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为什么被称为千古第一罪人(被误读千年的历史)

从影视剧中,我们知道赵高是一个太监,也就是被阉割了的人。但是,真实的赵高并不是太监,而是一个正常人。

赵高为什么被称为千古第一罪人(被误读千年的历史)(1)

(影视剧中的赵高)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他结束了西周分裂的局面,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但是,秦朝二世而亡。其中原因,秦始皇不可推卸,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赵高却是一个推手。

现在的中国人有一个传统,特别喜欢老儿子,秦始皇也是一样,特别喜欢胡亥,但是这种喜欢,并不是意味着把皇位传给他,因为秦始皇也知道胡亥没有这个能力。

胡亥之所以能够接任秦始皇的王位,主要是命好,当秦始皇要巡游的时候,胡亥一撒娇,说自己也要去,秦始皇就答应了。没想到,秦始皇就答应了,结果途中秦始皇死亡。

在传承机制不健全的秦国,谁都有可能成为皇帝继承者。这个时候,胡亥的老师赵高上蹿下跳,开始为自己的学生运作,首先他找到了丞相李斯。一番威逼利诱之后,李斯踏上了赵高这艘贼船,伪造了秦始皇的遗诏,让胡亥登上了皇位。

(影视剧中的赵高)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赵高是一个太监,而荧屏上的赵高,也都是宦官的形象。实际上,赵高并不是太监。

太监是指通受过宫刑的男子,睾丸及性器官被摘除,无法进行姓生活。赵高不是太监,但是为什么被说成太监呢?主要和司马迁的《史记》有关。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说赵高是“宦人”,有“宦籍”,这是赵高被认为宦阉的一条材料。

然而,根据新出土的《张家山汉墓竹简》,“宦”,就是在宫中内廷任职的意思。宦人,就是任职于宫内之人,相当于王或者皇帝的亲近侍卫之臣。宦籍,就是用来登录出入于宫门者的登记册。秦汉时代,不管是“宦人”、“宦籍”,还是“宦官”的用语,都没有指被去势的男人出仕宫内官职,也就是后代所谓的“宦官”的语义。当时,被去势后的男人被称为“奄(阉)人”,在宫中任职的阉人被称为“宦奄(阉)”,定义非常清楚。

赵高为什么被称为千古第一罪人(被误读千年的历史)(2)

(影视剧中的赵高)

此外,《史记·蒙恬列传》说“赵高兄弟皆生隐宫”,这是赵高是太监的另一条材料。相关资料显示,“隐宫”一词,本来语义不明。东汉以后,一位为《史记》作注解的刘姓人士借题发挥,他将“隐宫”之“宫”解释为去势的宫刑,进而生发开去说,赵高的父亲受宫刑去势,母亲与他人野合生下了赵高兄弟。赵高兄弟冒姓赵,也受宫刑被去势成了宦官。以讹传讹,到了唐代以后,赵高一家都是宦阉的不经流言,就逐渐固定下来。

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早就根据《睡虎地云梦秦简》指出,“赵高兄弟皆生隐宫”的“隐宫”一词,是“隐官”的误写。《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以后,隐官的意义更加清楚明白。隐官,既用来指称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也用来指称刑满人员的身份,与宫刑和“去势”完全没有关系。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论断,叫做层累地形成的古代史。

顾先生以为,眼下所见到的古代史,经过了历代不断地改造重写,已经不是原汁原味,而是添加了历代所喜好的口味。为了了解真实的古代史,必须清理历代的添加,复原古代的真相。东汉因为宦阉之祸亡了国,刘氏的曲解投合了当时人痛恨宦阉的心情,大家都愿意传布亡国祸首都是宦阉的流言。唐代又是宦官专权乱政,古来宦阉亡国的阴魂未散,在类比声讨的风气下,赵高是宦阉的流言蜚语,自然光大发扬,成了不刊定论。明代,宦阉之祸愈演愈烈,到了清末,大太监李莲英还在慈禧宫中肆意擅权,人们对宦官的痛恨无以复加。如此代代层累之下,曲解的历史也就一直被作为正史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

赵高为什么被称为千古第一罪人(被误读千年的历史)(3)

(影视剧中的赵高)

赵高的下场也很惨。

赵高逼死胡亥后,让胡亥的儿子子婴做皇帝。早在当公子期间,子婴就已耳闻目睹了赵高的种种罪行。被赵高推上王位,知道自己不过乃是一个傀儡而已。子婴不愿再重蹈胡亥的覆辙,便与自己的贴身宦官韩谈商定了斩除赵高的计划。

赵高要子婴斋戒五日后正式即王位,等到期限到了,赵高便派人来请子婴接受王印,正式登基。可子婴推说有病,不肯前往。赵高无奈,只得亲自去请。等赵高一到,宦官韩谈眼疾手快,一刀就将他砍死了。子婴随即召群臣进宫,历数了赵高的罪孽,并夷其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每日汉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