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马拉之死是谁的作品(油画马拉之死背后的历史真相)

01 真实图画下的历史迷案

世事纷繁,眼见未必为实。

如同这幅世界名画《马拉之死》,就像是历史给出的一个谜语,画面历历在目,谜底却扑朔迷离。

名画马拉之死是谁的作品(油画马拉之死背后的历史真相)(1)

《马拉之死》原作

《马拉之死》描述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领导人马拉,被刺客刺杀身亡时的场景。马拉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晚年要长期浸泡在药水中,才能正常工作,因此他死亡时的场景,是赤裸着泡在浴缸里,而身前的木箱,则临时充作办公桌来使用。

刺客并非蒙面大汉,而是一位24周岁的女子夏洛特·科黛。油画的作者,是著名的法国革命家、画家,新古典主义大师雅克·路易·大卫(又译为达维特)。

马拉——科黛——大卫,这便是《马拉之死》画里画外的三位主角。而疑团,则恰恰从这三人身上浮起——

马拉不幸被刺,却幸运地避开了“热月政变”,没有变成“人民公敌”,随着雅各宾派垮台而被送上断头台;科黛刺杀了革命领袖,然而她本人却不是保皇党,而是彻头彻尾的革命青年,共和制度的坚定捍卫者;大卫一生高产,多幅画作被法国卢浮宫、凡尔赛宫收藏,却唯独没有这幅巅峰之作的《马拉之死》,甚至大卫本人客死异乡,尸体都被禁止运回法国安葬……

凡此种种,要解迷局,还得从这三个人身上,分头说起。

02 马拉:血迹斑斑的“人民之友”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马拉被称作“人民之友”。

这是一个双关语。因为马拉创办了一份《人民之友》报,一人承担了从撰稿、编辑,到出版发行等几乎全部工作。他在《人民之友》上为底层民众鼓与呼,坚决捍卫人民的权利,号召民众起义,反对专制统治,因而深受群众欢迎,被尊称为“人民之友”。

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经历了一个从温和到激进,然后逐步失控的过程。

先是路易十六被控制,主张保留国王、君主立宪的斐扬派(包括但不限于保皇派)执掌政局;随后斐扬派被推翻,温和共和派的吉伦特派上台执政;到1793年,以丹东、马拉、罗伯斯庇尔为代表的激进共和派:雅各宾派发动起义,又把吉伦特派赶下了台,开启了著名的“雅各宾专政”。

名画马拉之死是谁的作品(油画马拉之死背后的历史真相)(2)

雅各宾派三巨头

这一时期,是大革命最疯狂、最血腥的时期,雅各宾派试图大破大立,“以暴制暴”,用丹东的话来讲就是:

大胆,大胆,再大胆!老是大胆,法国就得救了!

用马拉的话来讲就是:

本来,砍掉五六百颗头颅,就可以保证你们的安宁、自由和幸福。但是,一种虚假的人道主义束缚了你们的双手,阻挡你们挥出拳头……为防止血流成河,我坚持要流几滴血。

一时间,巴黎协和广场人头滚滚,最多时,一天有50多人上了断头台。

据不完全统计,在雅各宾专政时期,仅巴黎一地,就处决了4万多人,全国范围内,约有40万人被处极刑。

如此激进的政策,就没有人反对吗?

名画马拉之死是谁的作品(油画马拉之死背后的历史真相)(3)

国王路易十六被斩首

事实上,就在1793 年,马拉担任了雅各宾俱乐部主席,他下令逮捕国民公会里的“保皇分子”,因为他们曾反对处死路易十六——这样的人,就是革命公敌!这一行为受到了吉伦特派的反对,他们指控马拉阴谋颠覆国民公会,通过司法程序,将其推上了法庭。然而,在那个癫狂的情势下,法官和陪审团又都被雅各宾派所控制,很快马拉就被无罪释放。

一般来说,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的最后一道防线,连正常司法手段都无效,那反对者们,就只能铤而走险下杀招了……

03 诺曼底“刺客”夏洛特·科黛

1793年7月,夏洛特·科黛孤身一人来到巴黎,踏上了她的刺杀之旅。

科黛出生于诺曼底地区的卡昂,父亲是达尔蒙侯爵。虽然出身贵族之家,但因为卡昂是吉伦特派的活动中心,科黛从小就受法国启蒙思想和吉伦特派言论的影响,是个坚定的共和派。科黛天生叛逆,既不信上帝,也不赞成君主制,她拥戴共和,希望法国彻底革命,但反对滥杀,尤其不支持处死国王——这是标准的吉伦特派的思想。

有人说,科黛是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制止疯狂的杀戮,自发而来除掉“暴君”马拉;也有人说,科黛是受吉伦特派委派,为了替丈夫和兄弟复仇,前往执行任务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科黛就像战国末期的太子丹一样,固执地认为,只要除掉身居高位的那一个人,就可以扭转历史的进程

科黛原本打算,去国民公会的会场上杀人。这样得手之后,极有可能被激愤者当场打死,可以避免祸及家人。但那时,马拉早已抱病在家了,科黛只好登门入户去杀人。

刺客是怎么进屋的?也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当天晚上,柯黛在马拉门前,刚好见到两个来送面包和报纸的工人,便跟着混了进去。

第二种说法是,科黛敲门求见,说来自卡昂,有关于吉伦特派的重要情报要向马拉汇报。卡昂城是吉伦特派的大本营,马拉非常重视,便请她进了来。

大卫画《马拉之死》,出于主观故意,对事实做了艺术加工,设计了第三种路线:“民女求助”的故事。在画中,马拉死后,左手捏着的那封信,就是科黛得以进门的求助信,上书:

1793年7月13日,马丽安·夏洛特·科黛。致公民马拉。

我虽深感不幸,但因享有你的慈爱而万分满足。

名画马拉之死是谁的作品(油画马拉之死背后的历史真相)(4)

手握信件的局部图

事实上,这封求助信是事后从科黛身上搜出来的,也根本没有“慈爱”两个字。大卫如此改编,意味深长。而大卫最大的改编,是在现场只画出了马拉一人,似乎刺客早已潜逃。但是实际上,科黛一刀插入了马拉的胸膛,刺杀成功,之后就留在现场,束手就擒。

1860年,法国画家博德里以同一题材创作的油画《刺杀马拉后的夏洛蒂·科黛》,马拉手边散落的是报纸而非紧握信件,科黛伫立原地而非逃离现场,这更接近于当日的真实场景。

名画马拉之死是谁的作品(油画马拉之死背后的历史真相)(5)

两幅油画对比,下侧图为博德里《刺杀马拉后的夏洛蒂·科黛》

对于刺杀马拉一事,应当作何评价?马拉与科黛,孰是孰非?对比《刺杀马拉后的夏洛蒂·科黛》和《马拉之死》,两幅画无论构图、透视、光影效果……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都截然相反,观众也不难得出自己的判断。

那么,作为一代巨匠的雅克·路易·大卫,为什么要刻意伪造现场,误导后人呢?

04 大卫:艺术大师还是“艺术暴君”?

雅克·路易·大卫,堪称法国大革命期间最杰出的画家,他在艺术生涯早期,就以《苏格拉底之死》、《荷拉斯兄弟之誓》等作品,名满天下。事发时,大卫担任国民大会议员、公民教育委员会委员,算不得位高权重,却也算是当权派一份子。

得知马拉的死讯,雅阁宾党人在国民公会上慷慨陈词,指示大卫:

拿起你的画笔,为马拉报仇!要让敌人看到马拉被刺的情景发抖——这是人民的要求。

仅此一句,其实就已奠定了《马拉之死》的基调。

为了迎合当时的社会期待和雅各宾派的政治需要,也为了明示自己的革命立场,大卫必须竭尽所能,将这一场景塑造成“人民之友”的伟大牺牲。

在大场景上,大卫显然借鉴了传统西洋画中,救世主耶酥刚从献身的十字架上被解下,躺在圣母怀里的姿态。原作中马拉的右臂下垂,姿态就如同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哀悼基督》中,耶稣垂下的手臂,二人就连伤口形状都十分相似,而且也都在身体的右侧——这显然是刻意为之,以传达出逝者不容置疑的神圣性。

名画马拉之死是谁的作品(油画马拉之死背后的历史真相)(6)

油画与雕塑的对比

此外,大卫还杜撰了一个细节,在充当临时办公桌的木箱上,有一张纸条和五法朗纸币,纸条上书:“请将这五法朗纸币,交给这位养育了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这又充分表现了马拉的亲民,以吻合他“人民之友”的人设。

在后来博德里的画作里,则没有出现这样的纸条和纸币。

名画马拉之死是谁的作品(油画马拉之死背后的历史真相)(7)

纸条与纸币局部图

4天之后的7月17日,夏洛特·科黛上了断头台。3个月后,《马拉之死》完成,代表们决议,将画作挂在国民公会的墙壁上,永不移动,以示后人。

但令人唏嘘的是,只过了不到一年,雅各宾专政在“热月政变”中被推翻,《马拉之死》从此被打入冷宫,几十年不见天日,大卫也被称为“艺术暴君”,其人其作都备受争议。甚至到1825年大卫去世,他的学生们高举大卫一生画作的名牌,为其送葬,其中唯独没有他巅峰之作的《马拉之死》

05 三个人物的生前身后事

先说马拉,后世留下了两类截然不同的评价。

有的学者称赞马拉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忠诚的革命者和彻底的‘人民之友’”,是“自由的倡导者和捍卫者”。

而历史学家米涅则在他的《法国革命史》中评价道:

(马拉)既不考虑法度,也不考虑人的生命。大革命时期, 有过一些和他完全一样,残忍嗜血的活动家,但是没有哪一个,比他在那个时期的影响更恶劣。

也许,马拉的初心是无私的,他也想用最小的牺牲,来换取法国民众最大的利益。但就像我们普通人网购一样,总是为了满减而加价凑单,忍不住超出预设的额度,而后,看到更高额度的满减,会有更大幅度的优惠,便身不由己继续透支,去追那个更高的额度和更大的优惠,血拼过后,才发现早已损失惨重。

名画马拉之死是谁的作品(油画马拉之死背后的历史真相)(8)

网购血拼

再说夏洛特·科黛,虽然意志坚定视死如归,但说她只是一个“傻白甜”,其实并不过分。

在受审讯时,科黛大义凛然地说:“是的……我杀了一个人,但拯救了千万个人。在革命之前我就是一名共和主义者,我从未动摇。”

然而,正如米涅所言:

勇敢而美丽的少女夏洛蒂·科黛认为,献身于共和国就能拯救共和国。然而暴政并不系于一个人,而是系于一个党派和共和国的暴乱形势。

这,才是杀死了科黛、马拉和千千万万巴黎市民,造成了大卫一生悲剧的,看不见的杀手。

米涅总结科黛的行为,是“壮怀激烈而又于事无补”。何止是于事无补呢?事实上,一直就在鼓吹“阴谋论”的罗伯斯庇尔等人,正好借此良机,气势汹汹而又理直气壮的,展开了更为严酷的新一轮杀戮。

到雅各宾派专政的末期,罗伯斯庇尔甚至力促国民公会,通过了臭名昭著的“牧月法令”:简化审判流程,单凭主观推断,即可定罪宣判,且对政治犯只有死刑,别无二话。

三位主角之中,唯有雅克·路易·大卫得享天年。

“热月政变”后,大卫被政敌指控了17条罪状,锒铛入狱,几次险遭杀身之祸。终于坚持到拿破仑独裁的时代,大卫又因为其艺术才华,为拿破仑所用,创作了《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等不朽之作。

名画马拉之死是谁的作品(油画马拉之死背后的历史真相)(9)

大卫作品《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局部)


名画马拉之死是谁的作品(油画马拉之死背后的历史真相)(10)

大卫作品《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共五幅,上图为其中最著名的一幅)

然而造化弄人,拿破仑垮台后,大卫再次跌落谷底。曾经为处死路易十六投下赞成票,为雅各宾派书写丹青,为拿破仑歌功颂德的“艺术暴君”——雅克·路易·大卫,是决计不可能见容于波旁复辟王朝的。他被驱逐出境,去世后也被禁止回国安葬,只有心脏单独运回巴黎,葬在了拉雪兹神父公墓。

马拉被刺后整整100年,即1893年,映射着政治、历史、人性,历尽时代变迁的《马拉之死》,辗转被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博物馆收藏。至今,成为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作者【齐文刀】,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更多深度长文,欢迎点击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