在鲤城昔日信局)(7)

屋外种植的绿色植物为洋楼增添生机

去年年初,王家后人开始对奇园进行适当加固整修,并进行布置和管理。在建筑外围的空地上,精心种植了小片竹林,草坪修剪整齐,青石地板错落有致。

走进小洋楼,仿佛穿越回到民国时期。中式镂空门窗、西式琉璃玻璃、木质雕花梳妆台和床、民国初期的浴缸,还有一些颇具民国风的物件摆设,时光就此定格。沿着吱吱呀呀的木质楼梯走上二楼,其中一间房间内一个旧式衣柜正如“魔橱”,打开衣柜门,把里面的底板推开,竟然另有玄机,往右转有一道“天梯”直上三楼,独具匠心的设计让人想要一探究竟。

经过修整,百年信局渐渐恢复了昔日的光彩。王顺兴信局经过三代传承,留下来的精神如“奇园”、“船楼”一般矗立。也许,只有当后人驻足在这建筑前,才读懂自己身体里拼搏、奉献、爱国的基因密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