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评印度(印度河平原的极大部分)

《千年一叹》之巴基斯坦

原文经典段落:

《赤脚密如森林》中写道:辽阔的印度河平原的极大部分,承受着一种最惊人的整体性贫困。

对于贫困我并不陌生,中国西北和西南最贫困的地区我也曾一再深入。但那种贫困,至少有辛勤的身影、奋斗的意图、管理的痕迹、救助的信号。这一切,在这里很难发现。因此,惊人的不是贫困本身。

我们从伊拉克和伊朗过来,对比之下这儿非常自由。自由得没有基本的交通规则和卫生规范,自由得可以在大路边作任何搭建,自由得有那么多人在无事闲逛。我们已经在这“国道”边看到五六十个小镇了吧,所有镇子的道路旁,永远站满了蓬头垢面的人,互相看来看去。从小孩、青年、壮年到老年,好像互相要看一辈子,真不知他们靠什么获得食品。

在这里我可断言,一路上感到的最惨痛景象,不是石柱的断残、城堡的倒塌、古都的湮灭,而是在文明古国的千里沃野上,那些不上学的孩子们的赤脚,密如森林。

《远行的人们》中写道:我以前曾经说过,古代中国走得比较远的有四种人,一是商人,二是军人,三是僧人,四是诗人。

细说起来,这四种人走路的距离还是不一样。丝绸之路上的商人走得远一点,而军人却走得不太远,因为中国历代皇帝都不喜欢万里远征。

那么僧人和诗人呢?诗人,首先是那些边塞诗人,也包括像李白这样脚头特别散的大诗人,一生走的路倒确实不少,但要他们当真翻阅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帕米尔高原就不太可能了。即使有这种愿望,也没有足够的意志、毅力和体能。诗人往往多愁善感,遇到生命绝境,在精神上很可能崩溃。至于其他貌似狂放的文人,不管平日嘴上多么万水千山,一遇到真正的艰辛大多逃之夭夭,然后又转过身来在行路者背后指指点点。文人通病,古今皆然。

僧人就不一样了。宗教理念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能量,他们中的优秀分子,为了获取精神上的经典,有可能走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脚步。

余秋雨评印度(印度河平原的极大部分)(1)

解读:

巴基斯坦的人民生活水平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更是精神生活上,他们毫无斗志,整天像行尸走肉一般生活,慵懒,没有思想。人民贫穷且甘于贫穷,没有正常的生活现象,人民在衰败。整个国家散发了消极、堕落。

巴基斯坦所属的印度河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而这段高度发达的历史文明,发展到现在,有些地区已经惨不忍睹。当地人将文明的衰落归根于西方文明的侵略和迫害,但是,西方文明占有的只是其中一段历史,巴基斯坦的土地、植被、气候和人们,依旧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繁衍传递。余秋雨先生是一位具有先见之明的文化挖掘者,他虽然看到了侵略的坏处,但他更看到了,衰落的根源,是人们对自己文明的不重视,不渴望。这才是最令人失望的地方。

玄奘三十岁翻过帕米尔高原来到这里,而法显已经是六十七岁的高龄仍以奇迹般的毅力抵达这里,就是现在的专业运动员,配上先进的登山装备,翻过丛林,高山和雪岭,也绝非是件易事。当然他们最终要去的地方是天竺,但在这里他们同样都受到了礼遇。这些僧人的远行让我为之安慰,为之感动,为之敬佩。

欢迎关注今日头条“平常的精神家园”,每天分享创业财经、阅读心得、人生技能(辩论、演讲、主持)相关原创知识,欢迎点赞、转发、收藏、评论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