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的关系(明朝那些事陈友谅张士诚败亡启示录)

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的关系(明朝那些事陈友谅张士诚败亡启示录)(1)

元末形成的三大势力集团,领导者分别为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三个人代表了农民起义领袖最常见的三种状态。

1、朱元璋多谋善断、顺天应时,善于抓住机遇。虽然走上这条路情非得已,但他是对形势看得最清楚的人。他求贤若渴、知人善任,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行动。这些方面和曹操很相似。

2、陈友谅心黑手辣、胆大妄为,勇猛有余而德才不足。他把义气当成狗屎,没有什么他不敢干的,他明目张胆地杀上司、杀兄弟,毫无顾忌。他视权力和地位如性命。这些弱点注定他走不远。

3、张士诚量大而器小、从私盐贩子到统领江浙富庶之地,从此便偏安一隅,做起了他的笙箫梦。在群雄逐鹿的年代,这样掩耳盗铃式的心态,无异于坐以待毙。历史上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三国的刘表、南唐的李煜……

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的关系(明朝那些事陈友谅张士诚败亡启示录)(2)

这三股势力的角逐虽说早已尘埃落定,但是回过头看看朱元璋的战略思想,谁负谁胜出也就不难知晓。

1、在讨论是先打陈友谅还是张士诚的问题上,他力排众议,主张先行攻打强大的陈友谅。

理由是,张士诚格局小,绝对不会出兵帮助陈友谅。这样攻打陈友谅就不会两面受敌。

而如果先打张士诚,以陈友谅的性格,他必然驰援,或者偷袭,这样会让自己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

事实证明朱元璋是对的。

2、在攻打张士诚的时候,他又一次力排众议,主张先打下杭州,再合围苏州。

理由是如果先合围张士诚所在的苏州城,杭州的兵力必然全力回援,这样自己不但要围城,还要打援,如果城门久攻不下,杭州回援的救兵和城内的兵力就会把自己压缩成“三明治”。

事实再一次证明了他天才的战略思想。

攻下杭州后,朱元璋动用数十万军队把苏州城四面八方围成了铁桶。就是如此的重兵强攻之下,张士诚硬是坚强地支撑了长达八个月之久。

如果回过头来想想,朱元璋要是先打苏州的话,运气好的话损兵折将是不可避免的,运气差的话,还不知鹿死谁手。


陈友谅是不值一提的,了解了陈友谅的所作所为,他的迅疾败亡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朱元璋就是那个最了解他的人。

陈友谅的外形的确像一只老虎,只不过他是猫的投影而已,俨然一只“纸老虎”。

他用铁索连环的艨艟巨舰,重又自编自导了一场“赤壁兵败”。最后脑袋被流失射穿,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张士诚才是最有资格和朱元璋一比高下的人,可惜他却不求上进。

历史如果是一场球赛的话,那么一开始张士诚凭借坚韧的努力,打赢了对抗元帝国的资格赛。

后来,当朱元璋和陈友谅二虎相争的时候,他已被迫进入了淘汰赛,朱陈任何一方打赢了,都会来找他打1/2决赛,谁输谁出局,这是一场零和博弈,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张士诚不可能没有看清这一点,但他却不愿意面对现实。

富庶的苏杭生活,小桥流水和莺歌燕舞,让张士诚颓废成了一只鸵鸟,以为把头埋在沙里,就会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张士诚太天真了!

此时,朱队长和他的队友们正瞄准了张士诚的球门,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赢球,而是要像大型推土机一样,把张士诚队伍连球带人一举铲平。

这是一场血肉横飞的战争,而不是一场无关痛痒的球赛,失败了,就意味着你永远也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当张士诚眼睁睁看着陈友谅的地盘和自己的湖杭地区相继落入朱元璋之手的时候,他始终无动于衷,他就像一个疲惫的守门员一样,只等着朱队长的临门一脚。


陈张的相继败亡,让朱元璋迅速壮大了自己,具备了和元帝国决赛的资格,并最终成为了元朝的掘墓人。

“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只有善于把握机遇,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并埋头进取的人,才有创造历史的更多可能性。

朱元璋显然属于这种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