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文旅融合(江西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4月的井冈山,漫山杜鹃红遍,当年毛泽东主席所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仿佛就在耳边回响。斗转星移,白驹过隙,如今的井冈山,游客如织,风景如画,文旅产业点亮乡村振兴道路。在“红绿古”交相辉映的广袤乡土上,一个个“旧貌变新颜”的故事正持续上演……

井冈山文旅融合(江西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1)

神山村 邓高正 摄

春日里的井冈山神山村,黄桃花开,在粉色的桃花与缭绕云雾的映衬下,村庄宛如一片仙境。谁也不曾想到,这个距八角楼革命旧址群仅18公里的小村庄,早年却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破败不堪。以前的神山村只有30多个老人,年轻人外出打工,很多家庭都是一个老人守着一栋房子生活。直到2015年,神山村来了一支扶贫工作队,帮助当地村民发展产业,这里才逐渐有了如今的模样。

2016年2月2日,来神山村视察,这让村民充满干劲和希望。神山村党支部书记彭展阳介绍,当地深挖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通过改造黄洋界古道,建成红军小道,将周边红色景点串珠成链。结合全村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探索,神山村与培训机构联合设计了“一堂精准扶贫课”等课程,纳入红色培训教学计划。一次次红色研学之旅,打开了神山村的发展空间,形成“培训到农村,体验到农户,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喜人局面。同时,因地制宜发展黄桃、茶叶等特色产业,农业产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神山村的秀美景色,更为游客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随着村子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这里旅游观光。村民彭夏英也搭上红色旅游的顺风车,开起了农家乐,顺带向游客出售自家做的特产,她丈夫也重新捡起放下多年的竹编手艺,向游客出售自己制作的竹制品,备受游客青睐,“早在2016年,我家的收入就增加了五六万元,实现了脱贫。现在村里一年更比一年好,大家办农家乐、做民宿、卖特产、打糍粑,真是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彭夏英说。

从“一人一房”到“幸福满堂”,从“茅草窝”到“桃花源”,从偏远穷山沟到A级旅游点……这样“蝶变”的村庄,如今在井冈山遍地开花。

井冈山的荷花乡大仓村,是当年毛泽东与袁文才第一次会面的地方。如今的大仓,穷乡旧貌已换亮丽新颜。梅塘荷廊、小桥流水、山石相映的景观美不胜收,大仓会见纪念馆、大仓讲习所等变成生动教材……大仓村将红色教育培训、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一堂堂深入基层的实践课堂正在井冈山的新农村进行,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一边是农耕体验、一边是民房民宿,游客听着红色故事,唱着红色歌曲,感受着老区新貌、山乡巨变……葛田乡古田村在“外来媳妇”、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荣的带领下,打造了一个以红色研学为核心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带动村民户均年增收3万元。

在茅坪案山,民宿、咖啡屋、客家传统美食街自成一景,乡村山水田园度假村打造成型;在拿山长塘,深挖知青文化、徽派建筑文化,打造了“长塘古韵”古村落精品民宿;在柏露鹭鸣湖景区,采取“共享农庄”模式,个性化打造“一房一院一地”的农事体验民宿。

据介绍,近年来,井冈山让文旅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延伸红色教育培训精品线路,开发建设了神山、坝上、大陇、大仓等红色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实现红色培训教学点全域分布,推动乡村旅游朝特色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在红色教育培训的辐射带动下,游客的逗留时间由过去平均1.5天延长至四五天,拉长了旅游产业链,提升了人均消费水平,实现了从“景点游”到“全域游”的转变。

乡村振兴,带来的不仅是乡村面貌的变化,更有村民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井冈山创新打造“红色讲习所”,统一培训教材、统一师资力量、统一培训课程、统一培训场地等,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章党规、井冈山精神、农村实用技术、法律法规以及身边典型讲深讲透,目前,已讲习1000余堂次,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群众3万余人次,不断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作示范、勇争先。

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4月25日,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易炼红在井冈山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感恩奋进、接续奋斗,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努力闯出新时代革命老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路,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字:王竹青、康莉

编辑:省文旅宣推中心 王书玥

初审:杨可、邓高正

复审:周琦

终审:宋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